中山王方壺

中山王方壺

1978年於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這是戰國中、晚期常見的方壺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了八條雕為裝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王方壺
  • 出土時間:1978年
  • 出土墓地:戰國中山王墓
  • 出土地點:河北省平山縣
  • 形狀:方體
  • 特點:使用了八條雕為裝飾
中山王方壺,實力雄厚的中山王國,補文獻之缺漏,方壺銘文,

中山王方壺

1978年於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出土,方體,小口,斜肩,腹兩側有一對環耳,這是戰國中、晚期常見的方壺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點是,使用了八條雕為裝飾。在壺蓋上有四個抽象的龍形鈕,在壺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條小龍,龍頭衝上,獨角大耳,頸背生鬃,長尾。這些龍裝飾的使用,為光素無花紋因而略顯呆板的壺體增加了活潑氣氛,而龍身無繁縟的花紋,與壺體協調相稱,共同構成一種素雅明快之美感。
該壺最受學術界珍視之處,是它的四個光平的腹壁上,用纖細的筆道、工整優美的篆書,刻下的長達四百四十八個字的銘文。根據銘文的記載,這是一件中山國王命令其相邦(相國)鑄造的酒器。該壺銘文云:“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選擇燕國優質銅,鑄造銅壺,按照禋祀的禮儀規定裝酒,用於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銘文中說該器叫做彝壺,用來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漢代,人們給這種方體銅壺起了個專名叫做“”。

實力雄厚的中山王國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在今河北省平山縣一帶,它在列國的縱橫爭奪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中山桓公曾以武力驅魏復國,後經〓等四代的努力,國力進一步強盛,已經能夠“與六國並稱王”。後趙武靈王伐中山,“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可見中山國的實力是多么雄厚。

補文獻之缺漏

然而史書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卻少得可憐,中山王墓的發掘,中山方壺以及同時出土的中山王鼎、中山胤嗣圓壺等一批中山國銅器,都帶有長篇銘文,記載著大量重要的中山國史實,為研究中山國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史料。
如史書記載,公元316年,燕王噲聽信厝毛壽等人勸言,把王位讓給老臣相邦子之,引起了政治風波。齊宣王則趁機伐燕,並“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據中山王壺和中山王鼎的記載,當時中山國也參加了伐燕的戰爭,並占領大片燕國疆土。在燕昭王即位後第三年,中山國王命令相邦司馬賙選擇從燕國掠奪的上等銅,鑄造了中山王銅方壺,用以紀念中山國對燕戰爭的勝利。中山國與齊國聯合伐燕,在史書上隻字無載,中山王方壺等器的出土,彌補了史書的缺文。

方壺銘文

唯十四年,中山王錯命相邦周,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櫅,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穆穆濟濟,嚴敬不敢怠荒。因載所美,昭跋皇功,詆燕之訛,以儆嗣王。唯朕皇祖文武,恆祖成考,寔有純德遺訓
,以施及子孫,用唯朕所放。慈孝寰惠,舉賢使能,天不斁其有忨,使得賢才良佐周,以輔相厥身。余知其忠信也,而專任之邦。是以游夕飲飼,罔有懅惕。周竭志盡忠,以佐佑厥辟,不貳其心,受任佐邦,夙夜匪懈,進賢措能,無有遹息,以明辟光。適遭燕子噲,不辨大義,不忌諸侯,而臣宗易位。以內絕召公之業,乏其先王之祭祀,外之則將使上覲於天子之廟,而退與諸侯齒長於會同。則上逆於天,下不順於人也,寡人非之。周曰:為人臣而反臣其宗,不詳莫大焉。將與吾君並立於世,齒長於會同,則臣不忍見也。周忨從在大夫以靖燕疆,是以身蒙皋胄,以誅不順。燕故君子噲,新君子之,不用禮義,不辨逆順,故邦亡身死,曾無一夫之救。遂定君臣之位,上下之體,休有成功,創辟封疆,天子不忘其有勛,使其老策賞仲父,諸侯皆賀。夫古之聖王務在得賢,其次得民。故辭禮敬則賢人至,願愛深則賢人親,作斂中則庶民附。嗚呼,允哉若言!明跋之於壺而時觀焉。祗祗翼翼昭告後嗣。唯逆生禍,唯順生福,載之簡策,以戒嗣王。唯德附民,唯義可長,子之子,孫之孫,其永保用無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