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鼎壺

中山王鼎壺

中山王鼎壺是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王鼎壺
  • 拼音:Zhongshanwangcuodinghu
  • 出土:1977年
  • 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
文物簡介,結構形式,

文物簡介

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結構形式

鼎為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獸蹄足,覆缽形蓋,頂有三環鈕,通高51.5厘米,腹徑65.8厘米。自鼎蓋環鈕以下至鼎腹足部以上,刻銘文469字。中山王方壺即通常所謂的鍅,肩飾四條夔龍,腹兩側各有一鋪首,通高63厘米,腹徑35厘米,腹的四面刻銘文450字。圓壺為短頸鼓腹,兩側有二鋪首,圈足,有蓋,蓋飾三鈕,通高44.5厘米,腹徑32厘米,腹與圈足皆有銘文,腹部銘文59行、182字。中山王鼎、壺的銘文內容相似,主要是讚頌相邦率師伐燕而建立的功勳,並譴責燕王噲讓王位於燕相子之,因為“臣主易位,逆天違人,故身死國亡”。文獻記載,當時只是齊國乘機入侵,攻破燕都。今據鼎、壺銘文,中山國的相邦司馬也率師參加了這次伐燕,並奪地數百里,城數十座。齊伐燕事發生在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 316),鼎和壺的鑄造時間當在此後不久。
關於中山國的歷史,文獻所載僅是片言隻語,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鼎、壺銘文為研究戰國時期中山國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記錄了四位先王的廟號,連同作器者王,作圓壺者,這就銜接起了前後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對文獻所載中山武公前後的歷史作了重要補充。
中山王鼎壺銘中山王鼎壺銘
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僅次於西周毛公鼎,是戰國青銅器最多的一件。銘文字型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