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方格紋陶罐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國方格紋陶罐
- 館藏地點:廣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戰國
- 類別:陶器
戰國方格紋陶罐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方格紋陶罐是戰國時期的文物。...
戰國兩系陶罐 此展品為戰國時代文物。鼓狀形,鼓腹,斂口。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戰國時代文物。鼓狀形,鼓腹,斂口,平底微凹,高16.7厘米,腹圍63厘米,口徑13.4厘米、底徑13.9厘米,肩飾兩系,肩部靠繫上端有一條淺弦紋槽,外壁飾拍印方格紋。現收藏於臨海市博物館。
戰國印紋硬陶罐 戰國印紋硬陶罐是戰國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18.2,口徑13.3,底徑15 內斂口,平唇,溜肩,鼓腹,平底。外腹拍印方格紋。肩飾對稱雙復系。胎較粗,質較硬,呈灰黑色。
方格紋陶罐,漢夫余時代生活用具。1960年在吉林省吉林市郊區江南鄉東團山麓遺址採集。現藏吉林市博物館。為輪制泥質灰陶。平唇、卷沿、侈口、束頸、球腹、平底,在最大徑處有一對稱柱狀環耳。從口沿到肩部為素麵,腹部以下到器底滿布方格印紋。口徑10、高17.4、腹徑21.4、底徑10厘米。除口沿略殘外,基本...
方格紋黑陶罐 方格紋黑陶罐是夏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文物特徵 敞口,折沿,方唇,卵形腹,平底微凹,器表印有凸線方格紋。
柁山塢印紋陶窯址,位於浙江省諸暨市阮市鎮柁山塢村前山咀和後山咀。位於浙江省諸暨市阮市鎮柁山塢村前山咀和後山咀。1981 年發現。屬春秋戰國遺存。遺物分布面廣,堆積層厚0.4至0.6米。出土器物多為印紋硬陶罐、壇。器表拍飾米字紋、網紋、方格紋、席紋和米字與波形組合紋等。胎體呈暗紅色或灰褐色。
陶盆。石器為滑石環、礪石。青銅器有越式銅鼎、素麵銅盉、銅鉦、人首柱形銅器、銅劍、銅矛、銅戈、銅鉞、銅斧、銅筋簇、銅鐓、銅篾刀等。其中,雲雷紋銅鼎、銅鑒、斜角紋銅矛、竊曲紋銅矛和陶罐是廣東首次發現。三座墓葬分別屬於戰國早、中、晚3個時期,對研究西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歷史有重要價值。
東漢方格紋陶罐 東漢方格紋陶罐是東漢陶瓷器類文物,現收藏於貴港市博物館。 文物尺寸 高28.5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9厘米。文物特徵 半球形蓋,蓋上有三乳丁,中間一橋形鈕。圓口折唇,短頸。溜肩。鼓腹。平底。灰白胎,質地堅硬,施黃釉,蓋飾菱形蓮花紋,羽紋。肩、腹飾方格印染紋。
東漢方格紋硬陶罐 東漢方格紋硬陶罐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東漢方格紋硬陶罐高11.4厘米,口徑10.2厘米,底徑8.5厘米。
東漢方格紋陶罐 東漢方格紋陶罐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這是由於製作時匠人一手在器內撐托,一手持表面有紋的拍子在器表輕輕拍打,從而將紋飾留遍了器身。這件陶罐外表所飾是細小的方格紋,是硬陶器常見的裝飾紋樣。由於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紋飾,所以常稱為印紋硬陶。基本介紹 印紋硬陶在中國陶瓷史上,硬陶是一個特殊的品種。時間上,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燒造,...
東漢半腰方格紋雙耳陶罐 東漢半腰方格紋雙耳陶罐是東漢時期的文物。
西漢印方格紋雙系紅陶罐是西漢陶瓷器類文物,現收藏於高安市博物館。文物尺寸 高38.4 cm。文物特徵 此器為硬質紅陶,造型碩大,印紋清晰,為西漢典型陶器。文物鑑賞 在西漢,陶瓷製作工藝相對落後,燒成溫度偏低,大多器物均為小件實用器,像如此般的器物在西漢製作難度較大,實為罕見。該罐在當時主要用於存放穀類...
西漢方格紋印模陶罐 西漢方格紋印模陶罐是西漢時期的文物。
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繩紋磚瓦,繩紋、波浪紋、方格紋陶罐、瓮、盆殘片及“五銖”銅錢。朔方郡故城見證了秦漢時期民族的歷史和相互交流的進程,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草原文明,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戰國)方格紋陶罐(文管會供稿)[晉]神獸罐(張楊勇攝)[南]赤城山塔(張楊勇攝)[唐]纏枝葡萄鏡(白鶴鎮上郊出土)(縣文管會供稿)(北宋)瓶窯窯址(王秉江攝)[隋]智(屺)之缽(傳)(文管會供稿)隋塔塔磚塑像(張楊勇攝)[元]國清寺楠木雕羅漢(張楊勇攝)石刻[晉]王羲之獨筆鵝(傳)(張楊勇攝)摩崖[唐]柳公權書...
龍山墓葬群,是春秋戰國時期墓葬群,位於安城鎮蘭田、壠壩、古城、石角等村,分二大區。龍山土墩墓群面積約3平方公里,山脊、山坡及農田區均有分布,共有300餘座,土墩規模大小不一,大者底徑達100米,小者則不到10米。1997年8月29日公布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理位置 龍山墓葬群位於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
1978年,生產隊組織社員挖田時,陳乾運曾在堌堆西北角挖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被時任大隊長的陳記國上交至成武縣文物管理所。隨後,縣文物所獎勵陳乾運人民幣5元及獎狀一個。至今崖壁上還有西漢的墓葬殘存。1989年,被成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歷 《伯樂文化志·成武眾多堌堆的來歷和變遷》(...
隸屬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內設五個功能展廳:連山地勢地貌模型展廳、壯族瑤族風情展廳、歷史文物陳列展廳、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展廳、民間生活生產農具展廳,館內現有館藏文物1744件,藏品中較為珍貴的是春秋戰國方格紋紅陶罐、西周青銅器編鐘、弦紋三足盒、帶銘青銅器斧、東晉青釉缽、黃釉三彩雙龍紋碟...
欒台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東南的王皮溜鎮西2.5公里處,台高5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據考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欒台是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整個商代直至周時戰國早期的文化遺存和文化堆積,是一座古文化遺址。欒台概述 該遺址...
戰國時期文化遺存 陳王遺址戰國時期文化層被漢六朝時期人類活動破壞,僅發現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紋或方格紋等紋飾的印紋硬陶罐、壇殘片。漢六朝時期文化遺存 陳王遺址漢六朝時期遺蹟發現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遺物主要為陶、瓷器和磚瓦類建築構件。該階段還存在一些硬陶,與商周印紋硬陶的區別主要是在紋飾方面...
在河道兩岸暴露古文化層發現這一遺址。古文化層的分布面積迤長約700多米,採集的遺物有西周吳越文化的曲折紋、葉脈紋、回字紋的硬陶瓿、罍等殘器,有春秋戰國的水波紋、米篩紋、填線方格紋、米字紋和小方格紋硬陶罐和壇的殘片,以及原始瓷杯。還採集到不少漢代的繩紋瓦。是一處西周至漢代的文化遺址。
下沙遺址位於中山市南朗鎮下沙村,發掘地點背靠山丘,東連海灣,其遺物散布範圍約80平方米。採集文化遺物有:石戈,戈身磨光,有一穿孔,直援無胡。另有小口折肩方格紋泥印紋陶罐,米字紋陶瓮,紋飾有蘷紋,小方格紋字紋。據考究,屬相當於商周戰國時期的文物。遺址概述 石錛,高5厘米,刃寬4.7厘米,厚1.5厘米...
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二號墓長2.5米,寬1.5米,深1.6米,方向為南偏西。隨葬器物11件,包括有銅器劍、矛、刮刀;陶器瓮、碗、盒以及滑石環。其中瓮飾米字紋,盒飾弦紋、水波紋、篦點紋。此外,在這個地點北面1公里處還有1座墓,墓穴已毀,隨葬品僅見1件長劍和1件陶罐,罐為垂腹、圜...
西周時期文化層厚40至80厘米,出土泥質灰陶罐、瓶、三足盤;印紋陶凹圜底器、夾砂陶釜和鼎;原始瓷豆、碗等。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厚10至90厘米,出土原始瓷敞口實足碗、盅式碗,夾砂陶鼎,印紋陶罐壇等。印紋陶有“米”字紋、方格紋、麻布紋等紋飾。1987年為紹興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紹興陶里鄉朝陽村壺瓶...
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壺、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部分鐘、錞於等仿青銅禮器。傳說故事 原始瓷器與殷商的一位大臣有關.此人叫伊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相。關於他的出生,可能有很多傳說。但其中一種說法,是伊尹的母親懷他的時候,夢見一位神女告訴她:“你家的灶台上近幾...
甚至還要推前一些時期,因為所發現有方格紋陶片,可能是新石器晚期春秋戰國時代的陶群。同時在與該遺址相距1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崗美圩南邊山崗的煉銅遺物點,這個點的銅錠、銅鉞等遺物,已經省博物館鑑定是春秋時代的遺物。有待今後作進一步的考查和探討。據估計:過去煉銅遺留下來的爐渣,將近100萬噸。按在當時的...
礬山烏岩山曾出土商晚期、西周、春秋戰國的原始黑瓷和原始青瓷,與浙江江山肩頭弄第二單元商晚期土墩墓出土的圓腹罐一致,碗內所刻符號與江西吳越二期(商晚期)的符號相似。藻溪漢晉墓出土的瓷器,瓷胎堅硬細膩,呈白中泛灰色,釉以淡青色為主,也有部分青中泛黃色,常見器物有壺、瓶、罐、碗等。宋代是蒼南瓷業...
當時有文物專家鑑定說,這種擺放是春秋戰國時山越地區的習慣。此外,在繡湖廣場的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密密麻麻13口古井,出土了一件細方格紋紅陶罐,專家推測此物為春秋戰國時期所產,並據此推測古井為春秋戰國時期所建,乃至更早。基礎設施 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義烏小商品經濟開始發展,朝陽門依然承載著它“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