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堌堆遺址

高堌堆遺址位於成武縣白浮圖鎮高堌堆村內,北距成濟公路200米,南距紅衛河1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堌堆遺址
  • 地址成武縣白浮圖鎮高堌堆村內
  • 距成濟公路:200米
  • 距紅衛河:1000米
  • 遺址南北長:63米
  • 東西寬:50米
現狀,遺址,來歷,傳說,

現狀

現堌堆遺址南北長63米,東西寬50米,總面積3150平方米,高約4米。經鏟探得知:原堌堆南北長85米,東西寬90米,總面積7650平方米,保存完好。2002年,村民陳兆月募資在遺址上面修建小廟一個,但因資金有限,只得仿建。
遺址1遺址1
遺址2遺址2
遺址3遺址3

遺址

從遺址採集的標本看:龍山文化時期的有夾細砂繩紋灰褐陶甗,素麵、方格紋、繩紋灰陶罐、素麵盆、盤,繩紋瓮,器蓋,蚌鐮等;岳石文化的夾砂紅陶罐;商代有夾砂粗繩紋紅陶鬲、素麵盆;東周有豆、缸。1975年,民眾在遺址上挖土時曾出土春秋時期的青銅劍、戈等。所以,該遺址包含龍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文化內涵十分豐富。1978年,生產隊組織社員挖田時,陳乾運曾在堌堆西北角挖出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被時任大隊長的陳記國上交至成武縣文物管理所。隨後,縣文物所獎勵陳乾運人民幣5元及獎狀一個。至今崖壁上還有西漢的墓葬殘存。1989年,被成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5遺址5
遺址4遺址4

來歷

《伯樂文化志·成武眾多堌堆的來歷和變遷》(盧新文/文)介紹,如高堌堆一樣的堌堆,基本完整的在成武尚有三個。據介紹,堌堆起源新石器時期原始先民為躲避洪水而築的高台。到目前為止,其歷史變遷大體分四個階段:一是“新石器石器先民居住階段”。至新石器末期,大禹治水初見成效,先民們紛紛下台居住,這些堌堆漸漸成為無主荒台,而成為“埋入墓葬階段”。
南北朝時期,進入“台上建廟階段”。此時,各台上開始建廟,並發展於唐,盛行於明末清初。到20世紀40年代,堌堆遭遇“扒廟毀台階段”,且至今尚未結束。《成武縣誌》曾記載,明崇禎年間其上曾修建一座原始天尊廟,並立有廟碑,但1938年該廟被拆除,廟碑被破壞。
70年代末,一位副縣長帶領民眾大肆毀台,挖出的黑土被當做肥料運至附近村莊的田地,至今讓附近村民所遺憾。但歷史不再回頭,時空也難以穿越,逝去的風光將無法再得,只能給後人留下長久的遺憾了。期間,曾出土五彩陶器、高約30-50厘米的人俑不計其數,另有高約一米的彩色陶馬以及20厘米左右的彩色陶鹿數個。但因無保護意識,全部被毀。
遺址7遺址7
遺址6遺址6

傳說

據周圍老人講,高堌堆曾經是一片普通的田地,只是突然有一天,堌堆就是不停的長,還冒狼煙。但有一天,一位拾糞的老人來到土,扒出來一條白蛇,蛇很快就溜走了。自此以後再沒有長,就成了高堌堆。因此叢山西洪洞遷來的陳氏家族就把村名改為"高堌堆”。據說當時開挖時曾有村民見到龐大的蟾蜍以及官帽,但因年代已久以及遺址的破壞嚴重,也無從考證。高堌堆在開挖之前有一個洞,像一口井,但沒有人敢接近。據說這洞通陽山,洞裡有條龍,頭在陽山尾在高堌堆。
高堌堆遺址
高堌堆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