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紋陶罐,漢夫余時代生活用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格紋陶罐
- 館藏地點:吉林市博物館
方格紋陶罐,漢夫余時代生活用具。
方格紋陶罐,漢夫余時代生活用具。1960年在吉林省吉林市郊區江南鄉東團山麓遺址採集。現藏吉林市博物館。為輪制泥質灰陶。平唇、卷沿、侈口、束頸、球腹、平底,在最大徑處有一對稱柱狀環耳。從口沿到肩部為素麵,腹部以下到器底滿布...
東漢方格紋陶罐 東漢方格紋陶罐是東漢陶瓷器類文物,現收藏於貴港市博物館。 文物尺寸 高28.5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9厘米。文物特徵 半球形蓋,蓋上有三乳丁,中間一橋形鈕。圓口折唇,短頸。溜肩。鼓腹。平底。灰白胎,質地堅硬,施黃釉,蓋飾菱形蓮花紋,羽紋。肩、腹飾方格印染紋。
東漢方格紋硬陶罐 東漢方格紋硬陶罐是一件東漢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東漢方格紋硬陶罐高11.4厘米,口徑10.2厘米,底徑8.5厘米。
方格紋黑陶罐 方格紋黑陶罐是夏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文物特徵 敞口,折沿,方唇,卵形腹,平底微凹,器表印有凸線方格紋。
這件陶罐外表所飾是細小的方格紋,是硬陶器常見的裝飾紋樣。由於硬陶表面多有印上的紋飾,所以常稱為印紋硬陶。基本介紹 印紋硬陶在中國陶瓷史上,硬陶是一個特殊的品種。時間上,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已燒造,晚於普通陶器而早於原始瓷器;地域上,南方地區出土量很大而北方發現較少;成分上,硬陶較普通粘土細膩...
晉東林寺乞米銘文陶罐 晉東林寺乞米銘文陶罐是晉朝文物,現收藏於九江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晉東林寺乞米銘文陶罐,盤口、短頸、肩部飾對稱雙系、鼓腹、平底。通體飾方格紋,罐的頸部陰刻行書“東林寺乞米”五字,胎質深灰色。
新石器原始印紋硬陶罐呈小口,口沿外卷,低領,圓肩,深腹外鼓,平底。器表滿飾拍印的雲雷紋和小方格紋。器型碩大,造型莊重渾厚,系實用的印紋硬陶罐。新石器原始印紋硬陶罐呈小口,口沿外卷,低領,圓肩,深腹外鼓,平底。器表滿飾拍印的雲雷紋和小方格紋。器型碩大,造型莊重渾厚,系實用的印紋硬陶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多層鋸齒紋彩陶罐甘肅省博物館。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多層鋸齒紋彩陶罐 1973年鴛鴦池遺址出土。高16厘米,口徑13.2厘米。侈口,束頸,溜肩,鼓腹,口肩部兩側有橋形耳,平底。施紅黑彩。肩、腹部飾四組上下相迭的鋸齒紋五層,每組花紋之間有兩邊鑲黑鋸齒紋的紅豎帶紋相隔。兩耳下飾以方格紋。現...
陶罐由低領到高領,逐步演變為高領陶壺。帶蓋陶鼎也比較多。春秋時期日用陶器品種明顯減少,常見的僅有鬲、釜、盂、盆、豆、瓮、罐七種。印紋硬陶有瓮、壇、瓿、釜等。陶色和器形與西周相似,紋飾多為大方格紋和布紋。原始青瓷比西周原始青瓷質量又有明顯提高。特別是江、浙一帶燒制的原始青瓷,胎質細膩,器...
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繩紋磚瓦,繩紋、波浪紋、方格紋陶罐、瓮、盆殘片及“五銖”銅錢。朔方郡故城見證了秦漢時期民族的歷史和相互交流的進程,對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草原文明,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1988年6月在基建中發現,是一座被破壞的土坑墓。挖掘出完整陶壺、方格紋陶罐、銅盆、小陶罐各1件。陶壺連蓋40厘米,腹徑最大處24厘米,喇叭形圈足。陶罐高30厘米,直徑25厘米,肩部至上腹部拍印方格紋,罐體呈直筒形,胎色青灰,為當時所出土的最完整最大的一件漢陶器。(五)附城樟村佛子嶺漢墓 1988年於基建推...
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圜底陶缽,大口、圜底陶盆,折腹陶盆,細長頸陶壺,小口、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裝飾有繩紋、線紋,弦紋與錐刺紋(分菱形、三角形、麥粒形)和彩陶。彩陶中多用黑彩繪製的帶條紋、三角紋、波折紋、網紋、人面紋、魚紋、鹿紋與蛙紋等。也有在陶器的內壁進行彩繪,這在仰韶文化類型...
下沙遺址位於中山市南朗鎮下沙村,發掘地點背靠山丘,東連海灣,其遺物散布範圍約80平方米。採集文化遺物有:石戈,戈身磨光,有一穿孔,直援無胡。另有小口折肩方格紋泥印紋陶罐,米字紋陶瓮,紋飾有蘷紋,小方格紋字紋。據考究,屬相當於商周戰國時期的文物。遺址概述 石錛,高5厘米,刃寬4.7厘米,厚1.5厘米...
昭陽侯城,位於邵東市黃陂橋鄉同意村,長方形,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50米,四周保存有夯土城牆,殘長約100米,寬5~8米,高3~4米,夯層厚0.3米,四角有城樓台基。曾出土青銅劍、鐵刀、方格紋陶罐、磚、瓦等。《漢書.王子侯表》載,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封長沙刺王子賞為昭陽侯,昭陽侯國屬零陵郡。發展歷史 ...
昭陽侯國是西漢平帝長沙刺王子劉賞(昭陽侯)的封地,昭陽侯國故城遺址即位於今天的湖南省邵東縣黃陂橋鄉同意村,遺址呈長方形,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50米。四周保存有夯土城牆,城牆殘長約100米,寬5至8米,高3至4米,夯層厚O.3米,四角有城樓台基。曾出土青銅劍、鐵刀、方格紋陶罐、磚、瓦等物件。據《...
方格紋硬陶罐和雙耳銅釜是墓中常見的器物。漆器中有的刻有銘文,其中有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蜀郡、 廣漢郡工官製造的耳杯。銅器中成套的銅車馬,是較為重要的發現。規模較大的墓,往往仿效中原地區的埋葬制度,隨葬品中漢族風格占主流,但也有帶地方色彩的器物,如靴形銅鉞、青銅短劍以及具有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搖...
此外,在作坊區的黃色生土面上出有少量方格紋硬陶片,與漢代墓葬中常見的方格紋硬陶罐質地相同。綜合各種跡象和相關資料分析,我們認為第二組窯挖築和使用時間大致在兩漢之際至東漢早期;第一組窯從窯壁燒結的厚度和其外圍寬達30厘米的紅土層看,其使用時間較長,挖築時間或可早至漢武帝時期,下限則為西漢晚期。...
夯土中夾有繩紋板瓦、筒瓦和印紋硬陶殘片。瓦為夾砂灰陶,胎質粗厚,瓦面印繩紋,背面常殘留布痕。城址內採集有筒瓦、板瓦、瓦當以及盆、罐、壺、缽、豆等陶器殘片,陶片紋飾有麻布紋、米字紋、方格紋等。陶罐等燒制火候高,胎紅,質地堅硬,與附近鳳凰山一帶漢墓出土同類器物相似。此外,還採集有銅“五銖”...
在《廣東文博》上刊登署名文章《徐聞漢唐生活遺址考察記》,1991年在《南海絲綢之路文物圖集》介紹漢代徐聞港舊址以及出土的“萬歲”瓦當,粗細繩紋乳點紋板瓦、筒瓦、印紋磚、方格紋加圓形、菱形戳印陶罐、弦紋陶罐。1992年12月,在仕尾村北,發現捲雲靈芝紋瓦當。文物 199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