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門垌墓
- 位於:廣東省羅定市太平鎮
- 發現時間:1977年
- 墓葬:兩座
文物,意義,
文物
墓中一號墓長4米,寬2米,深1.7米,土坑墓,墓向230°。隨葬器物136件,有青銅器鼎、缶、鑒、鐘、鉦、盉、人首柱形器、劍、矛、戈、鉞、斧、鏃和陶缶。其中鼎、盉、鑒飾蟠螭紋、綯紋,鑄造精緻;甬鐘6件,但所鑄飾勾連雷紋各有不同,似屬湊合起來的編鐘;43件銅鉞均有打磨、使用痕跡,說明墓主人擁有大量生產工具;陶器紋飾為勾連雷紋與方格紋組合;其中銅篾刀亦有“王”紋飾。與戰國初年的F紋(又名“夔”紋)亦可見於太平南門垌一號墓銅矛上S紋,銅鼎上的雲雷紋都與同葬的F紋陶器上所見一致。 。推斷該墓的年代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二號墓長2.5米,寬1.5米,深1.6米,方向為南偏西。隨葬器物11件,包括有銅器劍、矛、刮刀;陶器瓮、碗、盒以及滑石環。其中瓮飾米字紋,盒飾弦紋、水波紋、篦點紋。
此外,在這個地點北面1公里處還有1座墓,墓穴已毀,隨葬品僅見1件長劍和1件陶罐,罐為垂腹、圜平底,飾席紋與細方格紋組合。
意義
南門垌墓出土文物近近140件,其中有4件青銅鑒為廣東所僅見,鑄造精美,肩腹部有細密的蟠螭紋,耳當是蟠螭紋組成的獸面和獸頭裝飾,這飾物非王者莫屬,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墓中出土的青銅鐮、叉、雲紋鼎、三葉矛、三棱鏃,為廣東前所未見。
南門垌出土有南越地方特色的人首柱形器,的高24厘米,人首方形,下為柱,柱下部有孔,內有鍥形插銷。兩組豎棺木底前後,表示棺木下葬形式,表示由奴隸托承下葬儀式,亦只見於嶺南地區。因為柱頭人頭有穿耳黥刻之記,即奴隸人頭。
南門垌山口出土一大型戰國墓,出土大量銅器,其中銅斧和銅矛是原鑄件,未經使用,羅定博物館陳大遠(2001年)認為是當時商品,用於貿易上使用貨物,即表示太平河谷為戰國時通高州入海要道之一。今天沿太平河上游谷地南下,即建立一串的村或圩聚落,如信宜的新堡鎮、合水鎮都是信宜東部重要鎮區,圩日為四天的(即一三六九),赴集人數萬以上。太平河畔潭白即為南江流域最早漢人建立的“龍鄉縣”(晉末置)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