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位著名學者的秘密書架,通往智慧之路的書單
知識無涯,可多可少,靈魂卻只有一個,不能讓他枯萎了
哪些書影響了他們的人生?他們是怎樣讀書的?
《我書架上的神明》,劉小磊 主編,劉瑜、吳思 等 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
基本介紹
- 書名:我書架上的神明
- 作者:劉小磊 主編、劉瑜、吳思 等
- ISBN:9787203090342
- 頁數:396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7
- 裝幀:平裝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作者: 劉小磊 主編 /劉瑜/吳思 等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72位學者談影響他們人生的書
出版年: 2015-7
頁數: 396
定價: 5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漢唐陽光人文圖書
ISBN: 9787203090342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 72位學者談影響他們人生的書
出版年: 2015-7
頁數: 396
定價: 58.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漢唐陽光人文圖書
ISBN: 9787203090342
內容簡介
而今真是難得,72位學者竟敞開心扉,向讀者介紹自己最喜歡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其中多是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包括政治、經濟、文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業書籍,如《史記》《資治通鑑》《舊制度與大革命》《魯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眾閱讀口味的通俗讀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說等。當然,更有帶著濃郁時代色彩的書籍,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毛澤東選集》等。
看看這些名家推薦的書單,有長有短,各有偏愛。他們視之為珍寶的藏書,或許總有三兩本適合你的閱讀口味,不求對你有多大的幫助,只求為你打開一片閱讀的空間,足矣。
作者簡介
劉小磊,主編,《南方周末》副刊部執行總監。
劉慈欣,山西娘子關電廠工程師,科幻小說作家,主要著作有《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鄉村教師》、《朝聞道》、《三體》等。
劉瑜,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細節》(美國政治觀察專欄集)、《餘歡》(小說)、《送你一顆子彈》(隨筆)、《觀念的水位》(政論隨筆)等。
吳思,《炎黃春秋》前主編,主要著作有《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等。
目錄
艾曉明 001
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他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用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
白謙慎 006
回顧近 30 年的讀書生涯,好像從來沒有過豁然開朗、大徹大悟的經歷。雖說開卷有益,但影響我們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見得是書。
陳方正 010
所謂“秘密書架”最少有兩個不同意思:其一是那些經常和反覆閱讀,對自己有長遠影響的書;再則是有重大意義和啟發性的書。
陳家琪 016
“開卷有益”的“益”,本身總免不了功利的目的,而收穫卻在那直接性的功利目的之外;所謂“之外”,無非是為下一個或另一個功利目的提供了準備。
陳克艱 022
近年我因寫過一些批評文字,被人賜了一個“業餘學術警察”的雅號。這雅號一半對,一半不對。“警察”我是不敢當也不配當的,“業餘”則名副其實。
陳樂民 030
我個人體會,讀了《孟子》,再讀其他相關的書,有許多方便之處,是了解當時政治和社會的一個“通孔”。
陳尚君 034
許多學者都喜歡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學問都是閱讀得來,何曾利用工具書。其實有成就的學者都離不開工具書,甚至自編工具書。金針度人也自度,學問其實不複雜。
陳 彥 040
就我的感覺,歷史書浩如煙海,但又不得不讀,否則你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面對人生,都將缺乏必要的歷史厚度。找準好的歷史典籍來讀,其實是一種捷徑。
程念祺 044
太史公《史記》、陽明《傳習錄》和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的《歷史是什麼》,這三本書對我的影響是持續不斷的、終身的。
黨國英 050
好的理論總是超過具體的生活經驗。不要總嘮叨“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看那是什麼紙。
杜小真 055
每個人總有幾本藏在心中的書,它們是你的知心朋友,伴你走過童年、青年、中年,然後走向老年……最使人感到溫暖的是,每次重讀或想念它們時,都會讓你回憶起有關這些書的人和事。
馮克利 061
以我的感覺,錢鐘書不但是個狐狸,而且狐狸得一塌糊塗。對於現今的學術門類,他是從不入套的。
馮 象 067
我現在坐回書桌前面,就手邊堆著的書一一看去,覺得可以舉出四本來同讀者談談體會,即《史記》、《共產黨宣言》、《聖經》和《神曲》。
馮興元 072
無論是奧地利經濟學流派的代表人物米瑟斯,還是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在研究和分析方法方面,都堅持奉行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反對用“集體”的偏好來取代個人的偏好。
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他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用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
白謙慎 006
回顧近 30 年的讀書生涯,好像從來沒有過豁然開朗、大徹大悟的經歷。雖說開卷有益,但影響我們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見得是書。
陳方正 010
所謂“秘密書架”最少有兩個不同意思:其一是那些經常和反覆閱讀,對自己有長遠影響的書;再則是有重大意義和啟發性的書。
陳家琪 016
“開卷有益”的“益”,本身總免不了功利的目的,而收穫卻在那直接性的功利目的之外;所謂“之外”,無非是為下一個或另一個功利目的提供了準備。
陳克艱 022
近年我因寫過一些批評文字,被人賜了一個“業餘學術警察”的雅號。這雅號一半對,一半不對。“警察”我是不敢當也不配當的,“業餘”則名副其實。
陳樂民 030
我個人體會,讀了《孟子》,再讀其他相關的書,有許多方便之處,是了解當時政治和社會的一個“通孔”。
陳尚君 034
許多學者都喜歡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學問都是閱讀得來,何曾利用工具書。其實有成就的學者都離不開工具書,甚至自編工具書。金針度人也自度,學問其實不複雜。
陳 彥 040
就我的感覺,歷史書浩如煙海,但又不得不讀,否則你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面對人生,都將缺乏必要的歷史厚度。找準好的歷史典籍來讀,其實是一種捷徑。
程念祺 044
太史公《史記》、陽明《傳習錄》和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的《歷史是什麼》,這三本書對我的影響是持續不斷的、終身的。
黨國英 050
好的理論總是超過具體的生活經驗。不要總嘮叨“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看那是什麼紙。
杜小真 055
每個人總有幾本藏在心中的書,它們是你的知心朋友,伴你走過童年、青年、中年,然後走向老年……最使人感到溫暖的是,每次重讀或想念它們時,都會讓你回憶起有關這些書的人和事。
馮克利 061
以我的感覺,錢鐘書不但是個狐狸,而且狐狸得一塌糊塗。對於現今的學術門類,他是從不入套的。
馮 象 067
我現在坐回書桌前面,就手邊堆著的書一一看去,覺得可以舉出四本來同讀者談談體會,即《史記》、《共產黨宣言》、《聖經》和《神曲》。
馮興元 072
無論是奧地利經濟學流派的代表人物米瑟斯,還是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在研究和分析方法方面,都堅持奉行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反對用“集體”的偏好來取代個人的偏好。
高超群 077
對於生活而言,讀書並不是絕對必須的,就像友誼一樣。如果我們真的熱愛讀書,那么我們就應當像對待朋友那樣選擇書、對待書:“友直、友諒、友多聞”,輕浮或者迷信都會損害友誼。
戈 革 082
俺一生愛讀小說,現從中外小說中選出了十二種我所最有印象者。古時凡是小說,都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故我所選之書,也可稱為“小俗堂十二金釵”了。
何 兵 088
一個法律人,為何“秘密書架”上首選文學作品?我以為,這些作品不僅滋養我的心靈,更是將人生的苦難與悲哀,激情與無奈,一頁頁打開給你看。讓你感受人性的善良與殘忍,讓你認識“人”,而這是法律人的基本功。
何 帆 092
讀書的邊際收益最大的時候可能是看日曆或是讀藥方,到了邊際收益已經很低的時候才是為了做學問。
何懷宏 097
我們有時因為缺乏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不好判斷作者專業能力的高下,那么,一種文字乃至文學的表現力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判斷的標準。而重要的還在於,作為一個讀者,我們不僅可以有一種思想和知識的訓練,還能獲得一種美的愉悅。
黃春興 102
在課堂上學習的教材,過半數是和真實世界的經濟情勢不太相關的數理模型。學了這些模型,若說就懂了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和現象,無疑是自我欺騙;如果還想進一步利用這些數理模型去改造社會,那不僅是荒謬,更是毒害。
黃 洋 107
雖然說是以讀書為業,平常卻很少總結自己讀書的經驗與得失。回想起來,自己常常是憑著興趣任性而讀,並不在意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不是一種好習慣。
黃有光 114
我也同意梁小民,“學經濟學應該打出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讀好的教科書……(然後)還必須讀經典。”
江曉原 119
我心目中此類書籍(理論經典)的最高境界,可用九個字概括之:眼界高,思想深,口氣大。
金聖華 125
名翻譯家林文月教授曾經說過:“一本書最好的讀者,就是它的譯者。”平時看書,哪怕看得如痴如醉,欲罷不能,其實並不是每字每句都看得明白,唯有著手翻譯時,才須先吃透原文,待融會貫通了,再逐字逐句用另外一種文字表達出來。
藍英年 132
不朽的果戈理!我覺得很多人都應當讀讀他的作品。起碼想把集會主持得生動一點的主持人應當讀一讀,學習如何分辨插科打諢與真正的幽默,免得出洋相。
李大同 137
比起今天書店裡琳琅滿目厚似磚頭的新聞專業著作來,讓我們這一代人入門的書籍,頂多算是一些“小冊子”。
李劍鳴 143
研究歷史要有歷史感,當時人怎么想問題,怎么做事,怎么說話,用的概念是什麼含義,如果脫離當時的具體情勢和“語境”,就難以得到恰當的理解;如果不注意還原或儘可能揣摩當時人們所感受到的情勢,就不能理解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就不能很好地對歷史事件做出詮釋。
李開元 148
歷史學的美,是被我們遺忘了的一種記憶。在歷史中探索未知,發現新知,是一樁激盪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遊戲之美。完美地表現歷史的新知,傳神地轉達出對於歷史的體驗,是一種多樣的、至上的美的追求。
林沛理 153
你在閱讀《紅樓夢》的同時,《紅樓夢》也在閱讀你,並且把你看得一絲不掛、無地自容。最深刻的閱讀就是最不設防的閱讀。
劉 兵 159
讀書時,如果你先將自己限於某個陣營,限於某種觀念和立場的作品,無視或拒斥不同觀點的作品,那恐怕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
劉慈欣 164
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樑,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以文學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
劉慧儒 169
在現實面前,文字是脆弱的,殘缺似乎便是它的宿命。但這殘缺時時在提示世人,去超越文本,追尋文本後面的真意。
劉 擎 174
比起現在的青年學人,我們這一代人當中有許多是“先天不足”的。個人的歷史猶如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否值得驕傲,終究是無可替代的。
劉 瑜 179
在思考自己要讀什麼書之前,最好問問自己,我關心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因為只有真誠的問題意識才能將你引向真誠的閱讀——閱讀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虛榮心的雜質都是對它的玷污。
劉 錚 185
當我們說,一本書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我們該如何對那改變的時間點、那改變降臨的方式、那改變發生作用的形態進行追憶?
羅志田 190
歷史專業本科生的讀書範圍,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學方面不可。本科期間,不妨儘量強化一些基本技能,讀書以泛覽為主,很難說什麼是必讀書,最好儘可能多讀。
06
馬 勇 195
影射歷史算不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正解,只有從當代出發研究過去,而又能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介入當代政治發展,方才摸到歷史學參與歷史創造的真諦。
繆 哲 200
我所謂好書,是誰都希望自己讀了、又誰都不想讀的書。至於什麼書好,則每個人都清楚,並希望自己讀了,或真的讀了。壞書有秘密,好書沒秘密。
任東來 204
回想大學的十年,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論著恰恰是那些淺顯易懂的普及讀物和直白淺顯的學術著作。所謂影響,無非就是自己讀後有一種“原來如此!”或者“還可以這樣!”的恍然大悟。
單世聯 208
我想我所屬的這一代人都很難說有什麼知識傳統。每一本好書對我們的影響都很大,卻沒有一本有決定性的影響。
沈語冰 217
貢布里希有一種罕見的天賦,能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明白透徹。我以為堪與匹敵的同類著作,現在還沒面世。
孫 滌 223
從《戰爭與和平》開始,我對托翁的文章可說是有一篇讀一篇,引為精神的北辰,他的“天國在你的心裡”成了我的座右銘。
孫 歌 228
在如此廣大的世界上,我們很難在自己現實活動的狹小圈子裡與真正的他者相遇。這也正是讀書的好處所在。書的作者大多已經故去,時間淘汰了沙子,留下了真金,讀書人也就坐享其成。
孫隆基 233
湯因比、斯賓格勒等人的歷史哲學固然有時代局限性,但仍值得推薦:它們讓讀者擁有全球史的視野。
田 松 238
如果有一本書,你在看過之後,感覺如同後腦勺挨了一悶棍,腦袋嗡的一下,對以前不假思索就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預設配置——忽然產生了懷疑,這就是一本好書。
田曉菲 245
少年時看書,在書中看到的總是自己;年長後,才逐漸開始真正聽到他人的聲音。少年時讀的書,也往往很容易被它們影響和淹沒;成年以後讀書,則好像平等的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也更容易在這樣的關係里得到樂趣。
王彬彬 250
那種能在某種意義上塑造你的人格、改造你的心靈的書,那種能使你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看法發生重大變化的書,那種能使你的價值觀念變得更為明確的書,是可遇不可求的。讀這種意義上的書,是生命中重大的“相遇”。
王泛森 254
我個人認為思想資源是待人靈活運用的,不是用來“套”的,不管“新”還是“舊”,任何大學問家都有一些貴重的品質,不因潮流的改變而消失。
王明珂 258
對於人文社會學者來說,最值得深入閱讀的一本書乃是人類社會本身——既有讓人們依循的種種結構與文化,又處處可見個人對這些社會規範的選擇與依違,如此在歷史上人類社會有延續亦有變遷。而最難閱讀的一本書也是人類社會——因為它由我們的常識所建構,我們生存其間,而現實又是如此真實,因此我們特別難以對其有反思性認知。
王學泰 264
讀書人受到書的影響是必然的,但受到哪些書的影響,是與時代和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的。我讀書主要是靠個人摸索和個人喜好。
王 焱 269
我以為喜歡讀書,其實和熱衷於鬥蛐蛐、玩葫蘆之類玩物喪志的事差不多,並無多少神聖之處。古人說寒窗苦讀學會舞文弄墨是雕蟲小技,其實,這倒是更接近生活世界的真理。所以,讀書改變命運之說,實在是誤盡天下蒼生。
韋 森 274
青年朋友們,如果你未來想吃哲學或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甚至數學、物理學——中的一碗飯,讀讀古留加的《康德傳》吧!如沒有收穫和助益,我沒有能力與你付這碗飯錢,但卻可以替你付這本書錢。
吳 思 278
如果再提煉一下,超越專業或職業需要,《唐詩三百首》和《莊子》對我最為要緊,其次是托爾斯泰的書。知識無涯,可多可少,靈魂卻只有一個,不能讓他枯萎了。
夏伯嘉 283
看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人。人生數十年交友看書皆是緣分;有的人談起來沒有意思,有些書看來乏味,有些人趣味相投相見恨晚,有的書看起來一生受益無窮。
薛 涌 287
《 富 蘭 克 林 自 傳 》 影 響 我 的 做 人。Josiah Ober 的 Mass and Elite in Democratic Athens 影響我對社會政治的觀察。濱島敦俊的《明代江南農村社會的研究》和《總管信仰》這兩本書影響的是我的學術。
熊秉元 292
對我而言,布坎南的故事有兩點特別的啟示。由生活上的小事,他得到靈感,而後有學理上的體會,再以學術論述的方式發表。另一方面,由生活瑣事,他可以聯想到抽象的學理;反過來說,社會科學裡的各種理論,總是可以在生活經驗里找到印證。
許倬雲 296
我的史學興趣是社會史與文化史;這一範圍的史料,小大不拘,處處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信息。經典名著有其永恆價值,破銅爛鐵,殘磚碎瓦,也有其獨特的意義。
閻克文 300
不論 150 多年來各色人等對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學說如何各取所需,《共產黨宣言》的道義感召力和經典性的理想主義情懷,大概仍將使任何讀者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晏紹祥 306
對單個人來說,歷史或許無用,但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則有大用;歷史學作為一門學問,需要根據材料說話,既不能憑空想像,向壁虛構,也不能毫無根據,亂加評論,當然是科學。
楊奎松 311
好的紀實作品,並非不能出現,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會,實地調查,有思想,有觀照,能夠尖銳地提出問題,並且使讀者得到頗多啟示。
姚 洋 316
《菊與刀》可以和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比照著來讀。要深入了解中國人的文化,梁漱溟老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要與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起讀。
袁偉時 322
對我的人生道路影響最早和最大的一組書,都是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胡繩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陳伯達的《人民公敵蔣介石》和《竊國大盜袁世凱》。
張 鳴 327
《魯迅全集》和《資治通鑑》都是我年輕時讀的書,後來讀了很多大部頭的東西,但是要印象最深,改變我最多,還是它們兩位,可以說,正是魯迅和司馬光的合力,把我拉到了今天的路上。
張五常 332
到處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觀察才作得準,避書有利。為了推出假說作驗證,要修改前賢的概念,簡化他們的理論,避書也有利。
趙汀陽 337
現代學術大都喜歡灌水,害人為了看點精華而浪費大量時間,動不動就多卷本,其實真正的內容寥寥無幾。這種現代寫作令人厭煩。
鐘 偉 342
通過閱讀,我知道書籍很多,但值得一生閱讀的也許不多;我知道沉迷於電視報紙的頭版頭條,更容易讓人成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擁有自覺靈魂的知識分子。
周保松 348
中學課本上讀到的東西,大部分我已忘記,但完全不為什麼而讀的課外書,卻早已融入我的生命,豐盈了我的思想和情感,並在無數困頓寂寞的日子給我力量和希望。
周克希 354
我翻譯小說,往往訴諸直覺,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我是“感覺派”。而對心儀的作家心慕手追,正是避免翻譯腔的辦法。
周 濂 358
好的哲學家從不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他用作品本身去“演示”(demonstrate)他的方法論,而好的讀者就像是古時候拜師學藝的學徒工,你需要做的是在字裡行間細細揣摩作者的論證技巧與運思風格。
朱蘇力 364
真正研究法律的人不可能沒有一種開闊的學術視野,但是真正從事法律實務的人又必須超越甚至背離對理論的偏好,必須進入具體的法律分析。務實地研究具體問題,永遠是讀書不能替代甚至是不能彌補的,哪怕是你僅僅想成為一個學者。
朱維錚 369
我常說,時地人事,是習史治史的起碼常識。如果對年代、地理、職官、目錄等,即前賢所稱讀史的“鑰匙”,都常弄錯,乃至混攪,那可稱作史家么?
朱錫慶 373
我不同意開卷有益的說法,有好多書是不用讀的,因為白耗光陰,一無所獲。可是哪些書值得讀呢?我自己的辦法是既不管經典不經典,也不看書評,先是亂看一通,為了以後不亂看挑選作者,此後節約的時間大大超過先前亂看花耗的時間。
對於生活而言,讀書並不是絕對必須的,就像友誼一樣。如果我們真的熱愛讀書,那么我們就應當像對待朋友那樣選擇書、對待書:“友直、友諒、友多聞”,輕浮或者迷信都會損害友誼。
戈 革 082
俺一生愛讀小說,現從中外小說中選出了十二種我所最有印象者。古時凡是小說,都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故我所選之書,也可稱為“小俗堂十二金釵”了。
何 兵 088
一個法律人,為何“秘密書架”上首選文學作品?我以為,這些作品不僅滋養我的心靈,更是將人生的苦難與悲哀,激情與無奈,一頁頁打開給你看。讓你感受人性的善良與殘忍,讓你認識“人”,而這是法律人的基本功。
何 帆 092
讀書的邊際收益最大的時候可能是看日曆或是讀藥方,到了邊際收益已經很低的時候才是為了做學問。
何懷宏 097
我們有時因為缺乏其他專業領域的知識,不好判斷作者專業能力的高下,那么,一種文字乃至文學的表現力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判斷的標準。而重要的還在於,作為一個讀者,我們不僅可以有一種思想和知識的訓練,還能獲得一種美的愉悅。
黃春興 102
在課堂上學習的教材,過半數是和真實世界的經濟情勢不太相關的數理模型。學了這些模型,若說就懂了真實世界的經濟運作和現象,無疑是自我欺騙;如果還想進一步利用這些數理模型去改造社會,那不僅是荒謬,更是毒害。
黃 洋 107
雖然說是以讀書為業,平常卻很少總結自己讀書的經驗與得失。回想起來,自己常常是憑著興趣任性而讀,並不在意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不是一種好習慣。
黃有光 114
我也同意梁小民,“學經濟學應該打出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讀好的教科書……(然後)還必須讀經典。”
江曉原 119
我心目中此類書籍(理論經典)的最高境界,可用九個字概括之:眼界高,思想深,口氣大。
金聖華 125
名翻譯家林文月教授曾經說過:“一本書最好的讀者,就是它的譯者。”平時看書,哪怕看得如痴如醉,欲罷不能,其實並不是每字每句都看得明白,唯有著手翻譯時,才須先吃透原文,待融會貫通了,再逐字逐句用另外一種文字表達出來。
藍英年 132
不朽的果戈理!我覺得很多人都應當讀讀他的作品。起碼想把集會主持得生動一點的主持人應當讀一讀,學習如何分辨插科打諢與真正的幽默,免得出洋相。
李大同 137
比起今天書店裡琳琅滿目厚似磚頭的新聞專業著作來,讓我們這一代人入門的書籍,頂多算是一些“小冊子”。
李劍鳴 143
研究歷史要有歷史感,當時人怎么想問題,怎么做事,怎么說話,用的概念是什麼含義,如果脫離當時的具體情勢和“語境”,就難以得到恰當的理解;如果不注意還原或儘可能揣摩當時人們所感受到的情勢,就不能理解他們的言語和行為,就不能很好地對歷史事件做出詮釋。
李開元 148
歷史學的美,是被我們遺忘了的一種記憶。在歷史中探索未知,發現新知,是一樁激盪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遊戲之美。完美地表現歷史的新知,傳神地轉達出對於歷史的體驗,是一種多樣的、至上的美的追求。
林沛理 153
你在閱讀《紅樓夢》的同時,《紅樓夢》也在閱讀你,並且把你看得一絲不掛、無地自容。最深刻的閱讀就是最不設防的閱讀。
劉 兵 159
讀書時,如果你先將自己限於某個陣營,限於某種觀念和立場的作品,無視或拒斥不同觀點的作品,那恐怕是不會有什麼大出息的。
劉慈欣 164
科幻小說,正是通向科學之美的一座橋樑,它把這種美從方程式中釋放出來,以文學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
劉慧儒 169
在現實面前,文字是脆弱的,殘缺似乎便是它的宿命。但這殘缺時時在提示世人,去超越文本,追尋文本後面的真意。
劉 擎 174
比起現在的青年學人,我們這一代人當中有許多是“先天不足”的。個人的歷史猶如自己的孩子,無論是否值得驕傲,終究是無可替代的。
劉 瑜 179
在思考自己要讀什麼書之前,最好問問自己,我關心的到底是什麼問題,因為只有真誠的問題意識才能將你引向真誠的閱讀——閱讀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虛榮心的雜質都是對它的玷污。
劉 錚 185
當我們說,一本書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我們該如何對那改變的時間點、那改變降臨的方式、那改變發生作用的形態進行追憶?
羅志田 190
歷史專業本科生的讀書範圍,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學方面不可。本科期間,不妨儘量強化一些基本技能,讀書以泛覽為主,很難說什麼是必讀書,最好儘可能多讀。
06
馬 勇 195
影射歷史算不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正解,只有從當代出發研究過去,而又能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介入當代政治發展,方才摸到歷史學參與歷史創造的真諦。
繆 哲 200
我所謂好書,是誰都希望自己讀了、又誰都不想讀的書。至於什麼書好,則每個人都清楚,並希望自己讀了,或真的讀了。壞書有秘密,好書沒秘密。
任東來 204
回想大學的十年,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論著恰恰是那些淺顯易懂的普及讀物和直白淺顯的學術著作。所謂影響,無非就是自己讀後有一種“原來如此!”或者“還可以這樣!”的恍然大悟。
單世聯 208
我想我所屬的這一代人都很難說有什麼知識傳統。每一本好書對我們的影響都很大,卻沒有一本有決定性的影響。
沈語冰 217
貢布里希有一種罕見的天賦,能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明白透徹。我以為堪與匹敵的同類著作,現在還沒面世。
孫 滌 223
從《戰爭與和平》開始,我對托翁的文章可說是有一篇讀一篇,引為精神的北辰,他的“天國在你的心裡”成了我的座右銘。
孫 歌 228
在如此廣大的世界上,我們很難在自己現實活動的狹小圈子裡與真正的他者相遇。這也正是讀書的好處所在。書的作者大多已經故去,時間淘汰了沙子,留下了真金,讀書人也就坐享其成。
孫隆基 233
湯因比、斯賓格勒等人的歷史哲學固然有時代局限性,但仍值得推薦:它們讓讀者擁有全球史的視野。
田 松 238
如果有一本書,你在看過之後,感覺如同後腦勺挨了一悶棍,腦袋嗡的一下,對以前不假思索就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預設配置——忽然產生了懷疑,這就是一本好書。
田曉菲 245
少年時看書,在書中看到的總是自己;年長後,才逐漸開始真正聽到他人的聲音。少年時讀的書,也往往很容易被它們影響和淹沒;成年以後讀書,則好像平等的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也更容易在這樣的關係里得到樂趣。
王彬彬 250
那種能在某種意義上塑造你的人格、改造你的心靈的書,那種能使你對人生、社會和世界的看法發生重大變化的書,那種能使你的價值觀念變得更為明確的書,是可遇不可求的。讀這種意義上的書,是生命中重大的“相遇”。
王泛森 254
我個人認為思想資源是待人靈活運用的,不是用來“套”的,不管“新”還是“舊”,任何大學問家都有一些貴重的品質,不因潮流的改變而消失。
王明珂 258
對於人文社會學者來說,最值得深入閱讀的一本書乃是人類社會本身——既有讓人們依循的種種結構與文化,又處處可見個人對這些社會規範的選擇與依違,如此在歷史上人類社會有延續亦有變遷。而最難閱讀的一本書也是人類社會——因為它由我們的常識所建構,我們生存其間,而現實又是如此真實,因此我們特別難以對其有反思性認知。
王學泰 264
讀書人受到書的影響是必然的,但受到哪些書的影響,是與時代和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的。我讀書主要是靠個人摸索和個人喜好。
王 焱 269
我以為喜歡讀書,其實和熱衷於鬥蛐蛐、玩葫蘆之類玩物喪志的事差不多,並無多少神聖之處。古人說寒窗苦讀學會舞文弄墨是雕蟲小技,其實,這倒是更接近生活世界的真理。所以,讀書改變命運之說,實在是誤盡天下蒼生。
韋 森 274
青年朋友們,如果你未來想吃哲學或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甚至數學、物理學——中的一碗飯,讀讀古留加的《康德傳》吧!如沒有收穫和助益,我沒有能力與你付這碗飯錢,但卻可以替你付這本書錢。
吳 思 278
如果再提煉一下,超越專業或職業需要,《唐詩三百首》和《莊子》對我最為要緊,其次是托爾斯泰的書。知識無涯,可多可少,靈魂卻只有一個,不能讓他枯萎了。
夏伯嘉 283
看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人。人生數十年交友看書皆是緣分;有的人談起來沒有意思,有些書看來乏味,有些人趣味相投相見恨晚,有的書看起來一生受益無窮。
薛 涌 287
《 富 蘭 克 林 自 傳 》 影 響 我 的 做 人。Josiah Ober 的 Mass and Elite in Democratic Athens 影響我對社會政治的觀察。濱島敦俊的《明代江南農村社會的研究》和《總管信仰》這兩本書影響的是我的學術。
熊秉元 292
對我而言,布坎南的故事有兩點特別的啟示。由生活上的小事,他得到靈感,而後有學理上的體會,再以學術論述的方式發表。另一方面,由生活瑣事,他可以聯想到抽象的學理;反過來說,社會科學裡的各種理論,總是可以在生活經驗里找到印證。
許倬雲 296
我的史學興趣是社會史與文化史;這一範圍的史料,小大不拘,處處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信息。經典名著有其永恆價值,破銅爛鐵,殘磚碎瓦,也有其獨特的意義。
閻克文 300
不論 150 多年來各色人等對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學說如何各取所需,《共產黨宣言》的道義感召力和經典性的理想主義情懷,大概仍將使任何讀者都不可能無動於衷。
晏紹祥 306
對單個人來說,歷史或許無用,但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則有大用;歷史學作為一門學問,需要根據材料說話,既不能憑空想像,向壁虛構,也不能毫無根據,亂加評論,當然是科學。
楊奎松 311
好的紀實作品,並非不能出現,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會,實地調查,有思想,有觀照,能夠尖銳地提出問題,並且使讀者得到頗多啟示。
姚 洋 316
《菊與刀》可以和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比照著來讀。要深入了解中國人的文化,梁漱溟老先生的《中國文化要義》要與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起讀。
袁偉時 322
對我的人生道路影響最早和最大的一組書,都是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胡繩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陳伯達的《人民公敵蔣介石》和《竊國大盜袁世凱》。
張 鳴 327
《魯迅全集》和《資治通鑑》都是我年輕時讀的書,後來讀了很多大部頭的東西,但是要印象最深,改變我最多,還是它們兩位,可以說,正是魯迅和司馬光的合力,把我拉到了今天的路上。
張五常 332
到處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觀察才作得準,避書有利。為了推出假說作驗證,要修改前賢的概念,簡化他們的理論,避書也有利。
趙汀陽 337
現代學術大都喜歡灌水,害人為了看點精華而浪費大量時間,動不動就多卷本,其實真正的內容寥寥無幾。這種現代寫作令人厭煩。
鐘 偉 342
通過閱讀,我知道書籍很多,但值得一生閱讀的也許不多;我知道沉迷於電視報紙的頭版頭條,更容易讓人成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擁有自覺靈魂的知識分子。
周保松 348
中學課本上讀到的東西,大部分我已忘記,但完全不為什麼而讀的課外書,卻早已融入我的生命,豐盈了我的思想和情感,並在無數困頓寂寞的日子給我力量和希望。
周克希 354
我翻譯小說,往往訴諸直覺,有朋友半開玩笑地說我是“感覺派”。而對心儀的作家心慕手追,正是避免翻譯腔的辦法。
周 濂 358
好的哲學家從不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他用作品本身去“演示”(demonstrate)他的方法論,而好的讀者就像是古時候拜師學藝的學徒工,你需要做的是在字裡行間細細揣摩作者的論證技巧與運思風格。
朱蘇力 364
真正研究法律的人不可能沒有一種開闊的學術視野,但是真正從事法律實務的人又必須超越甚至背離對理論的偏好,必須進入具體的法律分析。務實地研究具體問題,永遠是讀書不能替代甚至是不能彌補的,哪怕是你僅僅想成為一個學者。
朱維錚 369
我常說,時地人事,是習史治史的起碼常識。如果對年代、地理、職官、目錄等,即前賢所稱讀史的“鑰匙”,都常弄錯,乃至混攪,那可稱作史家么?
朱錫慶 373
我不同意開卷有益的說法,有好多書是不用讀的,因為白耗光陰,一無所獲。可是哪些書值得讀呢?我自己的辦法是既不管經典不經典,也不看書評,先是亂看一通,為了以後不亂看挑選作者,此後節約的時間大大超過先前亂看花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