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科學三十年》是現代中國海洋學會編著的工具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海洋科學三十年
- 作者:中國海洋學會
- 出版時間:1980年9月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類別:工具書
《我國海洋科學三十年》是現代中國海洋學會編著的工具書。
《我國海洋科學三十年》是現代中國海洋學會編著的工具書。內容簡介該書收有17章文章,從各個側面展示出建國30年來我國海洋科學概貌,反映了30年來海洋科學發展的實際水平與取得的成就,這些文章介紹了30年來中國海洋水文氣象、海...
海洋潮汐知識 中國殷商時代已出現“濤”字,這個字後來被解釋為“潮”字的同義詞。現見中國古籍最早對海洋潮汐現象做出科學解釋的,是東漢王充。他在《論衡·書虛》篇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對潮汐和月亮的關係進行了論述。
國內在海洋研究領域的著名的幾位院士、學者被稱為中國海洋風雲人物,他們對海洋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袁業立院士 袁業立, 男,1938年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
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定位於圍繞國家海洋發展戰略,開展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依託青島、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建設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台,匯聚創新資源和創新團隊開展原創性研究,提升我國海洋科學與技術...
方國洪,1939年12月25日出生於浙江瑞安,物理海洋學家、潮汐專家,中國海洋潮汐學主要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6年方國洪從浙江省瑞安中學畢業,考入南開大學物理系;1959年到中國科學院...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是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服務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海洋科研實體。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海、大洋和極地海域自然環境要素分布及變化規律,包括海洋資源與環境地質;海洋災害發生...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新中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是中國海洋科學的發源地,是中國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的綜合海洋研究機構之一。1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1959年1月7日,中國科學院海洋...
王東曉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SCI刊物3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多次應邀赴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等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合作研究。他主持參加國家和省部級項目9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
《海洋科學》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來源期刊。《海洋科學》被中國國外資料庫如...
1930年5月,國立青島大學成立時設定生物系,成為我國海洋生物學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成為特色鮮明、國內有較高影響的海洋生命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國內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在此教書育人,如中國昆蟲學和植物保護學奠基人曾省,中國生物學界第...
5.“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正式開鑽。 標誌著我國海洋石油深水戰略邁出實質性步伐。6.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首次穿過北極東北航道,由太平洋穿越北冰洋到達大西洋。 此舉不僅為我國海洋科學考察打通了一條連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極通道,更...
從15世紀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海洋知識的積累。這時的海洋知識以遠航探險等活動所記述的全球海陸分布和海洋自然地理概況為主。1405~1433年中國明朝鄭和率領船隊七次橫渡印度洋;1492~1504年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4次...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和國家安全的屏障,是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旨在依據海洋科學發展的內在規律,瞄準當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設海洋強國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
本書闡述了海洋科學的研究範疇及發展歷史;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維護海洋權益和全球變化研究等方面論述了海洋科學研究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歸納總結了現代海洋科學研究的特點、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在分析我國海洋科學發展狀況的基礎上...
—海洋科技機制的創新探索 第4篇 大國崛起景下的我國海洋學技術發展新思路 第13章 大國崛起背景下的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新思路 第14章 海洋科學技術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探討 第15章 大國崛起中的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構想 ...
海洋科學專業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課程、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三部分知識模組。課程體系 課程設定應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必須支持畢業要求各項的有效達成。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學分占...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青島海洋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培養一批又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 海洋調查船 1961年7月,中國科學院“金星”號海洋科學調查船在黃海開展調查 1967年,地質部“奮鬥一號”物探調查船在黃海開展地震作業 1981年,中國科學院“科學...
在我國大洋調查、特別是2005年“大洋一號”環球科學考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含油氣盆地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成果,已累計實現經濟效益30多億元,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主要研究內容有:1.海底物質組成、演化與成礦 建立海洋地球化學實驗分析...
但是許多傳統的海洋經濟魚類,如大黃魚和小黃魚等,由於過度捕撈,其資源已處於衰退狀態。當前,我國的海洋開發事業正向現代化海洋開發方式轉變。人們對海洋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發各種海洋資源,對海洋各 層次的生態...
成果發表於Science並被遴選為亮點論文。4. 海洋雷射遙感的關鍵技術與套用 該科技進展圍繞國家海洋環境立體剖面遙感測量的技術難點和發展我國海洋雷射衛星的迫切需求,突破了機載藍綠雙波長海洋雷射遙感技術、海洋體散射函式小角度測量技術、船...
《同舟共濟南海夢——中國大洋鑽探科學家手記》是201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2014年的349航次和2017年的367、368航次,均是由我國主導的南海科學鑽探航次,我國海洋領域許多科學家均參與其中。科學家們在緊張的海上工作...
從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下潛至7000米,說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2013年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中國“...
2022年5月30日,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 科技獎。2022年12月,被授予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2023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202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社會任職 根據2020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官網顯示,包振民兼任國家基金委生命學部...
南沙考察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等獎和⾃然科學獎⼀、⼆等獎,在我國海洋科學發展史刻下烙印,為國家海洋主權、權益與社會經濟建設作出重⼤貢獻。“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綜合科學考察” 項目,...
1988—1990,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漁業科學,獲碩士學位 1984—1988,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漁業科學,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5獲得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擇優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2001—2005,東京大學,外國人招聘學者、客座副...
曾呈奎開創並發展了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許多重要領域,促成了中國海洋事業的許多重大決策,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民主同盟山東省委員會評)人物影響 定名殼孢子 “殼孢子”(COHCHOSPORE)一詞是由曾呈奎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