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依據金融集聚的科學內涵,構建金融集聚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中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程度,從縱向與橫向比較中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差異;然後分析金融業的空間布局,剖析省級區域金融業發展的空間關聯性和空間差異性,研究區域金融集聚差異的影響因素;最後預測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發展趨勢,為區域金融業發展與集聚以及中國金融業整體布局提出政策性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金融集聚的內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 金融集聚的測度 第四章 中國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空間分析 | 第五章 省級區域金融集聚的影響因素 第六章 金融集聚發展趨勢的動態預測 第七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
創作背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在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加快,金融機構逐漸集聚在某些地區以相互協作的方式開展金融業務,全球金融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某些地區金融業不斷集聚並逐步形成
國際金融中心。隨著金融集聚現象的日益顯現,區域金融業的發展和空間布局逐漸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儘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以來,各級政府也開始以建設金融中心為政策制定的核心,希望通過金融集聚的競爭優勢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除上海、北京與深圳之外,廣州、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等城市也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構想。這些地區金融發展與集聚現狀是否有利於建設金融中心,中國金融業發展如何科學地布局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基於此,《我國區域金融集聚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的主要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如下:①加強區域間金融交流與合作,增強金融集聚區的輻射作用。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按照行政區划進行分工,各地分行的經營範圍被限制在行政區劃之內,涉及全國性的服務往往需要總行來進行決策與協調,跨區域金融業務的服務效率較低。另外,行政區劃的存在致使地方政府以地區利益為出發點對資金、技術、信息、客戶、市場等各種金融資源進行爭奪,金融資源不能按照市場規則進行合理配置,地方保護主義特徵明顯。尤其是當各個地區之間出現利益爭奪時,地方政府常常以行政區劃為範圍構築各種壁壘以阻礙金融資源的跨區域自由流動,導致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全國整體利益受到損害。從該書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區域金融業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大部分地區呈現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態勢。基於這種空間相關性的存在,政府應鼓勵並加強各地區間更廣泛的金融合作和交流,真正打破地區割據局面,構建區際金融合作平台,加快金融資源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有效整合金融資源,提高金融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在制定金融發展政策時,需充分考慮周邊區域的金融發展情況以及該地區金融發展的空間相關性的強弱,充分利用金融發展的空間依賴性,實現區域金融的協調發展。
②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環境,加強金融監管,防範金融風險。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利於降低金融活動的交易費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保障金融業的穩定發展。因此,應不斷健全某些金融業務、金融活動,例如,信託、期貨、基金等的相關法律法規,使金融活動能夠有法可依,金融市場秩序不斷規範。同時加大金融法規的宣傳力度,普及金融知識,培養金融意識。提高金融機構、企業、居民的金融法制意識,使全社會都能自覺地學法、用法、守法,用法律來規範各自的金融行為。金融集聚區和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機構和金融資源,金融業務頻繁,金融創新活躍,因此也存在高度的金融風險。為保證金融集聚區和金融中心的穩定運行,地方政府應加強金融監管,增強對金融風險的敏感性和識別能力,避免金融風險的累積,有效地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保證金融體系健康平穩地運行。
③最佳化金融業整體空間布局,構建多層次的金融中心體系。中國各個地區金融集聚與發展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中央政府應對各個地區實施差別化的金融支持政策,促進各地區金融協調發展。在制定區域金融發展戰略時應充分考慮各地區金融與經濟的發展情況,從國家層面整體規劃最佳化金融業空間布局,構建多層次金融中心體系,提高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在金融產業布局的過程中,中央政府還應該注意各區域金融業發展的同構性的問題,避免出現盲目布局帶來的產能過剩和效率低下等問題。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鄧薇,1980年生於湖北武漢,2002年獲華中師範大學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武漢大學理學碩士學位,2015年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05年7月後任教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