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河南鑫達地質礦產科技有限公司
  • 主要完成人:毛景文,張作衡,裴榮富,段煥春,符鞏固,李永峰,王義天,謝桂青,余金傑,張長青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30017
  • 項目名稱:我國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3-2-03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   礦床模型是找礦勘查理論的具體體現。過去15年,全球進入了找礦勘查新熱潮,迫切需要成礦新理論的指導。因此,2005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立項,旨在基於國際礦床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我國前兩輪模型研究的基礎上,開展我國新一輪主要金屬礦床模型研究,推動找礦勘查取得新突破。   (二)研究目標   以有效推動找礦勘查為目的,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修正和完善與中酸性花崗質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型銅鐵鉬礦床,與鎂鐵質-超鎂鐵質岩有關的銅鎳硫化物礦床,與酸性花崗岩有關的鎢錫礦床,以海相火山岩和沉積岩為容岩的塊狀硫化物礦床,以碳酸鹽岩為容岩的密西西比型鉛鋅礦床和以鈣質碎屑岩為容岩的卡林型金礦床的模型,建立充分反映共性並可用於指導礦產勘查與評價的主要金屬礦床模型,全面推動或支撐我國新一輪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推動老礦山深部與外圍的進一步找礦勘查。   (三)主要創新成果   1. 參照國際標準,創新性將成礦環境作為一級考慮要素,礦床類型作為二級要素,典型礦床作為第三級要素,建立或提升了我國主要礦床模型,研究編著新一代《中國礦床模型概論》。   2.針對一些典型特殊成礦區帶,研究提出川滇黔MVT型鉛鋅礦模型,新疆後碰撞與地幔柱活動有關的通道型銅鎳硫化物礦床模型和膠東伸展環境的脈狀金礦模型,豐富了成礦理論。   3. 前人在成礦區帶和/或針對典型礦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礦床模型,但在礦集區尺度礦床模型的研究方面尚屬薄弱,本項目在東秦嶺、長江中下游和德興等礦集區開展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礦集區尺度礦床組合模型。   4. 通過對新類型和新發現礦床的深入解剖研究,建立了一批新礦床模型,例如,俯衝環境島弧型斑岩銅金礦床模型,洋中脊海底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Cu-Zn礦床模型和銅鎳硫化物與釩鈦磁鐵礦複合礦床模型等。   5. 配合我國資源“走出去”的國策,在新時期比較全面系統地編著了《國外主要礦床類型、特點及找礦勘查》,研究總結出當今國際上主要類型礦床的礦床模型,有效地引導我國企業在國外按照國際思維開展找礦評價,提升了我國企業在國外的競爭力和找礦勘查效率。   此外,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版兩部專著,發表了70餘篇學術論文,培養博士後5人、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25人。   (四)套用推廣情況   項目專家在地勘單位、礦山、大學和研究院所進行了120多次關於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的學術報告,併到現場開展模型找礦推廣。項目形成的兩部專著成為我國20多年以來最暢銷的地質科技書,一些礦床模型進入國外教材,並稱之為“毛氏模型”;有關論著他引次數達2225次,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五)成果完成後的經濟效益   中國地質調查局運用或參考本項目成果開展勘查部署工作;部分地勘部門和礦山企業積極運用礦床模型開展找礦勘查,新增資源量Mo45.8萬噸,WO316萬噸,Sn+WO330.18萬噸,Au55.59噸,Ag981噸,Pb21998噸, 為我國找礦突破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