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碳酸鹽岩型鉛鋅礦床流體混合成礦機理研究》是依託昆明理工大學,由高建國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中碳酸鹽岩型鉛鋅礦床流體混合成礦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高建國
- 依託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揚子地塊西南緣的川滇黔接壤區是極具我國特色的多金屬成礦省,經過多年綜合研究,在成礦理論和找礦實踐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本區仍存在一些科學問題未得到合理解釋,如多來源流體混合成礦機理、大規模白雲岩化與區域鉛鋅成礦之間的關係等,並對成礦時代、礦床成因等爭論不休。滇中鉛鋅成礦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以礦化類型齊全等為特徵,是解決這些科學問題的理想載體。本申請擬以區內大兌沖等典型礦床為例,對共生閃鋅礦和黃鐵礦及方解石和白雲石、白雲岩及峨眉山玄武岩,開展系統的Zn-Mg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配合硫化物Re-Os、C-H-O-S-Sr-Pb同位素及淺色閃鋅礦和熱液方解石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和構造-蝕變-岩性填圖,精細刻畫成礦物質來源與演化過程,探究流體混合成礦機理,探討大規模白雲岩化與區域鉛鋅成礦的關係,總結成礦規律,並與鄰區及國內外典型MVT型礦床進行比較礦床學研究,建立切合實際的礦床成因模型。
結題摘要
揚子地塊西南緣大面積出露碳酸鹽岩、峨眉山玄武岩,以及大規模白雲岩化,鉛鋅成礦與三者密切相關。本項目試圖在成礦地質背景研究的基礎上,剖析典型礦床特徵,分析成礦物質來源與成礦機制,探討三者時空耦合關係,建立礦床成因模式。鉛鋅礦床賦礦層位多達20餘個地層單元,賦礦地層與礦石、礦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成礦流體為中—低溫低(140~290℃)、低鹽度(1~9wt%NaCl)、中—低密度(0.75~1.0g/cm3)、地表淺層(544~688m)成礦;碳、氧同位素變化範圍較窄(δ13CPDB為-3.29‰~1.09‰,δ18OSMOW為12.03‰~21.38‰),碳除來自於海相碳酸鹽岩外、還有其他來源;H、O同位素組成相對穩定,其δDSMOW變化範圍為-78.8‰~-65.5‰,δ18OH2O變化範圍為9.05‰~3.69‰,H2O主要為岩漿水或變質水;δ34S的變化範圍較大(δ34S=-13.4~29.34‰),除有海相硫酸鹽外,並有少量生物成因的硫;鉛同位素組成變化範圍為:206Pb/204Pb 17.43~18.768、207Pb/204Pb 15.441~15.946、208Pb/204Pb 37.061~38.821,具有多種來源;5個礦床δ66Zn 同位素值為0.07‰~0.52‰之間,峨眉山玄武岩δ66Zn 同位素值落入礦床鋅同位素組成的中間位置,可能為成礦提供部分物質。206Pb/204Pb與δ66Zn近於線性關係,鋅與鉛為同源物,具有明顯的混合特徵;Rb-Sr、Sm-Nd 鉛鋅礦成礦年齡為(200±Ma),成礦時期為晚印支期—早燕山期;白雲岩化中白雲岩δ26Mg‰ 值介於-2.62‰~-1.48‰ 之間,平均值為-1.877‰,介於白雲岩和地表水期間,Mg主要來源於表生風化後的玄武岩;δ66ZnJMC的變化範圍為0.07‰~0.52‰,鋅除來源於賦礦地層外、峨眉山玄武岩也可能為成礦提供部分物質。滇中地區地殼結構具有“雙基雙蓋結構”特徵,大面積峨眉山玄武岩的噴發過程是成礦元素活化、滲透、運移的強大驅動力,在地表水與地下水共同參與下形成富含Mg、Pb、Zn混合成礦流體,在熱液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區域性與熱液白雲岩化,並伴隨巨量鉛鋅金屬聚集成礦。研究成果提升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大規模白雲岩化和巨量金屬聚集的時空耦合關係的認識,豐富鉛鋅礦床流體混合成礦機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