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國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英國的中學生可行嗎?參加試驗的老師和學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們有什麼體會?
首先,作為試驗的一部分,中國老師接管了一個由50名學生組成的9年級班級。 這些學生在四個星期的時間裡,要穿統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點到校,在校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中間有兩次吃飯休息時間。每周還要舉行一次升中國國旗的儀式。而課堂上的學習主要是記筆記。同時,還要參加集體練習。學生們還要負責打掃教室等。
基本介紹
節目介紹
節目形式
測評結果
中式教育
Bohunt 博航特
影響與評價
媒體評論
網友評論
除此之外,英國老師們表示很有教學方法也在這一集裡面被強化了,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課與體育課。英國的老師看起來總是這么有方法,他們能夠進行所謂的“因材施教”,坐在學生中間一個個解答問題。
相對的,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以前總是針對性的說高考問題。不過我這次倒是想避開這個來談,因為畢竟每個國家的學生想入大學都要考試。以我曾就職的國際學校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是學IGCSE,可以拿到最漂亮的分數去好學校。可是如果你拿不到升往高二年級需要的分數,你自然就只能去學一個相對弱一點的課程體系了,然後你能申請到的學校與專業就開始變得有限——這就是英國老師所言的,有時候你可能需要犧牲掉一些難點知識去講一些基礎的知識。因為如果換成弱一點的課程體系,就像從高考直接變成職高考試,這個變化對於孩子們教育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這樣,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他理解得了的東西,他都能有一種滿足感。
但是無奈的地方就在這裡,中國的家長往往寧願拿到通過高考的那個分數,不願意過早的就把他的孩子給審判了。一年以後,有的孩子將不得不去往不同的課程體系時,就會有家長質疑,為什麼我的孩子只能讀這個體系了,那他以後的升學就會有很多限制,等等。如果我交了同樣多的學費,你卻在高一結束就告訴我,我的孩子技不如人,要去讀技校,而不是等到高三那一紙分數下來,這有些強人所難。所以,因材施教在國際學校內的推行尚有阻力。
體育課,學生要跑1000米與800米達標,這符合中國國情嗎,符合。有小胖次跑的不過關。這時候我們當然可以說制度是冷漠的,這裡面的中國老師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只會拿著秒表掐時間的機器,而那個英國老師在不停的鼓勵學生。
我很感動那位英國老師的很多激勵,這是肯定的。但關鍵是,中國的老師真的就那樣的“冷漠”嗎。也許是很無奈,因為必須要讓學生達到標準。可是對於一個普通人在任何情況下,我們也常常鼓勵身邊的人“do your best”,或者“盡力就行”。中國老師真的連關心與鼓勵學生都不做么,連類似的話都不會說么,這真的值得讓人深思。當然,雖然英國老師從話語上更具人文關懷,但是我不認為這裡體現的面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可是,貌似的確具有代表性)。
數學課
數學課形成的二度對比在於,學生們上中國老師的課沒有聽懂正弦餘弦,而上英國老師的課聽懂了。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裡的幾分鐘內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我沒覺得中國老師做的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從黑板上能看出,他從定義來講這個概念。而且他也用了一個三角形,勾股定理算三邊後,開始講正弦餘弦為哪邊比哪邊。
英國老師難道不是講正弦餘弦的定律嗎?他是的,只是他從讀音出發,告訴學生們怎么記憶。所以知識點是一樣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英國老師的方法更容易讓英國學生接受。
這裡也是有點不公平的地方。畢竟對於老師與學生而言,英語都是他們的第一語言,這是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我也看過台灣的培訓機構,是用歌聲的方法讓學生去記憶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看的時候總覺得很荒謬,想著正弦餘弦多大個事兒還要唱歌。但是在這裡,我們似乎從這個紀錄片中傳遞的觀點是,英國老師很有方法,學生們一聽就懂了,這多少反而有點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了。
我們當然希望數學課也變得有趣,可是從概念出發的講解,與把握髮音的記憶,這不過僅僅是方式不同而已,要傳遞出高下的概念,我覺得有點勉強。
結論:
這僅僅是因為水土不服吧。如果中國的老師教中國的學生,英國的老師教英國的學生,最後考試一下,這才是更公平的考試吧。不過很多人又會說了,咱們能不以成績論教育的高下嗎。我當然也不想用成績來論斷,我只是針對BBC的這種評判標準,提出質疑。 (然而最後第三集也的確有一場考試……)
最後來說一點,我當然覺得西方的教育,從關照學生的角度做的更好,從人文性做的更好,但是僅僅從這樣一個案例進行推導,我覺得還是值得商榷。
本集中有一句話我是最贊同的,教育這個事情本身,一兩天本來就看不見成效,得靠等。老師一邊想辦法一邊有耐心,學生慢慢,一步步適應著老師的節奏來,課下與老師更熟悉更信任,課上更配合。四十天的結論,還是有點草率了。更何況,還是中途臨時讓學生轉換跑道,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