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生編鐘

戎生編鐘

戎生編鐘是西周中期懿王時的遺物,早先流失海外,後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1998年於香港購回,現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戎生編鐘
  • 館藏地點: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 所屬年代:周代
  • 類別:銅器
基本信息,收藏地點,簡介,相關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戎生編鐘
【文物原屬】:西周中期懿王時遺物

收藏地點

早先流失海外,後被中國保利集團公司1998年於香港購回,現收藏於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

簡介

戎生編鐘一組8件,通高51.7—21.1厘米不等,鑄造工藝精湛保存完整;鐘體上鑄有長篇連讀銘文,計153字。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它對周代歷史及音樂史、青銅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稱譽它為“國之重器”。
戎生編鐘戎生編鐘

相關資料

評價
著名歷史學家、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李學勤研究員認為,戎生編鐘的做器者為晉國大臣戎生,其鑄造年代十分明確,應即晉昭侯六年(公元前740年);該鐘與北宋時著錄的晉姜(晉文侯[的夫人)鼎關係密切,所鑄銘文記述了“遣鹵積與取金繁湯”———晉國派遣大批車隊運輸食鹽前往繁湯(今安徽省臨泉縣鮦城鎮南。據《左傳》杜預注,繁陽在鮦陽南。鮦陽即今鮦城鎮)銅料這一歷史事件。李學勤先生指出,以往學者曾認為,遣鹵積與征繁湯為兩件事,其中後者為一次征伐,通過戎生編鐘的銘文可知它們其實是一件事。這一史實的考定,對科技史、經濟史的研究都很重要。
著名青銅器專家、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馬承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家浩等學者則認為,戎生編鐘應屬西周中期懿王時的遺物,年代要較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著名的晉侯蘇編鐘為早。西周晚期的編鐘多一組3件,而戎生編鐘一組8件,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組8件青銅編鐘。銘文中出現了“穆天子”一詞,前所未見,將穆天子一詞的出現時間從原知的晉代提前了1000多年;銘文中關於從“繁湯”(今安徽銅陵一帶)獲取銅記述,亦為目前所知時代最早者,對探討銅陵一帶古銅礦的開採歷史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
戎生編鐘戎生編鐘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王子初研究員在對戎生編鐘進行音樂學鑑定和研究後指出,這套編鐘在當年經過調音,當屬實用樂器,它所採用的調音銼磨手法,是目前首次見到的編鐘調音類型,體現了西周甬鐘“挖隧”的調音方法向春秋初期紐鐘的調音方法的過渡階段,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王子初先生通過對編鐘的形制、內腔結構、調音銼磨手法和內唇的情形判斷,這套編鐘應為西周、春秋之際的遺物。他說,這一階段的編鐘存世很少,如此時代鮮明、有長篇銘文、保存完整的成套編甬鐘是目前所知惟一標本,在歷史學、考古、音樂學研究上均具有典型意義。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1號鐘高51.8厘米,銑間30.4厘米,重15.4千克
2號鐘高49.8厘米,銑間28.9厘米,重15.4千克
3號鐘高45.6厘米,銑間27.5厘米,重12.7千克
4號鐘高41.1厘米,銑間24.6厘米,重11.1千克
5號鐘高31.7厘米,銑間17.9厘米,重6.1千克
6號鐘高28.5厘米,銑間15.6厘米,重4.3千克
7號鐘高22.7厘米,銑間11.7厘米,重2.2千克
8號鐘高21.4厘米,銑間10.2厘米,重2.2千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