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性生活事件

應激性生活事件

應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是指在生活中,需要作適應性改變的任何環境變故,如改變居住地點,入學或畢業,改換工作或失業,及家庭重要成員的離別、出生和亡故。這類事件可能是致病的必要條件之一,並可提示起病的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激性生活事件
  • 外文名:stressful life event
  • 本質:環境變故
  • 舉例:改變居住地點
  • 套用:可能是致病的必要條件之一
簡介,效應影響,理論研究,與抑鬱關係,應對方式,

簡介

應激性生活事件,是指在個體生活中突然遭受到急劇的、形成心理上強烈反響的重大事件。孩子的一切負性情緒及出格行為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各種應激事件在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生中也起一定作用,如:轉學、父母離異、學習壓力過大、被欺負等,嚴重時甚至能夠導致心理異常,具有致病性。

效應影響

現代研究中,科研人員當前將人體在面對應激時的反應歸為三個階段,即警覺階段、抗拒階段和衰竭階段。
(1)在警覺階段,人體內部會產生各種生理變化,諸如心跳加速、體溫與血壓則會降低、肌肉鬆弛等。為了這樣的不適,大腦會向肝臟發出指令,令其提供大量的糖供應肌肉;也會提示肺部需要大量的氧氣。於是人們會出現呼吸急促的現象。
(2)之後,人體會出現抗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體顯然已發展出對壓力來源的抗拒,即使壓力的刺激繼續出現,但第一階段所出現的症狀卻消失了;另外,在警覺反應時期被攪亂的生理歷程,這時也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時,受到威脅的人會開始通過實際行動去嘗試解決問題。這所謂的實際行動,並不完全是積極、正向的,它其實包括了“逃離”以及“反擊”兩種。具體採用哪種形式,則與個體性格分不開。
(3)最後,人體的反應則會進入衰竭階段,即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無法再繼續加速分泌激素,這意味著有機體再也無法適應長期性壓力。

理論研究

應激性生活事件是指個體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急劇的、形成心理上強烈反響的重大事件,它極易形成負性的心理應激反應,一般通過改變神經內分泌等系統功能,造成生理、心理障礙,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除了內化問題,在情緒性進食領域內,有關於應激誘導進食,進而導致肥胖的研究。對這一結果,研究中存在兩種解釋模型:一般效應模型和個體差異模型。“一般效應”模型認為,所有生物體在應對壓力(應激)時都會增加對食物的攝入量。而“個人差異”模型則假設個體的某些因素會決定壓力是否導致過度進食,具體表現為肥胖的個體比正常體重的個體在應激狀態下,更容易被誘導過度進食。

與抑鬱關係

歸因風格中的成就事件對抑鬱情緒具有直接預測作用,大學生對成就事件做出消極歸因,越容易出現抑鬱情緒。有研究還發現,歸因中內外維度與應激的互動作用對心理症狀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在相同應激水平下,外歸因的被試抑鬱情緒水平顯著低於內歸因的。
當應激性事件發生時,傾向於內歸因的個體可能會將應激事件解釋為可控的,同時也就意味著這些應激源是可以被人為消除或減弱的。此時處於應激狀態中的個體必將努力地消除或緩解這些應激源,一旦嘗試失敗,個體就可能會產生對自我能力的否定,這種否定必將導致其處於更高的應激之中,從而易於引發抑鬱。面對帶有抑鬱情緒的大學生來訪者時,可以配合歸因訓練。歸因訓練中,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其在內外歸因方面加以鍛鍊,從而降低抑鬱情緒的復發率。

應對方式

研究發現青少年對應激事件常見的應對方式為向好的方面想、化消極因素為動力、一人獨處、情緒沉悶、悄悄痛哭,儘快忘掉和情緒壓抑,而抽悶煙/喝悶酒,遷怒於別人發脾氣、陷入回憶不能擺脫和苦苦思索矛盾重重者較少見。
青少年和成年人應對方式的差異可能與二者在知識、經驗和社會角色及社會關係等因素的不同有關。生活事件對心理感受的影響或應激程度除取決於生活事件的特徵外,還受制於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及應對方式。國內外研究表明心理外控性(認為事件的發生是由外部環境因素所決定)強的人易於發生抑鬱、焦慮等精神和行為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