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懸帖

憂懸帖

《憂懸帖》與《頻有哀禍帖》、《孔侍中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縱24.8厘米,寬41.8厘米。亦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憂懸帖》原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為軸裝。

基本介紹

法帖信息,法帖內容,釋文,註解,大意,書法賞析,單字寫法,行氣章法,法帖收藏,皇室收藏,法帖遞藏,作者簡介,相關閱讀,

法帖信息

【名稱】憂懸帖
《憂懸帖》《憂懸帖》
【作者】王羲之
【時代】東晉
【書體】行草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雙鉤廓填墨跡
【形制】軸裝
【規格】縱24.8厘米
【字數】3行,17字
日本前田育德會藏。

法帖內容

釋文

憂懸不能須臾忘心①,故旨遣取訊息②。羲之報。

註解

①首行“憂懸不能須臾忘心”句:“憂懸”:憂思掛念。“忘心”:忘懷。王羲之尺牘中有“弟佳寧善,然復憂之不去懷”句(載張彥遠《法書要錄》卷十《右軍書記》,344頁)。
②次行“故旨遣取訊息”句:“旨”:意圖。遣:遣書(發信)。王羲之書帖中有“音問轉復難通。情慨深矣,故旨遣,承問,還願具告”句(《右軍書記》,371頁),以及“貴奴差不?想不成大病。傷寒可畏,令人憂。當盡訊息也”(《右軍書記》,374頁),“聚散人理之常,亦復何雲?唯願足下保愛為上,以俟後期。故旨遣此信,期取足下過江問”(《右軍書記》,377頁)等帖。

大意

掛念懸思片刻也不得釋懷,因此,意欲遣書發信以獲取你的近況。

書法賞析

單字寫法

《憂懸帖》“不能須臾忘心”的“臾”的寫法,列舉:
《憂懸帖》“臾”字法比較《憂懸帖》“臾”字法比較
1、戰國末年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臾”字(日甲135,出土於湖北雲夢縣);
2、西漢時期的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出土於湖南長沙)的“腴”字的右偏旁;
3、馬王堆帛書《明君》(出土於湖南長沙)“庾”字的下偏旁。
由上述三項與王羲之“臾”相比較,寫法多與楚地文字相合。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卷十四“臾:從申從乙”,可備參考。

行氣章法

邱振中分析《憂懸帖》的行軸線趨向平穩,與王羲之《姨母帖》相似,但各段軸線吻合嚴密。“憂懸”兩處錯位較大的斷點成為流暢、縝密的節奏中有力的頓挫,使穩重中平添生動之致。王羲之早期作品中,單字軸線傾斜大都不超過6度,以接近垂線者為多。
行軸線的呼應,是王羲之作品極重要的一個特點。《憂懸帖》一、二行之間,都表現出配合:後面一行軸線的波型與前一行軸線的波型相似,但細節又不相同,造成了章法構成上動人的效果。
王羲之作品章法構成的豐富變化和巧妙配合,而成為生動而又高度統一的傑作。他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特色鮮明的構成,這不是在形式層次著意使用各種技巧所能做到的。
邱振中《憂懸帖》行軸線分析(節錄)邱振中《憂懸帖》行軸線分析(節錄)
情感是影響隨機顯現最重要的變數。《頻有哀禍帖》、《喪亂帖》與傷逝有關,因而作品中頓挫分明、擺動強烈的折線,與《孔侍中帖》(含《憂懸帖》)、《得示帖》軸線線型頗有距離。細心審讀文辭,感情節奏與軸線線型,與整個軸線圖,存在著一種默契。
王羲之這些作品標誌著軸線承接所達到的新的高度。邱振中評價“單字軸線連綴系統經過漫長時期的發展,終於使工整化與反工整的自由書寫統一了起來。王羲之成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軸線承接的各種方式,在他的作品中得到集中的表現。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會合,而是沉入深心,再同心理內容融合在一起的自如運用。王羲之暗示著對線結構把握能力的理想狀態。” 《憂懸帖》章法的動線特徵:漢字每個單字,都可畫出一條直線,它的位置是表示字傾側的方向,同時把字分成感覺上份量相等的兩個部分。畫出的直線稱為單字的動線,以確定作品的位置和方向。《憂懸帖》一開始的“憂懸”兩字錯位較大,但不影響行氣,反而是在連續中,帶了些許的波動,加強作品的靈動感。動線在書法作品中連續不斷出現直到終篇,形成了一幅作品的音樂屬性——旋律。書法的時間性和流動感,是一種無聲而有形的旋律。

法帖收藏

皇室收藏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之間空白處,鈐“延曆敕定”朱文御璽三處,與《喪亂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寶集》稱:“昔我國光明皇后,舉聖武天皇之遺,獻於東大寺大佛,藏正倉院。唐天寶十一年,其中晉王羲之書拓本頗多焉。天應、延曆、弘仁之間,漸復盡獻於大內。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斷僅存。此所藏者,蓋其一。接帖之處,有延曆御府之璽。”
“延曆敕定”即是“延曆御府之璽”。延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號,其元年為公元782年。日本學者考訂《孔侍中帖》與《喪亂帖》二帖,是《東大寺獻物帳》中著錄的。此《獻物帳》是日本聖武天皇卒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賬目。

法帖遞藏

《頻有哀禍帖》在明治時代出現於東京上野的古書店,其後分別為岡田信之(1825-1885)與其子岡田正之所有,再經岡田正之之子岡田震之手,1927年為前田侯爵收購。1941年將手卷改裱而成軸裝。
收藏《頻有哀禍帖》的日本前田育德會位於日本東京都目黑區,也稱尊經閣文庫,主要收藏中日兩國的古文書和古代工藝美術品。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鐘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王羲之像王羲之像

相關閱讀

《憂懸帖》是單獨成帖還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有以下兩種觀點:
1、日本學者認為《憂懸帖》是單帖。“《孔侍中帖》後三行,日本學者又稱為《憂懸帖》”(轉引自劉秋增、王汝濤、劉錫山編著《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日本富田淳說,叢帖墨跡“以前一直被介紹為收有三通斷續尺牘:一通《哀禍帖》(三行),二通《九月十七日帖》(按:亦稱《孔侍中帖》)(三行),三通《憂懸帖》(三行)”(富田淳《關於日本現存之〈喪亂帖〉〈孔侍中帖〉〈妹至帖〉》載《書法》雜誌,2006年第5期)。
2、根據唐代褚遂良《右軍書目》(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三,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5,91頁),《憂懸帖》應屬於《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相當於《右軍書目》載“九月十七日羲之報且行因孔侍中(八行)”。《右軍書目》是褚遂良於內府整理王書之際,對法帖原本所作記錄。《中國書法全集》王羲之王獻之卷、容庚《王羲之及其墨跡》、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等均以《孔侍中帖》並稱,無《得示帖》單帖。
富田淳撰文《關於日本現存之〈喪亂帖〉〈孔侍中帖〉〈妹至帖〉》,根據日本所載文獻,亦認為《憂懸帖》應屬於《孔侍中帖》。富田淳轉引太田晶二郎的《關於王羲之〈孔侍中帖〉特別是接於其前之帖》(1981年)的論述:江月宗玩(1574—1643)於《墨跡之寫》鑑定記錄,1616年野村屋新兵衛持墨跡之時,法帖後半部“知領軍疾後問”之“後問”二字,原位於行尾,即“知領軍疾口口(按:“口”表示殘損,字不識)後問”。“‘知領軍疾’之下有損傷,藏者對此介意不堪,而將‘後問’二字往上移動”。富田淳據上述《墨跡之寫》所載文獻,從而認為《憂懸帖》是《孔侍中帖》的一部分:“實際上收有二通尺牘:即《哀禍帖》(三行)、《九月十七日帖》(六行)。若《九月十七日帖》為六行,以‘羲之報’始,以‘羲之報’終,符合王羲之尺牘之書式,此點亦可作為旁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