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佛教、道教

【慈利佛教、道教】佛教和道教傳入慈利較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慈利佛教、道教
  • 所屬宗教:佛教和道教
據民國《慈利縣誌·寺觀》載,慈利佛教寺院始建於唐者有南嶽寺、興國寺等;道教宮觀始建於唐者有五雷山。明萬曆《慈利縣誌·叢祠》載,宋鹹淳元年(1265)在治東鐵佛寺設僧正司以領諸僧尼。縣治南紫霞觀內亦駐有“道(正)司”,是為慈利有宗教機構之始。明初先後擴修了興國寺的牌樓、金剛殿、大雄福殿、八卦樓和方丈室。明代中期五雷山建有王爺殿、太和殿、玉皇殿等36宮。至民國時,全縣共有寺觀庵282座(包括佛寺、道觀和各土神廟), 其中祀真武祖師(道教)者有五雷、雲朝、雲逮雲、九峰、大類諸山,而以五雷山香火為最盛;供佛者有回龍寺、燕岩寺、興國寺、南嶽寺、范丹山等多處。而以興國寺規模為最大。民國15年(1926),湖南佛化會成立以後,縣內佛教信徒鄢某與藍某在西街城隍廟成立“慈利縣佛化會”,吸收信佛人員入會,旋隨省佛化會的解散而終止。民國19年秋,湖南省佛教籌備處派佛教居士於撫宇回縣成立“中國佛教會慈利分會”(後改稱支會),以僧本鈺(城隍廟住持和尚)為理事長,於撫宇、宋覺佛等任常務理事,吸收會員,開展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活動停止。1941年慈利佛教會恢復活動,並吸收縣內政教各界信佛人員入會,會員40餘人。改選僧覺讓(燕岩寺和尚)為理事長,徵求全縣佛教人員和部分道士入會,此時會員達百人。1946年再度改選,僧覺讓繼續任理事長,復設常務理事,由宋覺佛、王作賓擔任。解放後,佛教會活動終止,人員散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