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廿三

《感遇·之廿三》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寓言詩。全詩說翡翠雌雄雙棲於南方的樹林中,本來生活很安全,豈知有許多貴家婦女,卻愛上它們的羽毛,與黃金同價。於是這些珍禽便被獵人所殺死,拔取羽毛,賣到貴家後堂,或者作首飾,或者用來裝飾錦被。這些翡翠生長在南海,雖然遙遠,卻避免不了獵人羅網追尋。以翡翠的“多材為累”比喻多才的人,亦不免於人世間的羅網。全詩雙關到底,句句是說鳥,也句句是寫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感遇·之廿三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陳子昂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感遇·之廿三
翡翠巢南海。
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
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州里。
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
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
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
嘆息此珍禽。

作品鑑賞

翡翠是生長於南方的珍貴禽鳥。毛羽翠綠色,有光澤,古代婦女用來做裝飾品,價錢很貴。全詩說翡翠雌雄雙棲於南方的樹林中,本來生活很安全,豈知有許多貴家婦女,卻愛上它們的羽毛,與黃金同價。於是這些珍禽便被獵人所殺死,拔取羽毛,賣到貴家後堂,或者作首飾,或者用來裝飾錦被。這些翠鳥生長在南海,豈不很遙運。可是避免不了獵人羅網追尋,可見它們是由於多“材”,以致逢到殺身之禍。對於這種珍禽的遭遇,使作者不勝慨嘆。
美麗的羽毛是翠鳥之材,因有此材,而累及生命。以翡翠的“多材為累”比喻多才的人,亦不免於人世間的羅網。
“勞意竟何成”,是前一首詩的主題。空山幽林中的芳草香花,無人賞識,虛度了春夏,就被秋風所搖落。“多材為累"是後一首詩的主題。儘管生長在蠻荒遐遠的地方,還是逃不過獵人的搜尋。我們講這兩首詩,只能講到這裡為止。作者當時在什麼具體的情況下發生這樣的感慨,我們就無從知道。讀者對這兩首詩有何反應,也要由讀者各人的生活經驗,個人體會來決定,我們也無從知道。
朱熹說:“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詩集傳》)“比是利用一個事物來比擬另一個事物。”
朱熹的所謂物,是包括事在內的,為了明確起見,我加了一個“事”字。蘭若和翡翠,都是物,這是以物來作比喻:“樂羊食子”、“西巴放麂”,“穆天子見西王母”,這些都是事,這是以事來作比喻。早期的詩,都以物作比喻,例如《詩經》里的詩。楚辭才開始用事作比喻,但多數還是用物喻。漢魏詩也是用物作比,晉代左思作《詠史》,阮籍作《詠懷》,才用歷史事實作比興手法
到了唐代,陳子昂恢復了這條舊路,用歷史故事作比興,逐漸盛行起來。馮班《鈍吟雜錄》云:“古人比興都用物,至漢猶然。後人比興都用事,至唐而盛。”這是有深知灼見的經驗之談。用物作比興,明白易曉,用事作比興,較為難懂。因為讀者必須先了解詩人所用的史事,然後才能懂得所比的意義。唐宋以後的詩人,以用物作比為膚淺,用事為高深淵博,於是用事的手法愈來愈複雜,有明用的,有暗用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一般稱為“使事”,亦曰“用典”。詩本來是抒情言志的文學作品,用了典故,就等於給讀者設定了語文障礙,不能一讀即懂。今天我們讀漢魏詩,反而比讀某些唐宋詩容易了解,大多是由於漢魏詩不用典故,而唐宋人愛用典故。

作者簡介

陳子昂(約659~約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字伯玉。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則天重視,授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聖曆元年698)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