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教育學

感知教育學是指在人的教育觀中,因習慣和感官意識而養成的育人方式,是潛意識教育的原型,對於開發和利用人類初始教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感知教育學是馬文革先生2019年12月率先提出的教育學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知教育學
  • 外文名:Perceptual pedagogy
  • 學科分類:教育社會學
  • 研究意義:進一步探究教育活動規律
感知教育按照受教育的程度分為原發感知教育和繼發感知教育。原發感知教育是指原始教育活動中,個人感官主義教育意識傳授的過程,不包括因後天教育和受教育影響後的意識教育活動。繼發感知教育是指受後天教育或受教育影響後的意識辨別教育現象,該現象是後天養成教育意識,會因為知識積累或經驗積澱而提升的教育學現象。
根據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關於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發展的關係的理論。闡明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條件的關係;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關係;人的全面發展的諸因素如智育、體育、綜合技術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美育之間的相互關係。提出了教育是一種生產力的再生產過程,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手段,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著名論斷。
研究感知教育學,對於人類教育史有效追溯具有深遠意義,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條件的關係研究具有促進作用,對生產力再生產中的工具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
感知教育在中國的存在現象
長期以來,勤勞樸實的中國人民,在生存中教育後代(輩)不受基礎知識的制約,依靠個人生存或前人傳授經驗來教育後人的方式較為常見,他們沒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也沒有系統的教育教學綱要,從傳授生存經驗,到做人準則,再到養家餬口,用樸實的語言和行動,教育著一代人,也影響著幾代人,對人類文明進步起到重要的作用。古有孟母三遷、畫荻教子、岳母刺字、田母拒金和封壇退鮓,今有雷鋒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和大慶精神,均是感知教育的詮釋。
感知教育在傳統教育思想傳承中也是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加以組織和實踐並表達出來,其目的是為了糾正和教育後人生存活動現象,改變對某種事物的認識而做的有效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