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蘭者愛民》作於2007年,為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的劉奇葆在廣西容縣調研考察蘭花基地之後創作的一篇精美散文,篇幅短小卻極見文采,寓情於物,意蘊深遠。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字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相關名人,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愛蘭者愛民,自古如是。愛蘭者何以愛民?蘭者草本,棲於深谷,難為人知;蘭者芸芸,眾生之相,難為人識;蘭者幽香,不與爭艷,難為人賞。知蘭、識蘭、賞蘭者,不俯視草根,不眾里他尋,不獨具深愛,實不可得。蘭其實如民,其質、其相、其清純,無不與民似、與民近,愛蘭者能不愛民!
字詞注釋
蘭:蘭花,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具高潔、清雅的特點,被喻為“花中君子”。
是:這樣。
芸芸:形容眾多,有普通之意。
草根:基層民眾。
創作背景
2007年6月11日,劉奇葆到廣西省容縣祖立村立垌屯蘭花基地考察,當他了解到當地通過舉辦中國首屆尊師愛蘭大會、春蘭扶貧行動、愛蘭養廉教育活動等形式,賦予蘭花更深的文化內涵時,對容縣發展蘭花產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進行了精闢的總結:“愛蘭者愛民!”隨後撰寫了這篇短文,並在序言中說:“今年8月,我到廣西容縣調研,參觀蘭花基地。看到基地不僅有蘭,而且有蘭文化。可見,蘭花產業,既屬物質文明,亦屬精神文明;既可富民,亦可養志,應大力發展。有感於此,寫下短文《愛蘭者愛民》。”
作品鑑賞
蘭花別稱“香祖”。香祖之謂,亦指蘭花之香,乃世間一切香氣的根本和源頭,所以蘭花一向被視為高貴的象徵,王勃所說的“金聲玉韻,蕙心蘭質”,就是以蘭花來比喻人的資質的美好與高貴。歷來的詩文,是沒有將蘭花與普通百姓、芸芸眾生聯繫在一起的,而劉奇葆同志的這篇短文,卻獨具一格、標新立異,說“蘭其實如民,其質、其相、其清純,無不與民似、與民近”,在他眼裡,普通老百姓是如同蘭花一樣的幽香,一樣的可貴。正因為從內心認識到了民如蘭花,“愛蘭者愛民”才有了堅實的立論基礎,才可能“俯視草根”、才可能“眾里他尋”、才可能“獨具深愛”,去關心體貼普通百姓的疾苦,努力去為他們做一些好事實事,親民、惠民之舉才得以一一付諸實踐。“愛蘭者愛民”,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有一種草根精神,幫助普通老百姓改變他們的生存命運,提高他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他們富裕幸福、快樂安康。視民如蘭,是這篇短文的獨創,也是世道人生的真理,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還有什麼比人民民眾更值得珍貴更值得尊重的呢!
《愛蘭者愛民》這篇短文,讚美“幽香”、讚美“清純”,也就是作者在序言裡所提倡的“養志”,這是劉奇葆同志有感於現實而發出的感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使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商品經濟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那就是人心浮躁,拜金主義拜物主義有所抬頭,道德風範不那么清純了,表現在黨政領導層面,則是腐敗現象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這是全黨最關注的一件事,也是全國人民最不滿意的一件事,所以提倡蘭花的幽香、蘭花的清純,講究“蕙心蘭質”,確實大有必要,也只有有蘭花精神,自覺地尊崇“八榮”,去掉“八恥”,將腐敗沒落之風清除掉,才有可能去真正地愛民,努力地把老百姓的事情做好。
閱讀《愛蘭者愛民》,使我想起了當年陶鑄同志寫的那篇《松樹的風格》。陶鑄同志寫《松樹的風格》時,任廣東省委書記,他也是從英德到連縣去調研時,看到沿途的松樹鬱鬱蒼蒼、生氣勃勃、傲然屹立,有感而發的。陶鑄同志寫《松樹的風格》時,國家的物質基礎很貧乏,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國際上反華浪潮不斷,社稷民生處於危難之際。陶鑄同志心繫國家的未來、人民的命運,所以他極力鼓勵全體國民特別是青少年,要以松樹的那種不畏困苦不畏強暴的精神而傲然屹立。《松樹的風格》當年曾選入教材,給了一代青年人以很大的教益和鼓舞,是極其寶貴的社會財富。劉奇葆同志寫這篇《愛蘭者愛民》,和當年陶鑄同志寫《松樹的風格》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同樣也是極其寶貴的社會財富。
《愛蘭者愛民》文字很短,只有一百多字,卻極富文采,作者不僅思想敏銳創新,文學功力也很深厚,從古曲詩詞里翻新過來的用語如“眾里他尋”,貼切自然,十分得體。這使我想到,作為領導幹部如能都動手寫一點這樣的文章,對於改變我們的文風、改變一下新的黨八股的面目,一定會是一件好事。黨風和文風聯繫在一起,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要提倡親民、惠民的黨風,也要提倡親民、惠民的文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裡提出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學習後體會到,其中也包括有改變當前的某些不良八股文風的要求,這是必須從領導層做起的,在這方面,劉奇葆同志帶了一個好頭。
相關名人
通觀中國蘭文化歷史,自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通過蘭花展觀出他們高尚的情操,“愛蘭者愛民”在他們身上得到體現。
25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蘭為王者香,乃與眾草為伍。”純潔堅貞、虛懷若谷、怡淡素雅、淡泊虛名,多么崇高的蘭德!蘭花透視人格魅力的文明氣質令多少仁人志士為之折腰、傾倒!幾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蘭花視為君子花。
憂國憂民的戰國楚人屈原是歷史上記載第一個大面積種植蘭花的人。他的詩寫到:“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時暖暖將罷兮,結幽蘭而延停,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他所作的《離騷》、《九章》表達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當他的國家被秦滅亡時,悲憤投汨羅江而死。他是愛蘭愛民的典範之一。 千古一帝康熙,為實現一統的中國多民族國家作出了歷史貢獻。他天天凌晨起床批閱奏章,如此勤政,值得稱讚!他特別喜歡蘭花,他的《詠蘭詩》寫道:“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誰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貴為九尊之王的他,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花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平民”品格。他還是愛他的“子民”的。
張學良將軍的後半生,伴隨著他的是蘭花,他的詠蘭詩讚美蘭花:“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妍不浮華。常綠斗嚴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風姿寄高雅。”1993年4月,張學良將軍還托台灣省蘭協會長黃秀球先生給江澤民主席贈送一盆取名“愛國藝”的蘭花。蘭花傳情,表達了他盼統一、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
一代文豪魯迅也是愛蘭愛民的典範,他既種蘭,也寫下了詠蘭的詩篇:“一枝清采妥湘靈,九畹貞風慰獨醒。無奈終輸蕭艾密,卻成遷客播芳馨”,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到屈原和蘭花貞節。他也以此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