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和早期史
愛爾蘭的史前史和早期歷史由於缺乏當地當時的文字記載只有通過考古、對傳說和民間詩歌的研究和古羅馬的記載來研究。
約前10000年時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由於當時的海面比較低,愛爾蘭通過一條地峽與
蘇格蘭相連,而蘇格蘭也通過一條地峽與歐洲大陸相連。因此人類可以直接從歐洲大陸從陸路上遷徙到愛爾蘭。今天被發現的最早的愛爾蘭的居住點是前6600年左右建立的。此後的
新石器時代(前3000年—前1200年)在島上也留下了痕跡。除石器外考古學家還找到了耕作的遺蹟。除此以外這個時期的文化還遺留下了許多與天文觀察相關的巨大的石遺址。
約前800年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尋找
鋅和
銅等礦物,由此向這裡帶來了青銅器。愛爾蘭進入青銅器時代,這個時代遺留下了一些精心加工的金器、青銅裝飾和青銅武器。約前300年凱爾特人將鐵器帶到愛爾蘭,愛爾蘭進入鐵器時代。凱爾特人是從前8世紀到前1世紀在多次遷徙中來到愛爾蘭的。約前150年左右凱爾特文化已經在愛爾蘭占支配地位。他們將愛爾蘭分為至少五個王國。雖然這些王國之間不斷爭戰,但他們還是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這些王國中最有權勢的是
德魯伊教僧侶。這些僧侶集中了教師、醫生、詩人、神的代表和法律和歷史的記載者的作用。
羅馬帝國占領英格蘭後愛爾蘭的貴族有時襲擊英格蘭進行搶劫。羅馬人稱愛爾蘭為希伯尼亞(
Hibernia)。
托勒密於
100年精確地描寫了愛爾蘭的地理和部落。愛爾蘭從未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羅馬的影響往往超出它的疆域。
塔西陀曾提及一個愛爾蘭部落首領,他在大不列顛與羅馬將軍阿古可拉相遇後回到愛爾蘭去奪權。
尤維納爾報導說羅馬“軍隊在愛爾蘭海岸被俘”。假如羅馬或其同盟者試圖入侵過愛爾蘭的話,那么他們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愛爾蘭與羅馬的關係到底怎樣今天不很清楚。
傳統說聖派翠克是於
432年到達愛爾蘭的。他對愛爾蘭的基督化(約450年到500年)結束了凱爾特文化時期。他保留了愛爾蘭特有的部落和社會結構。將原有的法律紀錄下來。只有當原有的法律與基督教的教義相反的情況下才改變它們。傳說他還引入了
拉丁字母。愛爾蘭的僧侶用拉丁字母保存了部分凱爾特人的口頭文學。此後愛爾蘭進入有文字書寫的歷史時期。
中世紀
維京人和愛爾蘭傳道士
隨著新的信仰的普及傳統的德魯伊教垮台了。愛爾蘭的學者在修道院中學習
拉丁語和基督教神學,修道院在愛爾蘭非常繁華。從愛爾蘭到英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傳道士宣傳愛爾蘭的學風,從歐洲各地吸引了許多學者到愛爾蘭來。這些修道院非常出色,而且它們與世隔絕,為將拉丁語的許多知識保存下來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書畫插圖的藝術、金屬加工、雕刻在愛爾蘭獲得巨大發展。
但政治上的不統一和維京人的入侵(從
795年開始)結束了這個時期。維京人來自挪威,在殖民了
奧克尼群島和
設得蘭群島後他們來到愛爾蘭,在開始的襲擊過後他們開始在愛爾蘭建立固定的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後來成為愛爾蘭最早的城市的起點。
都柏林、
韋克斯福德、
沃特福德等城市就是這樣開始的。
最早企圖在愛爾蘭建立一個自己的王國的維京人叫脫格斯特(
Thorgest),他的王國位於今天的
奧斯特、
康諾特和
米斯三個郡。這個王國從
831年一直維持到
845年,845年脫格斯特被米斯國王
馬拉奇殺了。
848年馬拉奇戰勝了一支維京人的軍隊。
852年,一些維京人在都柏林灣建立了一座堡壘,這是都柏林的開始(都柏林的名字來自古愛爾蘭語
Án Dubh Linn,意思是黑水潭)。不過希臘和羅馬的學者報導此前在今天的都柏林已經有一座叫
Deblana的居民點了。在這些居民點中原來的愛爾蘭人和維京人混合。當時許多愛爾蘭的國王的名字是維京人的名字,一些地名也包含維京名字的因素。今天許多愛爾蘭海岸的城市還反應了維京城市的結構。
但是維京人並沒有協調他們的進攻,而愛爾蘭人的防禦也是不一致的。愛爾蘭內部也不斷發生權利鬥爭,這些內部的派別有時與維京人聯盟。最後東北的塔拉家族占優勢,他們也屈服了在愛爾蘭定居的維京人。10世紀末布萊恩·博茹基本統一了愛爾蘭,
1014年他還擊敗了維京人。
維京人的威脅、採納新的武器技術、城市的建立和航海貿易的發展給愛爾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維京人並未能夠在愛爾蘭長時間立足,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在愛爾蘭留下了足跡。
此後150年中愛爾蘭雖然依然有內部的鬥爭,但總地來說比較和平,藝術和文化得到發展。但內部的矛盾引起和加速了
亨利二世領導的諾曼人的入侵。
盎格魯-諾曼人
盎格魯-諾曼人入侵愛爾蘭是愛爾蘭內部兩個小國王之間因為戰爭的結果。戰敗的那個國王逃到英格蘭,後來逃到法國向亨利二世求救,讓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亨利二世寫了一封支持他的信,拿著這封信這個小國王跑到
威爾斯獲得了那裡的諾曼人的支持。諾曼人憑他們先進的軍事技術(他們擁有
長弓、
騎兵和
鏈甲)和愛爾蘭人內部的分歧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首勝。這吸引了更多的諾曼人到愛爾蘭來。這時亨利也開始對愛爾蘭感興趣了,因為他害怕其他諾曼人在愛爾蘭建立一個與他競爭的對抗王國,因此他進入愛爾蘭來建立他自己的威信。
1155年,教皇艾德里安四世(他是第一位英國人教皇)授權亨利入侵愛爾蘭去懲罰墮落和貪污。
1169年亨利二世的軍隊獲得了勝利,又在1171年的
都柏林之圍中擊退了愛爾蘭聯軍,
1171年他本人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登上愛爾蘭。亨利二世是第一個登上愛爾蘭的英格蘭君主。他立他的兒子
約翰為愛爾蘭大公並將愛爾蘭的土地分給盎格魯-諾曼的伯爵們。
1172年艾德里安四世的繼承人
亞歷山大三世承認亨利在愛爾蘭占領的領域。這些封地主要位於島的東部,這些伯爵們在這裡建立了許多城堡來保護他們的封地。今天許多這些城堡依然存留著。然後他們開始向島的其它地區進發。後來約翰成為英格蘭國王后愛爾蘭王國就正式併入英格蘭王權下了。
實際上隨亨利二世來到愛爾蘭的諾曼人的人數並不多,因為亨利在其它地區(蘇格蘭、法國)還有爭執。因此這些占領者不得不與當地的愛爾蘭人合作。盎格魯-諾曼人只將愛爾蘭過去的統治者推翻了,但他們試圖取得當地居民的支持。他們加強自己的統治,建立了一個中心制的管理機構,建立了許多城市。今天愛爾蘭的許多大教堂是那個時代開始建造的。
只有在西北和西南角的偏遠地區還有愛爾蘭當地的貴族統治,13世紀末由於島上的諾曼統治者沒有得到英格蘭的支持,這些愛爾蘭貴族與維京人一起可以削弱諾曼人的統治。這是第一場全愛爾蘭的運動,而且這個運動還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本來是諾曼人的貴族開始使用愛爾蘭語言、習俗和衣飾,從政治和軍事上他們也越來越站在愛爾蘭方面了。後來他們也依然信奉天主教,沒有加入
宗教改革。
早期英格蘭的議會制度在愛爾蘭也受到回響。
1297年第一個愛爾蘭議會成立。
14世紀里在愛爾蘭爆發了多次反對英格蘭統治的暴亂。在
百年戰爭中英格蘭將它的精力集中在法國而忽略了它對愛爾蘭的統治。此後的
玫瑰戰爭更削弱了愛爾蘭在英格蘭政治中的重要性。一直到
都鐸王朝建立後英格蘭才有時間來顧及它在愛爾蘭的興趣。
1494年亨利七世公布了一條法律下令愛爾蘭議會的決定只有在通過英格蘭國王批准後才有效。此時英格蘭實際上在愛爾蘭只對東部的一個郡有直接的統治。
近代初期
殖民和暴亂
1542年亨利八世下令愛爾蘭直接由英格蘭國王管轄,此外島上的所有教會財產國有化。這個國有化在英格蘭與天主教會斷絕關係、
聖公會建立後在英格蘭也執行。但愛爾蘭的原住民和後來移居到愛爾蘭的大多數諾爾曼人依然是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怕外國勢力如
西班牙會在愛爾蘭挑唆反英格蘭的叛亂。此外亨利八世將愛爾蘭從一個公國提升為一個王國,並將愛爾蘭與英格蘭關係定位為
共主邦聯,亦即是愛爾蘭的國王和英格蘭的國王是同一人。愛爾蘭的議會象英格蘭的議會一樣分上院和下院兩個院,但大多數時間裡天主教徒進入議會的機會被控制得很小。
亨利的繼承人
愛德華六世是第一個大量向愛爾蘭殖民的英格蘭國王。
從1560年代開始英格蘭開始大量在愛爾蘭殖民,同時英格蘭對偶爾發生的愛爾蘭抵抗發動軍事行動。此時的愛爾蘭是歐洲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沒有先進的武器和組織結構。雖然如此愛爾蘭人的抵抗越來越強大,他們使用
游擊戰,當時的英格蘭軍隊對這種戰術沒有準備,而島上的山和森林為這個戰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568年在愛爾蘭爆發了一場起義,直到
1573年英格蘭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1579年愛爾蘭再次起義,英格蘭於
1583年將這次起義也殘暴地鎮壓了。
真正威脅到英格蘭的是
1595年修·奧內爾組織的起義。奧內爾組織了一支約一萬人的愛爾蘭軍隊,這支軍隊有不少步槍,買這些步槍的錢是西班牙人出的,從蘇格蘭買的。此外西班牙還派專家幫助愛爾蘭人建造
要塞。在奧內爾的軍隊中有愛爾蘭的原住人,也有後來移居的諾爾曼人。由於愛爾蘭始終非常窮,在此以前就有不少愛爾蘭人在西班牙的軍隊中做僱傭兵,他們在那裡受到訓練,獲得了實戰經驗。奧內爾的起義在奧斯特郡開始,很快就蔓延到整個島上。一支從英格蘭來到的鎮壓這次起義的軍隊在一次奇襲中被消滅。
1598年8月14日英軍再次被重創。
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派了一個新的總督,這位新總督下令在愛爾蘭北部消滅所有的糧食,沒收所有的牲畜,他的目的是將造反者餓死。1600年10月2日英軍向奧斯特的進發被起義者阻擋。
1601年9月21日奧內爾又獲得了3500名支援他的西班牙士兵。但英軍還是達到了包圍奧斯特的目的。雖然奧內而帶著他的西班牙士兵趕來解圍,但他們沒有成功。西班牙人投降。
1603年奧內爾簽署了一個停火協定。英格蘭完全占領愛爾蘭,許多愛爾蘭貴族,包括奧內爾於
1607年離開愛爾蘭。作為報復英格蘭沒收了許多愛爾蘭地主的土地。
伊莉莎白一世的繼承人
詹姆斯一世從
1609年開始特別對奧斯特郡進行殖民,使這個郡變成英格蘭在愛爾蘭的橋頭堡。這次殖民運動一直的結果一直到今天還體現在北愛爾蘭問題中。
17世紀愛爾蘭的經濟獲得發展,使得愛爾蘭的人口增長,為了鞏固他的統治,詹姆斯一世在許多城市裡建立了堡壘和碉堡。
1613年北愛爾蘭的城市德里被直接交付
倫頓管理,許多英格蘭人移居那裡,就連城市的名稱也改為了
倫敦德里。
從內戰到聯合王國
儘管在經濟上愛爾蘭不斷發展,在政治上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對英國的情況感到非常不安。英王
查理一世本人是聖公派的,但他試圖天主教接近。
1632年他任命托馬斯·溫特沃斯為愛爾蘭總督。溫特沃斯對天主教徒也很容忍。但查理一世與英國的國會之間發生了矛盾,當時國會內的
清教徒占支配地位,清教徒提倡完全與天主教決裂。
1641年在國會的壓力下查理一世下令處死溫特沃斯。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擔心這是國會要迫害他們的開始。同年11月在奧斯特天主教徒進行暴動屠殺英國移民,上千人死亡。
1642年1月查理下令逮捕多名反對他的國會議員,由此導致了
英國內戰的爆發。這場內戰也波及到愛爾蘭,一開始愛爾蘭的暴動是反對所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移民的,但不久愛爾蘭人就成為查理的支持者了。
愛爾蘭原住民、諾爾曼移民和保皇派的英國移民於
1642年成立了基爾肯尼同盟,其目的是成立一個天主教的、保皇的愛爾蘭。這個同盟的軍隊占領了愛爾蘭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奧斯特和都柏林還在英國議會的手中。
1648年移民到愛爾蘭的蘇格蘭人也加入了基爾肯尼同盟,同年在英國本土國會軍戰勝。
1649年1月查理被處死,英國成立共和國。在內戰中
奧利弗·克倫威爾成為了英國最有權的人,1649年8月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進入造反的愛爾蘭。克倫威爾在這次戰役中使用了非常殘酷的手段。1649年
9月11日克倫威爾攻克杜希達,城內所有市民不是被殺就是被逐,城市被完全摧毀。韋克斯福德遭到同樣的命運。
1650年克倫威爾由於蘇格蘭告急離開愛爾蘭,他留下的軍隊於
1652年徹底鎮壓了當地的暴動。
在這場內戰中愛爾蘭大部分地區被摧毀,許多被俘的造反者被送到
加勒比海地區充當奴隸,大多數愛爾蘭地主的土地被沒收。由於英國共和國無法向它的士兵發餉金,它就把愛爾蘭的土地分給這些士兵,上萬英國士兵這樣移居到愛爾蘭,他們主要居住在奧斯特附近,大多數這些人是清教徒。克倫威爾下令愛爾蘭人只許在
香農河以西定居。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查理二世雖然同情天主教,但他下達了對愛爾蘭的經濟不利的命令。愛爾蘭只許向英國出售羊毛,這對愛爾蘭經濟的打擊非常大。此外愛爾蘭不許與英國的殖民地直接進行貿易。
1685年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宣布板依天主教,這導致了國王與國會之間非常大的矛盾。在
1688年的“
光榮革命”中詹姆斯二世被推翻,他的新教女婿
威廉三世上台,詹姆斯逃亡法國。他從那裡逃到愛爾蘭,希望通過當地的天主教徒的支持重獲英國王冠。威廉三世決定對詹姆斯採取軍事行動。
1690年在
波尼戰役中他戰勝詹姆斯。詹姆斯逃返法國。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為此喪失了許多權利。此時愛爾蘭四分之三的土地在英國人手中。
十八世紀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後,1800年的《合併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19世紀40年代末,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饑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徵,愛爾蘭人口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十九世紀後
1800年愛爾蘭議會通過了與英國統一的法律,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統一。愛爾蘭由倫敦的英國議會統治。
1846年到
1849年的
馬鈴薯產量很低造成了一場大饑荒,許多人餓死,更多的人背井離鄉。愛爾蘭的人口從850萬減少到600萬。英國政府袖手旁觀。因此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又抬頭了。
派屈克·皮爾斯、麥可·考林斯、羅傑·凱塞門和伊蒙·德·瓦勒拉等是其領導人。最早的抗議是丹尼爾·奧康尼爾組織的,他是數世紀後第一位被選入英國國會的天主教徒(1828年)。1843年英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動用軍隊和炮兵來鎮壓暴動者。此外在愛爾蘭還成立了許多要求獨立的政治組織,其中包括自主聯盟。這個1870年成立的組織有時甚至在英國議會中擁有60個議員。
1914年5月英國下院通過了“自主法律”。愛爾蘭應該獲得一個自己的憲法和自主權。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止了這個法律的生效。
1916年復活節的起義失敗後愛爾蘭爆發了一個為期數年的游擊戰。
新芬黨本身在起義中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但此時成為獨立運動的集中點。在
1918年的下院選舉中新芬黨獲得了愛爾蘭選票的80%,這些議員組織了1801年以來愛爾蘭的第一次議會。伊蒙·德·瓦勒拉被選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一個獨立的政府和管理組織開始被建立。英國政府立即宣布這個議會是非法的。從
1919年到
1921年的
愛爾蘭獨立戰爭以英愛和平條約結束。32個愛爾蘭的郡中26個宣布從英國獨立。這些獨立的郡成立愛爾蘭自由國。愛爾蘭北部的六個郡組成
北愛爾蘭留在英國。英國改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麥可·考林斯簽署的英愛和平條約承認愛爾蘭的分裂,但議會中的小部分人和共和國總統伊蒙·德·瓦勒拉不承認這個條約。議會、
新芬黨內部和
愛爾蘭共和軍內部對這個條約的見解分歧都存在。德·瓦勒拉辭總統職。在此後的愛爾蘭內戰中他領導“共和軍”與新的由新芬黨組織的政府的愛爾蘭正規軍。1923年共和軍投降,內戰結束。1926年德·瓦勒拉退出新芬黨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
愛爾蘭共和黨。1932年愛爾蘭共和黨在大選中獲勝,德·瓦勒拉成為愛爾蘭首相。
1985年英國和愛爾蘭就北愛爾蘭問題達成協定,愛爾蘭在這個問題上有發言權。
1994年近愛爾蘭共和軍的新芬黨宣布單方面停火,為和平談判製造了前提。
1998年4月10日愛爾蘭政府、英國政府和北愛爾蘭的黨派簽署了條約,愛爾蘭放棄其在憲法中規定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在此後的全民公投中94%的選民同意刪除憲法中的這一條。
2002年愛爾蘭引入
歐元為貨幣。從2004年1月1日到6月31日愛爾蘭總理
伯蒂·埃亨出任
歐洲聯盟議會主席。在他的領導下歐盟完成了其就歐洲憲法的磋商,並加入了10個新的成員國,達到2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