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人

惠州人

廣東惠州人,狹義的範圍,即現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生活著的人;

廣義的範圍,指惠州府或禎州居住的人(包括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深圳市龍崗區、韶關市新豐縣,即惠州十屬)。

方言上,當地有時單獨將操惠州話東江本地話)的居民稱為“惠州人”,以區分不同的方言群體;當地操惠州話的居民也自稱“惠州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州人
  • 外文名:Huizhou People
  • 人口:477.5萬(2017年,指惠州市
  • 地域分布:廣東省惠州市
分布範圍,歷史上的“惠州十屬”,組成群體,惠州客家人,惠州本地人,其他,惠州人的母親河——東江下游,惠州人世代生活的山——羅浮山,著名人物,

分布範圍

惠州人,在今惠州地級市的人眼中,一般指的是惠城區三環路以內的區域,因惠城區曾是縣級市惠州市,與 縣級惠陽縣、惠東縣,博羅縣同級,故稱之,至今說法未變。
按行政的範圍,即現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
按歷史的範圍,即古代惠州的人,包括汕尾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龍崗區韶關新豐縣
惠州,是廣東三大族群客家人閩南人廣府人融合得最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從陸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
廣東惠州人,實際上是在東江流域包括東江原住民(惠州話人)、客家人閩南人廣府人及其後裔共同生活的族群!

歷史上的“惠州十屬”

惠州十屬:歸善(包括今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海豐(今海豐縣和汕尾市城區)、陸豐(包括今陸豐市陸河縣)、河源、龍川、和平長寧(今新豐)、永安(今紫金)縣及連平州共九縣一州(惠州府地)。
惠城區惠陽高級中學曾是惠州地區最高學府惠城區惠陽高級中學曾是惠州地區最高學府
廣東惠州位於廣東省的東南,歷史上的“惠州十屬”,首邑為歸善歸善縣是惠州府的中心縣,也是惠陽地區的中心縣,廣東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設治於此,地勢雄偉,依山臨水,為東江之重鎮, 城西有西湖,溪山環繞,風景極佳,西北羅浮山,綿亘百里,峰巒高聳,氣象磅礴,為粵中之名山。惠州十屬,漢以前曰廣州府,漢時為南海郡,博羅縣,東晉分屬東郡,南齊移東官郡,於懷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廢郡置循州總管府,(元和郡志取循江為名)大業元年,改龍川郡,治歸善縣,唐武德五年,復曰循州,置總管府。天寶元年,改置海豐郡,乾元元年,復曰循州,五代時屬南漢,(烈宗)乾亨元年,改稱禎州,宋時(真宗)天禧四年,改稱惠州,(文獻通考避仁宗御諱改惠州之名自此始)宣和二年,賜名博羅郡,元時至元十六年置惠州路,明初改府,清代因之,民國後廢州府,隸潮循道,今為廣東省第四行政區,茲就所屬十縣沿革述之如下:“惠陽” : 漢博羅縣地,陳分置歸善縣,民國改為惠陽。“博羅”:漢置,歷代沿之。“龍川”:秦置,厥後歷改為州,明初仍改為縣。“河源 :南齊分龍川地置,歷代因之。“紫金”:明穆宗隆慶三年分歸善、長樂兩縣,地置永安縣,民國改紫金。“海豐”:東晉時分龍川縣地置,歷代因之。 “陸豐” : 清時雍正九年分海豐地置,民國因之。“和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分龍川地置,清代因之,及今亦沿之。“連平”:明時崇禎六年,割和河源長寧翁源四縣邊地,置連平州,清代因之,民國改縣。“新豐”。明時隆慶三年,分河源英德翁源三縣地置長寧縣,清代沿之,民國改名新豐。
從歷史的角度看,歷史上“惠州十屬”的海內外人士都可以稱為惠州人。

組成群體

惠州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因此"惠州人"是對當地不同的群體的統稱,而群體之間主要通過方言來區別。

惠州客家人

客家人是惠州人中人數最多的群體,客家文化是惠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話是惠州市境的第一大漢語方言,分布在下轄各縣(區)的大部分地區。從地理分布上看,講客家話的居民大多居住在山區,或者近山的地方。惠州為客家四州(另外三座城市為梅州、贛州、汀州)之一,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稱為"客家僑都"
郵票上的葉挺郵票上的葉挺
客家人從粵東、閩西、贛南遷到惠州不過四百多年歷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傳統,博採眾長,創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如有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國牡丹”的美稱的漢劇、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的惠州客家山歌、令人忍俊不禁的客家歇後語以及客家美食――“東江名菜”等等。
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於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采。如惠州山歌雖然源於梅州,但受當地土著歌謠的影響,曲調沒有梅州山歌那么圓潤柔和,卻顯得高亢豪放。東江美食也獨具一格,與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惠州本地人

惠州本地人,又稱惠州話人或東江先民,主要是指在惠州市境內操惠州話(以及本地話)的居民,大多數居住在東江及西枝江沿岸的府縣城及墟鎮和鄉村。“本地人”一詞是相對於在明末清初時期遷入惠州府地區的客家人而言的,而這一部分“本地人”則包括了原縛婁國後人以及早期同化的中原人。但又因為其本身具有客家人的特點,因此民間及許多學者將其看作是客家先民,當地的惠州市地情網上也將其所使用的惠州話看作是一種客家話。但當地使用惠州話的人一般堅稱自己為獨立語種,既不是白話,也不是客家話,這種“本地話”的概念,在民間都有牢固的定義意識,並且不認為自己是客家人。
惠州惠州
自隋朝開皇年間設立循州總管府後,惠州作為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和拓展,而當時在城裡居住的絕大多數人是這部分講惠州話(本地話)的土著居民,他們早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風俗、道德規範、宗教信仰和傳統禮儀,隨後又在這幾方面從入城移民和周邊移民(主要是客家人和閩南人)中有所借鑑,有所吸收,有所揚棄,便逐漸形成了惠州本地人自身獨特的文化。

其他

惠州市境內還有講福佬話(閩語)、白話(粵語)等方言的群體。講福佬話(閩語)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惠東縣沿海和東江、西枝江沿江地區;講白話(粵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龍門、博羅兩縣的個別村、鎮;混合型方言主要分布在惠東縣,有軍話、占米話和“本地話”(惠東)3種,前者是含有官話成分的混合型方言,後二者是粵客混合方言。

惠州人的母親河——東江下游

廣東惠州人生活的母親河是東江下游段。珠江上游的三大水係為西江、北江、東江下游。西江是廣府語系的族群生活的地方,也可說西江是珠江最大的主流,是廣府人的母親河,而北江則是廣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一條河流,岸邊的城市多為廣府人。而東江流域則多為東江本地人和學佬人。東江,在廣東省的東中部。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安遠縣,其上游源頭東稱尋鄔水,源頭為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椏髻缽山;其上游源頭西稱定南水,源頭為安遠縣的三百山。南流進入廣東省,經龍川縣、東源縣、源城區、紫金縣,至惠陽縣、惠城區折向西,過博羅縣、東莞市流入珠江,在獅子洋出虎門,經伶仃洋出珠江口入南海。東江全長約562公里,總落差約440公尺,主要支流有尋烏水、定南水、浰江、新豐江、秋香江、公莊水、西枝江、石馬河和增江等,流域面積32,200平方公里。龍川縣城以下可通航。東江取名於它在珠江所處東邊的位置。古時,東江全線並不統稱為東江,各段有各自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時尋烏屬安遠縣,統稱為安遠水;在貝嶺水下游,稱浰水;在龍川老隆佗城段,稱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稱);在河源段,稱二合水;在博羅段,稱羅浮水;在惠州段,稱惠州河;在東莞段,稱東江(也稱石龍河)。這些名字在各個朝代也曾有所變化。
惠州東江惠州東江

惠州人世代生活的山——羅浮山

廣東惠州人生活的重要山脈為羅浮山。羅浮山又名東樵山,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嶺南第一山。漢朝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它擁有九觀,十八寺,三十二庵,位於中國廣東省惠州博羅縣的西北部,橫跨博羅縣、龍門縣、增城市三地,總面積260多平方公里,和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境內的西樵山是姐妹山。一為東樵山,一為西樵山;一為羅浮山,一為官山。羅浮山的主峰是飛雲頂,海拔1296米,山勢雄渾,風光秀麗,四季氣候宜人,是中國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
羅浮山風景區羅浮山風景區
羅浮山形成始於中生代的白堊紀。它是羅山和浮山合成。大約在8000萬年前,這一帶的地殼發生斷層,巨大的花崗岩體受擠壓而隆起,再經過幾千萬年的風雨侵蝕,才逐漸形成奇峰突兀的羅浮山。《後漢書·郡縣誌》載:“博羅有羅山,以浮山自會稽浮來傅之,故名羅浮。”民間有浮山泛海嫁羅山的傳說。東海龍王敖廣的青龍公主,清晨眺望南海之濱光華奪目,踏浪到南海想弄個明白。原是南海龍王的兒子小黃龍在珠海海灘撿到一顆大明珠,正在虎門海面上玩。青龍公主與小黃龍共戲耍,並私訂終身。東海龍王發現後將青龍囚禁在蓬萊仙山的一座孤島上。南海龍王則將黃龍用鐵鏈鎖住,打入羅山的萬丈古井中。青龍思念日夜以淚洗面,淚流入海,感動海中巨靈龜,將蓬萊仙山馱向南海來。黃龍掙脫鐵鏈,衝出古井,與青龍女緊緊擁抱在一起,羅山從此與浮山合而為一。羅山最高峰飛雲頂為黃龍變,浮山最高峰上界三峰為青龍公主變,中間有鐵橋峰相連。有詩記之:“浮山泛海自東來,嫁與羅山不用媒。合體真同夫與婦,生兒盡作小蓬萊。”
人類的思維規律是由神話傳說,到宗教信仰,再到哲學智慧。人們對羅浮山的認識也是如此。由東海青龍公主的浮山,與南海黃龍公子的羅山,結合而成的羅浮山,至今成為中國道教的名山。據明未清初的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載:“考羅浮始游者安期生,始稱者陸賈、司馬遷,始居者葛洪,始疏者袁宏,始賦之者謝靈運。”秦朝的安期生是羅浮山道教的開山祖師。漢朝的陸賈兩次到粵,在《南越行記》中記述羅浮山頂有神湖,湖水與南海潮相漲落;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載:“名山五千,五嶽作鎮,羅浮括蒼輩十山,為之佐命。”肯定羅浮山為五嶽外的第一座名山,並稱之為“粵岳”。真正奠定羅浮山為道教聖地的是晉朝的葛洪,容後詳敘。而晉朝的袁宏曾任南海太守,是第一個詳細地記述和介紹羅浮山的人物,他所寫的《羅浮記》是說明、介紹、解釋羅浮山各種景物和傳說的好文章。晉朝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則是第一個為羅浮山作賦的人,《羅浮山賦》云:“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洞穴之寶衢,海靈之雲術。伊離情之易結,諒沉念之羅浮……”
葛洪不但在中國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使羅浮山成為道教聖地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公元283年出生。叔祖父葛玄曾到羅浮山訪道,今沖虛古觀的三清寶殿供奉四位真君之一便是葛玄。葛洪年輕時到廣州向南海太守鮑玄學習煉丹術,取其女鮑姑為妻。葛洪與妻在越秀山麓三元宮為民眾治病。後來他聽說交趾(越南)出丹,要求出任勾漏令。公元333年葛洪與妻、子侄、門徒隱居羅浮山採藥、煉丹,並在山上創建了白鶴、都虛、孤青和酥醪等4座道觀。葛洪是道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創建起一整套的道教理論並親身付以實踐。魏晉以前的道教理論缺乏體系,葛洪首次提出要以“玄”的概念作為道教思想體系的核心。他所說的“道家”,就是指神仙道教。所謂神仙道教理論體系,體現在葛洪《抱朴子·內篇》:1、吸收玄學思想,以“玄”為宇宙本原。2、既尊老子道論,又尊還丹金液。3、有因無而生,形須神而立。4、不必求速登仙,關鍵結胎受氣、寶精行氣,能作活神仙。5、為道當先立功德。公元363年葛洪在羅浮山升仙去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唐朝大詩人李白心嚮往之,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詩吟:“心受名山游,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杜甫也以同樣的心情:“南為祝融客,勉強親杖屨。結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宋朝大文豪蘇東坡謫居惠州四年間,“杖履羅浮,殆居其半”,在葛洪丹灶旁搭建“東坡山房”居住。“人間有此白玉京,羅浮見日雞一鳴。南樓未必齊日觀,郁儀自欲朝來盼。東坡之師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學道雖恨晚,愧比稚川翁。”“ 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杯羅浮春,遠餉採薇客。遙知獨酌罷,醉臥松下石。”“尋幽探勝入羅浮,乘醉策杖覓歸途。雨後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勝仙姑。”明朝學者湛若水晚年在此辦書院講學,多有詠羅浮詩:“ 春宜居羅浮,冬宜居甘泉。”“移並羅浮春,春秋來看雲。”“道逢六仙侶,知是羅浮行。羅浮眾仙人,縹緲排雲迎。” 清朝廣東才子宋湘詠羅浮:“羅浮高萬丈,為何不連天?一朝雲霧起,天地來相連。”“千年流水無故新,代代今人望古人。為問羅浮真一酒,何似雲安麴米春?”清末民初詩人丘逢甲詠羅浮:“上不見羅浮是惠州,下不見羅浮是廣州。仙山不喜近城市,群仙日日驂鸞虬。”“西麓為白雲,東麓為白水。伙頤羅浮君,廣惠皆所理。”新中國的開國元勛葉劍英詠羅浮梅花:“心如鐵石總溫柔,玉骨姍姍幾世修。漫詠羅浮證仙跡,梅花端的種梅州。”羅浮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名流逸士,真人學者,前來研讀。

著名人物

惠州的著名人物有“北伐名將”葉挺、葉夢熊、廖仲愷、廖承志、陳炯明、鄧演達、澎湃等。
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廖仲愷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廖仲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