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領導理論

情境領導理論

情景領導理論,由行為學家保羅·赫塞博士(Paul.Hersey)和,肯尼思·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提出,赫塞和布蘭查德認為,領導者的領導方式,應同下屬員工的成熟程度相適應,在下屬員工漸趨成熟時,領導者依據下屬的成熟水平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取得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境領導理論
  • 外文名:Situational Leadership
  • 提出人:保羅·赫塞,肯尼思·布蘭查德
  • 定義:領導者隨環境變換而改變領導風格
基本信息,來源及定義,成熟度四階段,領導維度,兩種基本行為,命令行為,支持行為,四種模式,工作行為,模式搭配組合,理論套用,

基本信息

保羅·赫塞(PaulHersey)和管理學家肯尼思·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卡曼(A.Karman)於1966年提出的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吸取了阿吉里斯(Argyris)的成熟-不成熟理論,於1976年形成了一個重視下屬成熟度的權變理論即情境領導理論。阿吉斯強調領導者要幫助員工從不成熟向成熟轉變,以更好地為組織服務。赫塞和布蘭查德認為,領導者的領導方式,應同下屬員工的成熟程度相適應,在下屬員工漸趨成熟時,領導者依據下屬的成熟水平選擇正確的領導風格取得成功。

來源及定義

赫塞和布蘭查德將成熟度定義為:個體對自己的直接行為負責任的能力和意願。它包括兩項因素:工作成熟度與心理成熟度。前者包括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工作成熟度高的個體擁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和經驗去完成他們的工作任務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導。後者指的是一個人做某件事的意願和動機。心理成熟度高的個體不需要太多的外部鼓勵,他們更多靠內部動機激勵。

成熟度四階段

赫塞和布蘭查德把下屬的成熟度由低到高設定為四個階段:M1至M4。M1:這些人對於執行某任務既無能力又不情願,他們既不勝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M2:這些人缺乏能力,但卻願意從事必要的工作任務,他們有積極性,但目前尚缺乏足夠的技能;M3:這些人有能力卻不願意乾領導者希望他們做的工作;M4:這些人既有能力又願意乾讓他們做的工作。

領導維度

情境理論模式使用兩個領導維度:任務行為和關係行為。每一維度有高有低,從而組合成以下四種具體的領導風格。(1)指示(高任務-低關係),領導者定義角色,告訴下屬應該乾什麼、怎么乾以及何時何地去乾;(2)推銷(高任務-高關係),領導者同時提供指導性的行為與支持性的行為;(3)參與(低任務-高關係),領導者與下屬共同決策。領導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條件與溝通;(4)授權(低任務-低關係),領導者提供極少的指導或支持。
如何使領導者的領導方式或風格與下屬員工的成熟程度相適應,是赫塞-布蘭查德的情境理論的關鍵。他們認為:當下屬的成熟度水平不斷提高時,領導者不但可以不斷減少對活動的控制,而且還可以不斷減少關係行為。

兩種基本行為

命令行為

所謂命令行為,就是領導者用命令的方式規範部屬的行為,採取單向溝通來界定部屬的工作角色,命令部屬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如何做,採取什麼方法完成任務,而且密切控制和監督部屬在工作中的表現和行為。命令行為的特徵有三:一是結構完整,凡事交代得一清二楚;二是完全控制,部屬工作的每一方面、每一步驟和方法均在領導者的組織指揮下進行;三是嚴密監督,對部屬的一舉一動嚴加督導,有錯必挑、必糾,謹防問題的發生。

支持行為

所謂支持行為,就是領導者用支持的態度來協同部屬工作的行為,採取雙向溝通來塑造部屬的角色,對部屬的工作提出任務、目標,支持和激勵部屬完成,參與部屬的決策,同時關心部屬、傾聽他們的意見,促進彼此間的主動。支持行為的特徵有三:一是放手支持,授權部屬獨立採取對策去解決問題;二是激勵鼓動,提出問題,啟發部屬自覺積極思考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三是溝通協調,關心部屬,及時傾聽他們的意見,就問題達成共識,取得相互支持。

四種模式

(1)指揮式。第一種情境的領導是高命令、低支持的行為,樂於向部屬發號施令,規定他們的工作及其做法,一句命令一個動作,而極少給予支持。
(2)教練式。第二種情境的領導是高命令、高支持的行為,即給部屬發布許多命令,嚴格控制,但另一方面,支持程度也很高,能傾聽部屬的意見,鼓勵他們自覺行動,就好象“教練”一樣。一個好教練的方法是“步驟是嚴謹的,而好的行為會給予讚揚和幫助”。
(3)支持式。第三種情境的領導是高支持、低命令的行為,即問題由領導者提出,決策由執行者負責。領導者提出問題。而由部屬作決定,讓部屬了解做事的萬法,若部屬的決定有問題,領導者可。採取另一種方式反映給部屬再作進一步的思考,制訂出較佳的解決方案。
(4)授權式。最後一種情境的領導是低命令、低支持的行為,即領導者對部屬高度信任和放權,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對部屬只給予命令,而未給予任何規定,也不提其目標和方法,甚至不提出問題,放手讓部屬自顧自地去完成任務。

工作行為

(1)D1階段的部屬。當一員工剛投入工作時,一般來說,工作熱情高,但經驗不足,工作能力偏低,對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熱情”的初始者,即D1
(2)D2階段的部屬。當一員工投入工作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對環境開始有所認識,逐步適應,工作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初始“三把火”的工作熱情亦已降溫,這樣一種人,我們稱之為“夢醒”的工作者,即D2
(3)D3階段的部屬。當一員工投入工作己積累相當經驗時,工作能力比一般水準要高,但對環境習以為常,工作意願時好時差。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勉強”的貢獻者,即D3
(4)D4階段的部屬。當一員工步入穩定發展時期,認識到工作與自身的價值,工作態度積極、熱情,工作能力增強,經驗豐富,能夠竭盡全力工作,對於這類人,我們稱之為“成熟”的表現者,即D4

模式搭配組合

(1)S1一D1指揮型領導。高命令、低支持的領導方式較為適合Dl這類能力、經驗不足但熱情高漲的初始者。
(2)S2一D2教練型領導。高命令、高支持的領導方式配合D:這類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但熱情開始降溫的工作者效果較佳。
(3)S3一D3支持型領導。低命令、高支持的領導方式與D3勉強的貢獻者相適應,多給予支持和鼓勵,關心D3工作中的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較為合適。
(4)S4一D4授權型領導。低支持、低命令的領導方式最為適宜能力、經驗業已成熟,工作熱情狀態最佳的D4,授權放手讓他們創造性地去完成任務。

理論套用

情境領導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意義
著名管理學家肯尼思·布蘭查德(Kenneth Blanchard)博士說:「沒有最好的領導形態,只有最適當的領導形態」。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被譽為本世紀重大領導理論之一。有別於傳統領導的特質理論,不只重視領導者行為能力的修煉,情境領導特彆強調領導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情境領導的三大技巧是:診斷、彈性與約定領導形態。診斷是評估部屬在發展階段的需求;彈性是能輕鬆自在的使用不同的領導形態;約定領導形態是與部屬建立夥伴關係,與部屬協定他所需要的領導形態。情境領導能改善主管與部屬間的溝通,增加默契的培養,並使主管能夠了解部屬的發展需求,給予必要的協助。就個人角度而言,影響人員績效的因素有能力問題與意願問題,一種是不會做,一種是不願做,也有交錯變化的不同發展狀況。情境領導提出了主管除了要正確診斷掌握部屬的發展階段外,也要學習採用正確的領導行為,包括處理能力問題的命令行為,及處理意願問題的支持行為,這是主管最重要的兩項領導行為,運用得宜謂之彈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