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

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

《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內容簡介:在馬克思“人的發展”視域下,以“共同成長主義”代替“犧牲主義”,成人與孩子在交往中共同成長、共同幸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
  • 外文名:The Road to Fairness -- When a Sensation of Unfaimess is Perceived
  • 作者:李來和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220460, 9787511220462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118頁
  • 開本:16
  •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編輯推薦:家庭幸福密碼,父母其實不能送給孩子幸福,但可以和孩子共同開啟幸福之路。您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您真正了解自己嗎?您真的會管孩子嗎?您知道怎么和孩子共同成長嗎?《您的孩子幸福了嗎:兒童幸福成長理論研究》將為您解開謎團。全新理念:以共同成長主義代替犧牲主義。——幸福鑰匙

作者簡介

李來和,石家莊學院教授,大學本科學歷,河北省重點發展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帶頭人,石家莊兒童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流浪兒童研究》雜誌主編,長期致力於人的發展和兒童保護研究,主持完成世界銀行貸款中國師範教育發展項目“人格、個性、創造力培養研究”、國務院“流浪兒童保護機制和對策研究”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5項;主編出版《“主體人格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等著作6部;發表社會歷史規律的三種形態、流浪兒童保護機制與對策等學術論文60餘篇。兒童成長、幸福研究有相當積累。

圖書目錄

導論孩子幸福:“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
第一章 孩子的健康與安全,您在行嗎
第一節 父母與孩子共同保持孩子的生理健康
一、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二、把握孩子生理健康的主幹線
三、生理健康:父母與孩子同在
第二節 父母與孩子共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父母與孩子共同發展
二、奏響孩子心理健康的主旋律
三、父母與孩子同行
第三節 父母與孩子共同保障孩子生活安全
一、父母與孩子共學安全
二、孩子放心成長的保險閥
三、父母與孩子同鑄“安全閥”
第二章 預防孩子走偏路,您用心了嗎
第一節 未成年人犯罪帶給父母與孩子的警示
一、童年可能失落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警示
三、父母不可麻痹
第二節 讓孩子快樂起來
一、用心呵護
二、培育快樂之花
三、兩代人的協同
第三節 編織好保護孩子的法網
一、做合格家長
二、了解和承擔法定義務
三、共織法網
第三章 弱勢兒童救助,您伸援手了嗎
第一節 父母和孩子:放眼關注弱勢兒童
一、開闊孩子的世界
二、了解弱勢兒童的困境
三、父母和孩子一起關注弱勢兒童
第二節 父母和孩子:伸手援助弱勢兒童
一、以社會救助保障弱勢兒童權益
二、我們需要伸援手
第三節 幸福同享中安頓孩子的心靈
一、幸福:弱勢兒童同樣有權利
二、讓自己的孩子心靈安頓
第四章 孩子的保護,您在場嗎
第一節 熟悉和善用保護孩子的法律武器
一、法律--兒童保護的堅盾
二、父母該做什麼
第二節 引導孩子在複雜社會環境中享受關愛
一、社會關愛--兒童保護的暖春
二、打造平安校園
三、父母同孩子放眼社會
第三節 在社會網路體系中保護孩子
一、社會網路體系--兒童保護的屏障
二、父母與孩子偕同
第五章 孩子的教育,您得法嗎
第一節 兩代同行成功與幸福逐夢路
一、共同夢想:成功與幸福
二、引導孩子高位起步:讓孩子自主、自然地發展
三、兩代同行逐夢路
第二節 交流切磋中扶助孩子行路
一、常交流切磋:傳遞一份父母的關愛
二、關愛孩子走對路徑
三、扶助孩子自己行路
第三節 代際溝通中共同成長
一、建立學習型家庭,與孩子共同成長
二、消除代溝心靈相通
三、發育代際知心朋友
第六章 孩子成長環境改善,您在位嗎
第一節 家長與孩子同步:改善家庭環境
一、家長與孩子同步--比肩改善家庭環境
二、家長與孩子同步--共同享受成長過程
第二節 家長與老師配合:讓孩子養成終生好習慣
一、支撐孩子幸福的重要因子
二、家長與老師配合,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
三、家長與老師配合,讓孩子在肯定中成長
四、家長與老師配合,讓好習慣相伴孩子一生
第三節 家長與社會攜手:培養孩子大氣善良
一、家長與社會攜手:營造“切身環境”
二、家長與孩子同開放:調理“利親子關係”環境
三、最佳化社會交往結構:培養孩子大氣開闊善良
參考文獻

序言

導論
孩子幸福:“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本書開啟的,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的路。
孩子幸福之路在哪兒
哪一個父母不喜歡孩子,不希望孩子幸福,不願意為了孩子的幸福付出呢?哪一個父母不是越來越清楚,沒有幸福的孩子就沒有幸福的未來呢?
可是,幸福的觀念五花八門,幸福的方法眼花繚亂,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孩子終身受用的幸福之路在哪兒呢?
讓我們在共同成長中來尋找吧!
孩子幸福的三大誤區
父母難免有這樣的遭遇,滿心滿意在幫助孩子實現幸福,而結果孩子並不幸福。更有甚者,父母希望孩子幸福,卻不自覺地模糊了孩子幸福的本義;父母不願意孩子不幸,卻奇怪地喜歡導致孩子不幸的原因;父母追求孩子幸福,卻糊裡糊塗地遠離了孩子幸福的道路。
為什麼呢?因為父母不自覺地陷入了孩子幸福的種種誤區。
誤區一:孩子快樂就是孩子幸福
孩子快樂了,孩子就幸福了嗎?通常說的快樂有兩種。一種是感官性的,比如吃點好吃的,喝點好喝的,玩點好玩的;另一種是自由性的,無壓力,限制少,自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實,兩種快樂都只能是短暫的,而且父母都清楚,孩子有孩子必須做的事,所以孩子不可能老圖這種快樂。因而這種快樂只能在獎賞孩子的時候用,而獎賞只能是暫時的、短暫的,所以獲得這種快樂的孩子在大多時間裡還是處於不幸福之中。
誤區二:孩子幸福在終點
面對孩子,不少父母相信,孩子幸福不在當下而在將來,是個目標,眼前呢,只能苦幹。“不吃苦中苦,難享福中福”,所以做父母的,大都在引導和督促孩子苦學、苦練,爭取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以獲得最終的幸福。於是,在到達終點前當然只能吃苦,無幸福可言,可是等上完學工作了到了終點了,新的苦又得開始吃了,結果孩子總是與幸福無緣。
誤區三:孩子“被幸福”是孩子的幸福
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極端情況是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由於把孩子幸福看成了孩子的幸福,所以,為了孩子的幸福,大人願意付出甚至“犧牲”。由於孩子處於“被幸福”中,所以難免“自我”、任性、孤僻,不合群,不願意也不善於與人交往,結果呢,無形中給孩子種下了一生不幸福的“種子”。
為什麼父母會步入不幸福的誤區
幸福,挺有意思,好像父母都知道,可又很難說清楚,但這似是而非、似明非明的心態,可就誤了大事,將不少父母帶入了孩子幸福的誤區。
所以,為了孩子幸福,做父母的就算費點心思,也得先搞明白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
探尋孩子幸福,面得放開些,“不撒大網,難撈大魚”,為了搞清孩子幸福,我們需要撒開大網,先來討論一下人的幸福。既然選擇了做父母,就得費這份兒心思。
幸福,可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為她可費了不少心思。我們放眼看一看,大體分為兩大演變脈絡:快樂主義幸福觀和意義論幸福觀。從西方看,古希臘哲學家昔蘭尼學派創始人阿里斯底波開了頭,提出“追求快樂為最大的幸福”,經由伊壁鳩魯、洛克、萊布尼茨、邊沁、費爾巴哈、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前後承繼一路接力,他們的快樂主義幸福觀,基本主張是“快樂的實現即幸福”。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另一路,提出“幸福就是靈魂的一種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經過塞涅卡、奧古斯丁、包爾生、弗魯姆等思想家一脈相承一路積累,形成的意義論或曰完善論幸福觀脈絡,主要見解就是“幸福是人潛能的發揮和自身價值的實現”。
有趣的是東西方思想家殊途同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其實是一種樂感文化。儒家樂感文化的幸福觀,比較於西方的快樂主義幸福觀,儘管相去甚遠,但若著眼情感性體驗,兩者還挺相近。《論語·雍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被後人稱頌的“孔顏之樂”,當為儒家幸福觀的典範。其主張修身成德是獲得愉悅體驗從而實現幸福的基本條件。而道家超越文化的幸福觀,儘管主張“超世脫俗”,而就其終極追求,確也接近西方的意義論幸福觀。“福莫大於生”是道家幸福觀的經典表述,在道家看來,熱愛生命進而追求生命的意義,是走向幸福的必須堅持的方向。
這兩大幸福觀凝聚了人類文明成果,各有合理成分。快樂主義幸福觀注重愉悅體驗,這在人的幸福中不可缺少;意義論幸福觀強調人的潛能和創造力的發揮,觸及到了人幸福的核心。
但是,兩者共有其不可忽略的兩大缺陷。一是片面性;二是對人理解太抽象,也就是不現實,不符合實際,因為不同時代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幸福追求自然不盡相同。所以,為了克服他們的缺陷,還需要搞清人的本質。
對人的本質研究得較為深刻的,首推“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1999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網際網路上公開徵詢投票一個月。匯集全球投票的結果,馬克思位居第一)。這方面,馬克思的貢獻是空前的。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社會生活“實踐本質”、人的“社會關係總和”本質,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個人的“交往制約”,再到《資本論》的個人乃“社會關係產物”,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本質是“交往實踐”。
也就是說,任何人,都不是預成的,要成其為人,都是一個過程,都是一種生成,這種過程,這一生成,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往實踐中進行的。
抓住了人的交往實踐本質,就可以統合快樂主義幸福觀和意義論幸福觀,形成新的幸福觀:人的幸福是交往實踐基礎上,一種基於成長和創造的愉悅體驗過程。
如此,就可以進一步討論“孩子幸福”的要素了。
孩子幸福三要素
其一,愉悅體驗過程。孩子快樂不等於孩子幸福。快樂,快樂,樂得快,去得也快。孩子短暫的快樂不是孩子幸福,只有持久的快樂才可能是真正的幸福。孩子幸福不是一個目的物,不是一個一經獲得即可一勞永逸一直品嘗的甜果,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樂在其中的愉悅體驗過程。
其二,基於成長和創造。並不是任何愉悅體驗過程都等於孩子幸福,只有基於孩子學習鍛鍊健康成長,基於孩子益於社會創造或為創造做學習準備的愉悅體驗過程,才是幸福。這是因為,人,成其為人,人成其為有價值之人,其生命點就是:成長和創造。孩子幸福,基於了這種生命點,才可能踏入一生的幸福之途。
其三,交往實踐基礎。由於人的交往實踐本質,“注定”了人幸福的最終基礎是交往實踐,“注定”了孩子幸福的動力之源是交往實踐,所以孩子幸福絕不能僅僅靠孩子本身,或再加上父母、成人的協助而來,而是靠孩子與父母、與其他成人、與夥伴的交往實踐持續生成的。
對於孩子幸福來說,這三要素缺一不可。缺少了愉悅體驗過程,沒了舒服感,就無幸福可言了。短少了基於成長和創造,就少了幸福的核心,愉悅體驗就沒了生活的意義,少了人生的價值,成了短暫的樂子。離開了交往實踐基礎,孩子幸福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動力之活動,因而也就落入了幸福難生成的境地。
這也就彰明,孩子幸福,絕不是讓孩子自己幸福而來的孩子幸福,而是父母、其他成人與孩子交往中,父母、其他成人與孩子共同幸福而來的孩子幸福。
所以,孩子幸福問題,實際是個“在途中”的問題。誰家孩子幸福了,其實就是:誰家的孩子在幸福途中,誰家引導孩子踏上了終生幸福之路。
孩子幸福之路在哪裡?現在,我們可能明白,路,並不僅僅在孩子那兒,而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其他成人與孩子之間,在夥伴與孩子之間,在以孩子為一主體方的相關各方的交往實踐中。
孩子幸福,並不在路的終點,而是,在路上。
而且,在路上的是父母與孩子、其他成人與孩子、夥伴與孩子。
在路上,在交往中,孩子在成長,父母隨孩子成長而成長並指導和帶領孩子成長,父母在與孩子共同愉悅中指導和影響孩子愉悅,一句話,父母與孩子處於共同幸福的歷程中。
基於這樣的見地,就有了我們下面的發現。
“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
我們的發現:絕大多數父母致力“督促成長”為孩子追求幸福,而這正是造成大多數孩子不幸福的重要原因。
“望子成龍”,是父母慣常的思維和情感,“促子成龍”,是父母慣常的行為和做法,“督促成長”為孩子追求幸福,是父母慣常的準則和行動。
“原因決定結果”。遠離幸福生成之過程,難得幸福生成之結果。把孩子幸福看成孩子一方的事,父母、老師、其他成人只是外在於孩子,去督促、去促使,讓他好好學習,讓他形成好習慣,讓他鍛鍊全面素質,甚至不惜犧牲“自身”,如此等等,而沒有理所當然地把父母、老師、其他成人放進去,沒有置身於與孩子的交往實踐中,如此,我們可能未曾想到,在將孩子生生地“孤立”起來的同時,也在“桎梏”孩子成人之本性,“堵塞”孩子幸福之道路。
所以,如果真想孩子幸福,必須從思想上放棄“重孩子、輕交往”的觀念,從路徑上放棄“督促成長”這一選擇,以“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
兩種不同的理念和行為模式:“督促成長主義”和“共同成長主義”。“督促成長主義”源於人們的習慣,“共同成長主義”植根於幸福的本義。其實“真知灼見”潛在於常人自身,“督促成長主義”和“共同成長主義”在每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區別只不過在於潛在顯在、孰強孰弱罷了。
關注點:督促成長主義者只關注孩子幸福;共同成長主義者關注孩子與家長共同幸福。
主動性:督促成長主義者眼界裡,是孩子被成長和被幸福;共同成長主義者視野中是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共同幸福。
互動性:督促成長主義者重視家長對孩子的單向督導和促進;共同成長主義者注重家長與孩子經常性地雙向交流,並且以家長的成長和幸福帶動孩子的成長和幸福。
快樂享受:督促成長主義者只關注結果,熱衷於為孩子設定過高或者不切實際的目標,不得已忍受過程中的“累”——“孩子累家長也累”;共同成長主義者在引導孩子奔向目標的同時,與孩子共同享受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快樂和幸福。
夢想和自信:督促成長主義者不斷要求孩子有夢想和自信;共同成長主義者持續以自己的夢想和自信來影響和薰陶孩子的夢想和自信。
挫折失敗:督促成長主義者影響孩子恐懼失敗;共同成長主義者帶領孩子將失敗視為有益的經歷。
生活圈子:督促成長主義者把孩子局限於同類同伴生活的小圈子裡,將孩子心靈逼向浮躁;共同成長主義者把孩子敞開於不同生活層面同伴乃至代際生活、社會生活的大圈子,將孩子心靈引向大氣、開闊和安頓。
如果我們擯棄督促成長主義者“負重或輕鬆”的極端思維,像共同成長主義者那樣更樂於接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經歷,那么我們將學會悅納“代際同進”,同時迎接成功並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把握孩子幸福的本義,以“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與孩子共同踏上幸福路。
本書的結構
本書由導論和六章共七部分構成。
學會創造幸福。導論經由簡明扼要的研究論證得出:孩子幸福的生成道路是交往實踐,藉此提出現實生活中孩子幸福實現中的問題,進而提出以“共同成長主義”超越“督促成長主義”,為全書的展開提供靈魂和線索,為讀者共享本書研究成果、學會創造幸福提供前提和路標。
其後,以孩子幸福實現的基礎因素、系統路標為線索,逐次展開父母、老師、其他成人、夥伴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和共同幸福之路。
打好幸福基礎。第一章和第二章圍繞孩子幸福的基礎因素——生理和心理健康、安全成長,為讀者朋友提供打開與孩子同長共進、同享幸福開路大門的金鑰匙。
走上幸福之路。第三章到第六章,沿循救助、保護、教育、環境這一孩子幸福實現的系統路標,展開孩子幸福實現的路程。
第三章、第四章首先舒展看似與普通孩子關係不大的“兒童救助、保護”畫卷,引導家長和孩子放眼社會,在與弱勢兒童以及更廣泛社會交往中“將心比心”,在預防基因注入和人生“心靈安頓”中,開闊和夯實幸福路。
第五章作為重頭戲,引領為人父母、長輩的讀者朋友,在與孩子廣泛、持久、深入交往中,共同成長、共同學習、同夢想、常交流、除代溝,共享天倫之樂、共享天倫之幸福,從而,引領和偕同孩子走上幸福路。
最後第六章以孩子成長環境為路標,鋪陳孩子終生幸福的道路。立足家庭、學校、社會,為家長、老師、社會人士指路導向,導引其在與孩子平等交往中,促進孩子指向幸福的意志、習慣、氣質生成,促進孩子終生幸福受用之習性和基因生成。
孩子幸福,非個人之事,非孤立之事,非當下之事,非一次之事;
孩子幸福,乃交往之事,成長之事,創造之事,生成之事,習性之事,一生之事。寫在前面的話寫在前面的話《您的孩子幸福了嗎》一書,目的在協助您及孩子與老師和其他專業工作者共同合作,去增進您孩子的幸福感。本書代替不了老師及其他專業工作者的工作,而老師與其他工作者也取代不了本書對您的幫助。
本書對六大類常見的影響孩子幸福的問題,提供認識和處理的基本指引。本指引內容采自作者和未顯名的人士具有相當科學基礎的哲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兒童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您的孩子幸福了嗎》不同於常用手冊,它不局限於“短、平、快”的行動建議,而注重以新興的理念來“照亮”行動指引和問題處理策略。我們建議您首先參閱導論所陳述的理念和思路,以便您在處理具體問題時能夠“綱舉目張”。
本書也有別於一般學術書籍,它看重學術見解的“行動力”,突出新興理念到新興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再到行動改進的依次遞進。而且第一章到第六章健康、安全、救助、保護、教育、環境等六大問題處理,既互相關聯又相對獨立。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像查閱詞典那樣隨意查閱某章。
孩子的幸福是“私家”的事,又是社會的事。我們建議您不要忽略本書的“社會”部分,因為您孩子的幸福也許在開放的社會“海洋”中才可能真正增進。
我們盡力將本書做到最好,但我們無法保證它可以幫助您有效處理孩子幸福的每一個問題。本書會對您增進孩子的幸福有所幫助,它會幫助您以新興思維開拓增進孩子幸福的新路徑,但其中需要您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判斷配合。
我們祝您的孩子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