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處,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念處
- 外文名:satipatthàna。
- 摘自:《巴利語彙解》
- 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念處,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念處,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念處:巴利語satipatthàna。念的住立(patiññhàti)或現起處(upañ&nti...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為四念處觀。為什麼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因為它並不純粹在於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故稱為四念處觀。基本介紹 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四念處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十念處,《佛學常見辭彙》《佛學常見辭彙》菩薩所時常觀念的十種境界,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境界念處、阿蘭若念處、都邑念處、名聞利養念處、如來學問念處、斷諸煩惱念處。佛學術語,名數,菩薩於十種法常自觀察,謂之十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淨也。二受念處,對於六根六塵有所領納,謂...
法念處 法念處是佛學術語。。佛學術語,法即意根所起之法,菩薩於貪嗔痴等諸不善法,如實了知過患,勤斷除已,即能於諸善法,心生愛樂,住正念處,而於彼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也。
大念處經 瑪欣德尊者 (Bhikkhu Mahinda)新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於其處,世尊對比庫們說:“諸比庫。”那些比庫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總說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哪四種呢...
《五停心·四念處》是2011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聖嚴法師。內容介紹 《五停心·四念處(聖嚴法師禪修精華6)(紀念珍藏版)》主要介紹了:五停心觀於四念處觀,是佛教各宗派所共通而基本行法門。過程從安定菩從安提心、清淨身心,到發菩提心,開大智慧;是在生活中無論任何時刻,可以隨時善用良方。作...
大念處經:南傳佛教長部經典是方廣文化出版的一部作品,作者是江鍊百、芝峰譯校 內容介紹 【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為南傳佛教【長部經典】(Digha Nikaya)的第22經。本經的日譯本為日人石川海原所譯,民國初年江鍊百根據日譯本重譯為中文,並經芝峰法師校證。本經的修法體系,層次分明,...
猶戒清淨故感天勝妙池。隨意而洗浴復雨紫金花。散布於身上及彼功德池。以彼戒種子念念為防非。書目提要 〖解題〗 (暫缺) 〖質量〗二三校。卷數 9 部分內容閱讀 貪愚招墜墮如火而起煙。後自墮泥黎業報亦如是 隨意而洗浴復雨紫金花。散布於身上及彼功德池。以彼戒種子念念為防非。有欲愛不足無因人意足...
《快樂來自四念處》是橡實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寶法師 內容簡介 四念處是極強大的教法,源自於佛陀所開示的《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 佛陀許諾所有依教奉行、如法修習此正念教誡者,一定可以在此世, 甚至短到七天之內,便可以達到覺悟,找到持久的快樂與安穩。 本書的教導即奠基於一切正念禪修基...
念處之道 《念處之道》是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性空法師
四念處四卷 四念處四卷,(隋)釋智顗說,元官刻大藏經本,漢文珍貴古籍,雲南省圖書館存一卷(三)。古籍級別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四念處 《四念處》是一本同人小說,作者是智顗。
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詞語釋義 大眾部末派《增一阿含經·序品》稱“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道品”,在其傳承的《增一阿含經》中載有佛陀立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契經。七科內涵 四念處 北傳觀念:1.身念處:觀身不淨,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2.受念處:觀受是苦,即觀苦樂...
《圖解正念:成功者必有正念》是2009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藍梅。本書以正念修行的四念處法為中心,結合現代情境,契合現代人的心理拆求,內容涉及正念的思想起源及其佛學地位。內容簡介 2500年前,佛陀開示了成就正道的單一道路——四念處。四念處即正念,為佛教八正道之一。正念修行在東西方世界...
十八空義解釋何以要學空觀,行者修四念處以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因眾生身中多著淨顛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中多著我顛倒。經雲世間眾生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當修空觀。佛教十八空義指什麼 《大般若經...
第一科: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第二科: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第三科: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第四科: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第一覺悟所講的道理很微細、深刻而又徹底,是啟示我們要覺悟世間的一切是無常的、苦空、不淨而又無我的。這是佛菩薩大人用四念處的道理,勸導我們應該趣向於出世間--常、樂、我、淨的境界。“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就是第一條所要覺悟的道理。因此,必須先知道這...
入出息念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四十種禪定修行方法之一,是一種通過保持正念專注於呼吸的修行方法,是四念處當中身念處的修行方法,在經典中排在第一位。定義 入出息念能達到的最高禪定境界為四禪。入出息念是佛陀曾經修習的,佛陀就是通過入出息念達到禪定,並在此基礎上修觀而證悟涅槃的,因此歷代禪修大師均推薦入...
三賢位,佛教用語,是指佛教修行的初級階位。(1)小乘對修習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的統稱。據《四教義》卷四、卷八,對小乘“毗曇有門”修行理論的介紹,通過修“五停心觀”,達到對治(抑制)貪、瞋、痴、我見、散亂心這五種心理現象;修“別相念處”, 即修四念住禪觀時,分別觀想身不淨,受(...
法界,三十、法性,三十一、不虛妄性,三十二、不變易性,三十三、平等性,三十四、離生性,三十五、法定,三十六、法住,三十七、實際,三十八、虛空界,三十九、不思議界,四十、四靜慮,四十一、四無量,四十二、四無色定,四十三、八解脫,四十四、八勝處,四十五、九次第定,四十六、四念處,四十七、四正勤,...
大乘佛教閉關最重要的須有“四念處”作為思想基礎,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和觀法無我。因為觀身不淨,生起無常心,精進修持,減少染污,以防因無常而橫死;觀受是苦而了知凡受皆苦,要把覺受空掉,以免煩惱和執著;觀心無常,不隨之亂走,以減輕散亂和昏深之心;觀法無我是為了證入空性...
念身經又名:身觀念處經,佛經《中阿含經》第81經。講述的是:佛陀游化於鴦發國境之中,與大比丘眾一起前往阿那尼的住處。當時有很多比丘吃過飯後,集合坐在講堂內,共同討論此事:“各位,世尊非常奇特,就修習身觀念處詳加分析、廣為解說,強調要予以觀察思惟,強調要加以修習守護。在一心專注之下善加實踐念...
“實我”。根據《巴利三藏》及南傳佛教各位尊者的說法,仍處於可以證果的五千年正法時期中,修行四念處乃至修行四念處其中一個念處即有機會當生證果,且修行四念處是最佳的證果方法,也有觀點認為修行四念處是現今證果方法。修行四念處可以斷三結、乃至斷五上分結,從而證得初果(即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
三十三重天,佛教用語。據《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五載,此三十三天之名為:“一者名曰住善法堂天。二者名住峰天。三者名住山頂天。四者名善見城天。五者名缽私地天。六者名住俱吒天俱吒者山名也。七者名雜殿天。八者名住歡喜園天。九者名光明天。十者名波利耶多樹園天。十一者。名險岸天。十二者。...
譯自《長部》第22經。這部經在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國家仍然非常流行,人們經常讀誦。無論是住在森林、村落,還是住在城市中的大長老、禪師們,都依這部經典來教導四念處。《大念住經》指出一條清晰詳實的修行大道,是克服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槃的重要經典·簡介 佛陀臨涅槃時,叮囑弟子們以四念住為住。這觀身...
三行,佛學用語,亦名三種業,出自《大智度論》及《正法念處經》。術語解釋 一、福行,謂因修十善等獲福之行,報生欲界天上、人間及阿修羅界,享福受樂。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也。)二、罪行,謂因作五逆十惡等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