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

念珠

念珠,又稱數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禱、歌頌、念經、念咒或靈修時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種傳統宗教成員如道教、羅馬天主教、東正教英國國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巴哈伊教中使用。如道教的念珠,有81顆,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顆,是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伊斯蘭教的念珠,有33顆,轉三圈正好是99,是用來念誦“安拉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顆,代表除滅108種煩惱。隨著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數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千年傳承,讓念珠由參禪悟道的工具演變為眾生大智慧的象徵,讓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飾、不驕不躁,並祈求平安、長保喜樂隨著越來越多人喜歡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為時尚文化的符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念珠
  • 外文名:rosary
  • 拼音: niàn zhū
  • 注音:ㄋㄧㄢˋ ㄓㄨ
  • 粒數:十八、二十七、五十四等
詞語概念,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道教,佛教,含義,發展,不同宗教念珠,道教,佛教,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其他,作用,品級意義,果實類,持用方法,功德倍數,拿念珠方法,佛部,金剛部,蓮花部,羯磨部,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使用規定,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 [rosay] ∶祈禱時記數用的念珠串;特指天主教祈禱時記數用的一種念珠。
(2) [beads]∶佛教徒誦經時用來計算次數的成串的珠子。
左臂掛念珠。——明· 魏學洢《核舟記》
(3) 又。
為念珠各一。

引證解釋

亦稱“ 念佛珠 ”。 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串珠。用材不一,粒數有十八、二十七、五十四、一百零八之分。
《舊唐書·李輔國傳》:“ 輔國 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紅樓夢》第十五回:“ 北靜王 又將腕上一串念珠卸下來,遞與 寳玉 ,道:‘今日初會,倉卒無敬賀之物,此系聖上所賜蕶苓香念珠一串,權為賀敬之禮。’”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持珠誦佛》:“按今人所用念佛珠,亦有典故。” 魯迅 《彷徨·離婚》:“前艙中的兩個老女人也低聲哼起佛號來,她們擷著念珠,又都看 愛姑 ,而且互視,努嘴,點頭。”

歷史

道教

    道教用念珠的記載最早出自《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籙類-太極葛仙公傳-- 《上清集》云: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
    白玉蟾祖師《道學自勉文》也有記載。葛祖用念珠的文字。
    《道法會元》卷一七七也有記載:“凡出神,先當鍊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葛祖生於漢延熹七年甲辰四月八日。東漢三國東吳孫權時代的人物。
    葛祖創立了道教殺鬼驅逐鬼魂轉變為超度鬼魂,建立靈寶鍊度等普度眾生的慈悲法門,後世正一全真都以葛祖的靈寶法門來超度鬼魂。
    故此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的法門是由葛祖提倡的,後世沒有把他發揚光大,而後世只知佛教有這個法門,用念珠念天尊聖號,當以念天尊法來行持算是歸本溯源了。

    佛教

    念珠的梵文原語有四種, 譯成中文意思是: 數珠, 珠鬘, 念誦鬘, 珠之貫線,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俗, 亦是後來演變成念珠的使用。
    琥珀念珠琥珀念珠
    不過佛教最初是沒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記載約是二世紀, 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公元六百年左右)開始有記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創, 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亦無念珠的記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經記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經典, 而律部經典卻不見有記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傳佛教徒亦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卻是極受重視。
    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 主要內容是講述持珠念三寶之功德, 總括來說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掛珠時亦可增加威儀。但此記錄最早不過隋唐時期,與南傳佛教的律是有一定的衝突性和不同的。

    含義

    念珠:又名數珠、誦珠、咒珠、佛珠。佛教徒為欲除去煩惱,安定心念,或稱頌西方阿彌陀佛,而用念珠誦念佛號。念珠以一〇八顆為基本,另有五十四顆、二十七顆、十四顆(均減半)、也有四十二顆、二十一顆的,更有一〇八〇顆為最上品的。
    傳統意義上的108顆念珠傳統意義上的108顆念珠
    緣起:一拿起念珠就告誡自己所發的念要純潔,不該想的絕對不去想;不該做的也絕對不做。這樣就能使心都貫徹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開智慧。就像有人讀經,剛開始讀經文一句也不懂,讀久了自然而然地心開意解,就懂得其間的道理。是以有之:【持珠·善念】。
    善念佛珠:念珠材質主要包括:菩提子、佛教名木、佛家七寶、五色佩珠及其他諸如如意珠寶、土石等。其用原始本真的原木、菩提子為主料,精雕細琢,並結合佛教七寶等珍貴材料,搭以現代審美設計而成。生活各異,禪理不同,念珠亦是多樣。
    珠數的多少,據說都含有意義在內。一〇八顆表示除去一〇八個煩惱。一〇八〇顆表示金剛界的一〇八尊。五十四顆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四善根因地的五十四位。四十二顆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的四十二位。二十七顆表示十八學人與九無學。十四顆表示觀音的十四無畏。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以及佛果的二十一位。念珠的材料有金制、銀制、赤銅製、水晶制、珊瑚制……玻璃制、木製、木【木患】子等。
    一、名字的含義,念珠,從字面上看,是佛教用品中的珠子。具體地說是佛教徒在念佛時為了攝心一念而拔動計數的工具。當然,非佛教徒中,也廣為佩戴。大多數人選擇佩戴念珠手鍊。念珠名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弗誅,就是不要誅殺生命的意思。不論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殺戒。我們每個人都不願失去生命,推己及人,每一個有生命的有情也都是如此。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著重這一點,並強調戒殺護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長壽的結果。念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時時在提醒自己愛惜物命。
    二、形狀的含義,念珠一般是圓球形的,表示圓滿,也就是完美無缺的意思。我們常常抱怨人生的很多缺憾,人的很多缺陷,但我們總是沒有發現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是佛教千言萬語、苦口婆心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每個人都有圓滿無礙的智慧和功德,只因為自己無謂的煩惱,而將這些本有的圓滿智慧覆蓋了,不能顯現出來。只要能化解這些無謂的煩惱,就可以與佛一樣,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隨意運用。
    三、結構的含義,每串念珠由一個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著佛,穿繩代表著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著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念珠之中。所以,對念珠要有恭敬心,如對聖容,收拾身心。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
    念珠:念珠乃念佛時計數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圓滿、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壞事外,也是美好的裝飾。
    是念佛、菩薩名號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法具。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請釋迦牟尼佛開示消除煩惱的法門,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樹(菩提樹的一種)的種子穿成珠串,持佛名號消除煩惱。
    中國有關念珠的記載,是《續高僧傳》說隋唐時代的道綽大師,教人們拿著念珠持誦三寶名號。念珠,有人稱為“拴馬索”,隱喻人心如狂奔野馬,雜念紛飛,剎那不停,手掐念珠以遏制妄念。所以修行者都蓄有念珠作為必備法物。尤其念珠以修淨土念佛法門和修密持咒最所常用,手持念珠隨時誦念以增定力,以生智慧,不論念佛持咒要歷歷分明,身心專注,一切放下
    一顆顆的念珠,用線串起來,是表示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串珠中的一粒母珠是表示彌陀的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
    念珠雖然是串起來的,但也可以分開和斷絕,這表示以菩薩的種種殊勝功德,來斷除我們種種煩惱。
    環形圓潤,象徵菩薩的圓滿正果。
    念珠有一定的數目,而且每一個數字都有它特定的含意。一種說法是早期比丘串環三十顆,黑白相間,用於記日;108顆主要是摧破百八煩惱,據佛經講人的六根各有六種煩惱,合為36。
    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種,常見的有天台菩提、仿菩提、草菩提、檀香、仿大理石、珊瑚、瑪瑙、玉、水晶、琥珀、鳳眼菩提、金剛菩提、星月菩提等。
    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之珠粒,於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之隨身法具。又稱數珠、珠數、誦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語凡有四:(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數珠。(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珠鬘之義。(三)japa-ma^la^,念誦鬘之義。(四)aks!a-su^tra,意譯為珠之貫線。
    蓋梵語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由是遂演變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濕奴派極早即有持帶念珠之習慣。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發掘之‘龍王歸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懸念珠之婆羅門像,此雕像被推定為二世紀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時念珠之使用業已風行於婆羅門之間。烏嚧陀囉佉叉占巴拉奧義書(梵Rudra^ks!a -ja^ba^lopanis!ad ,據傳編於四世紀頃)中,記載烏嚧陀囉佉叉(梵Rudra^ks!a )即金剛子念珠及其功德;另於惡剎摩利加奧義書(梵Aks!ama^li^kopanis!ad )中則詳述念珠之製法、功德、材料,並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曇五十字門及其深秘之義。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時代,恐系在婆羅門教(二世紀)之後。而在中國,使用念珠來稱名記數,則始於隋唐之際。蓋今北傳佛典中有關念珠之記載雖多(多為後期之經典),然律部經典卻未有任何記載,且以律典為所依之南傳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故知念珠雖為中國、蒙古、日本、韓國等地僧俗所攜行之重要法具,甚至成為佛教徒之標幟,然溯其本源,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於佛陀所制律儀亦未有此類記載。
    於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之起源,一般多以木患子經所記載佛陀對波流離王之開示為通說。木患子經(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患子,如是漸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此外,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另有不同記載;亦有謂念珠之來源,系由比丘計算布薩日數所持之黑白三十珠為濫觴。
    念珠之顆數,諸經所載不一,略舉較常見之用法:(一)木患子經作一百零八顆。(二)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舉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顆等四種。(三)數珠功德經亦舉出四種,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顆等。(四)金剛頂瑜伽念珠經以一千零八十顆為上品,一百零八顆為最勝,五十四顆為中品,二十七顆為下品。(五)文殊儀軌經數珠儀則品謂上品一百零八顆,中品五十四顆,下品二十七顆,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顆。此外,另有三十六顆、十八顆。上記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顆為最普遍。
    使用顆數之不同,所代表之意義亦有分別:(一)一百零八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二)五十四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二十七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學與第四果阿羅漢之九無學。(五)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七)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顆與十八顆之意義,一般認為與一百零八顆相同,然為便於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為三十六,或六分為十八,而非別有深義。然上記顆數與表征意義之差別,僅系歷代祖師為方便教化所賦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經文所舉示者。
    念珠念珠
    有關念珠之材料,諸經所載,種類繁多:(一)陀羅尼集經卷二列舉金、銀、赤銅、水晶、木患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二)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舉出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三)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列舉香木、俞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蘇悉地羯囉經卷中供養次第法品、蘇婆呼童子請問經卷上除障分品等,則分別列舉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種類。
    念珠常附加母珠、數取、記子、記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顆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顆及兩顆兩種,母珠又稱達磨珠。數取又稱四天珠,乃附加於一百零八顆中間之四顆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於第七顆(自母珠開始算)與第二十一顆之後插入數取。記子又稱弟子珠,一般有十顆、二十顆,或四十顆,系串於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一百零八遍時即撥動一記子以為計數。若記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為水晶所成),則稱助明、淨明、維摩、補處菩薩。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據金剛頂瑜伽念珠經載,諸珠表示觀音,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還,否則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誦咒念佛,能產生諸種功德。據木患子經載,若念誦佛陀(佛)、達磨(法)、僧伽(僧)之名,滿二十萬遍,而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則命終之後,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樂行。另據陀羅尼集經卷二作數珠法相品載,若以金、銀、赤銅、水晶等諸寶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誦咒、誦經、念佛,當得十種波羅蜜之功德滿足,現身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遍知、佛無上之覺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獲功德亦有異說。陀羅尼集經謂各種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為第一。攝真實經卷下建立道場發願品則謂,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俞石、銅、鐵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蓮花子、金剛子,得二俱胝分;間錯種種諸寶及菩提子念珠,於諸功德中最為殊勝,得無量無邊不可說之福德。此外,守護經、數珠功德經、瑜伽念珠經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為最殊勝。
    於密教中,正念誦等盛儀修法時所用之念珠與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區別。蓋於法會中,念誦既畢,於掌中蟠妥,頂戴發願,其後則連同金剛杵等法器置於寶筥中或銀盤上,不得與日常生活隨身攜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
    儀法會所用之念珠亦別於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純水晶所成之念珠,稱為裝束念珠,特用於盛儀中。此外,交雜少數其他材料而成者,則稱半裝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剛界)之別,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規。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羯囉經之說,佛部用菩提子,觀音部(蓮華部)用蓮花子,金剛部用嚕梛囉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據守護經、瑜伽念珠經等之說,佛部用菩提子,金剛部用金剛子,寶部用金、銀、琉璃等諸寶,蓮華部用蓮花子,羯磨部用種種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於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頂髻、身、頸、臂等之分別。
    此外,密教經典對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詳細之記載,以五部而言,據攝真實經載,於佛部,應以右手拇指與食指掐之;於金剛部,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於寶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於蓮華部,以右手拇指與小指;於羯磨部,右手拇指與其餘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據蘇悉地經載,於佛部,以右手拇指與無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於蓮華部,拇指與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於金剛部,拇指與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餘三指而掐之。
    於密教諸尊中,手持念珠者頗多,如胎藏界外金剛部之火天、準提佛母、千手觀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觀音繫於其右方之一手持執念珠,稱為數珠手。

    發展

    現如今,念珠無論作為一種宗教修持的法器,還是作為追求時尚的人們的一種裝飾品,都非常流行。那么說起念珠,很多人將她與佛教劃上等號,更美其名曰“佛珠”,而並不知道,道教的修持也有用到念珠。真應了那句“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諺語。可確實如此嗎?事實上,恰恰相反。
    念珠念珠
    念珠並不是佛教所創製,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並無念珠的記戴,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而佛經記戴的念珠多出於隋唐後期的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經典,如《佛說木患子經》,《校量數珠功德經》, 《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南傳的原始佛教,如現今泰國、越南、寮國、高棉等地的佛教徒亦極少有持念珠者。在中國佛教中最早使用念珠,並有明確記載的是唐代淨土宗道綽和尚,道宣《續高僧傳》記載:道綽生於北齊河清元年(562年),他每日念阿彌陀佛七萬遍為限。並廣勸道俗信眾稱念,以麻豆等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其中最上的念得豆量八、九十石,中等的念得五十石,最少的也念得二十石。後來他又教人穿木患子作數珠以為數法,而且自己亦穿制念珠送給四眾以作念佛之用。
    念珠(也稱數珠)在各個宗教的修持上基本都有用到。除了中國本土的大乘佛教以外,道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等等宗教都有自己的念珠,如道教的念珠,有81顆,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顆,是用來念誦《聖母玫瑰經》,伊斯蘭教的念珠,有33顆,轉三圈正好是99,是用來念誦“安拉真主”的九十九個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顆,代表除滅108種煩惱。隨著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數目的區別,賦予了念珠獨特的含義。
    道教的念珠,最早被稱之為“流珠”。《太上三元流珠經》云:“受之用白真珠,圓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應星宿之度,日月所會之期。”又,《太玄金鎖流珠引》雲“:晝夜斗轉,周天無窮,如水流之不絕,星圓如珠,故曰流珠也。”
    由於道教固有的“天人相應”思想,流珠在人的身體當中也另有所指,如《上清黃庭內景經》云:“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一流珠安崑崙,重重樓閣十二環,自高自下皆真人。”由此可知,道教的念珠在早期,尤其在上清宗的修持中,主要是內煉和充當法信之用。
    我國上古先民,結繩記事。而到了漢末魏晉初期,太極葛仙公首先以念珠作為念誦聖號的計數之用。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記載,葛仙公“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全號一萬遍。”開啟了道教念誦聖號法門的先河。
    念珠念珠
    宋元時期,道教雷法和內丹修法開始流行。許多修持雷法和丹法之士亦將念珠作為鍊氣習定的工具。如陳泥丸真人《翠虛吟》云:“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氣歸臍為胎息;手持念珠數呼吸。”《道法會元卷一七七·元素元輝府玉冊》亦云:“凡出神,先當鍊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此外,在《道法會元卷一百四十六·正一忠孝家書白捉五雷大法》中,亦有祭煉念珠作為驅邪伏魔的法器之用。
    道教的念珠在珠子的個數上亦有其獨特的宗教意義,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元流珠經》中,以三百六十五顆珠子代表星宿運轉的度數。再以常見的一百零八顆念珠為例:一百零八代表周天星斗運轉之數,也是天罡地煞的總和。頭珠則代表北極,《北斗經》云:“北辰垂象,而眾星拱之。”所以在撥轉念珠的時候,頭珠是不可以越過去的,以北辰不動故也。所以在轉到頭珠的時候,應當掉轉過來往回繼續撥,此乃周天循環之意也。頭珠之上有一個葫蘆狀珠,上有三階,代表三台。《玉樞經》中所謂:“北辰之上,上有三台……疊為三級,以覆斗魁”是也,三台下有一個中國結,結下綴六顆小珠,代表南斗六星,加上頭珠,則為北斗七星。(有的珠子結下綴八顆珠,加頭珠則為九星)所以一串念珠,涵蓋了道教的宇宙觀和諸多天文概念,足見道教義理之精微。此外,道教念珠還有十二顆、二十四顆、二十八顆、三十二顆、三十六顆、八十一顆等等的區別。十二顆代表十二雷門,二十四顆代表二十四氣,二十八顆代表二十八星宿,三十二顆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三十六課代表天罡生煞之數,八十一顆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純陽之氣。
    綜上所論,世界上最早開始製作和使用念珠的宗教當屬道教無疑。念珠作為道教的法器,有其特殊的宗教意義,不論是念誦聖號,還是鍊氣習定,念珠都是非常殊勝的法器,我等道門弟子皆當大力持使之,弘揚之,方不負 太上之深恩也。

    不同宗教念珠

    道教

    道教用念珠的記載最早出南宋白玉蟾《道學自勉文》,記載葛洪曾用念珠的文字。
    《道學自勉文》
    司馬子微初學仙時,以瓦礫百片置於案前,每讀一卷《度人經》,則移瓦一片於案下,每日自刻課經百卷。如此勤苦久而行之,位至上清定籙太霄丹元真人。又如葛孝先初煉丹時,常以念珠持於手中,每日坐丹爐邊,常念玉帝金號一萬遍。如是勤苦,久而行之,位至玉虛紫靈普化元靜真人。我輩何人?生於中華,誕於良家。六根既圓,性識聰慧,宜生勤苦之念,早臻太上之階。烏躍於扶桑,兔飛於廣寒,燕歸於烏翳,雁度于衡山。羲和驅日月,日月催百年,人生如夢幻,視死如夜眠。幾度空搔首,溺志在詩酒,渾不念道業,心猿無所守。吾今劃自茲,回首前程路,青春不在來,光陰莫虛度。他日愧視人,寰眼卑宇宙。騎白雲,步紫極,始自今日。勉之!勉之!
    《道法會元》卷一七七也有記載:“凡出神,先當鍊氣習定,既氣住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脈,四動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漸漸加之,不要大段費力,恐不便。
    明代正統年間,朱綽所著《太極葛仙公傳》,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譜籙類,其中也有葛洪以念珠念玉帝之號的記載

    佛教

    佛教的念珠亦是禮敬法器的一種。佛教不同的念珠用於作不同法事。念珠珠數為108顆,代表斷除108種煩惱,而證得108種三昧。作為修持念咒念佛時計算數字之用。108粒當作100計。
    大正藏中有《佛說木患子經》,相傳念珠起於波流離王,以無患子做成。相傳此經是東晉時譯出,但譯出人不詳。相傳於梁朝譯出的《牟梨曼陀羅咒經》中提到缽塞莫,註解中說它即是數珠
    在漢傳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記載起源於唐代淨土宗道綽大師。

    東正教

    東正教的念珠稱之為“禱告繩”,俄羅斯東正教還使用皮革製成的念珠(俄語:лѣстовка, lestovka; вервица, vervitsa),基督宗教對於念珠的佩戴較為嚴肅,通常不可作為飾物掛於頸上。
    起源可能來自於第3至5世紀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用打結的繩子來算祈禱次數,通常是對耶穌的禱告(“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兒子,憐憫我這個罪人”)。念珠是由聖安東尼Anthony the Great或科普特東正教創始人Saint Pakhom在4世紀發明。

    天主教

    天主教有念玫瑰經及慈悲救主串經專用的玫瑰念珠,英國國教近年來也引入了念珠這一用品。西方教會古代修士每日有誦念50首聖詠之習慣。中世紀聖母敬禮流行,修士用以獻給聖母,猶如壹串玫瑰花,故稱玫瑰經。一般教友不諳(拉丁文)聖詠,遂以50次聖母經代替,並以串珠計數,謂之(玫瑰)念珠 Beads。念珠每串53小珠,6大珠及一苦像,每小珠念聖母經,大珠念天主經及聖三光榮頌,並默想耶穌及聖母之事跡,每串又分歡喜、痛苦、榮福各五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又增添了“光明”使得玫瑰經更加完整。
    天主教玫瑰經念珠天主教玫瑰經念珠
    玫瑰經的經文羅列如下: (誦念時,應手執念珠,先劃十字聖號,念信經一遍、天主經一遍、聖母經三遍、聖三光榮頌一遍;然後默想各端,並誦天主經一遍、聖母經十遍、聖三光榮頌一遍、法蒂瑪聖母禱詞一遍;最後念又聖母經或聖母德敘禱文,並劃十字聖號結束)

    伊斯蘭教

    在伊斯蘭教會稱為米斯巴哈(阿拉伯語: مسبحة), 蘇布哈(阿拉伯語:سبحة), 太斯比哈Tasbih (烏爾都語), 特斯比tespih (阿爾巴尼亞語、土耳其語、波士尼亞語) 。中國地區的穆斯林通常會使用太斯比哈同其他宗教的稱呼如『念珠』以示區別。

    其他

    有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亦會佩戴念珠作飾物。
    此外,尚有一類掛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便是“朝珠” 。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掛珠的最大的區別在於:朝珠將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的用銀絲琺瑯里著的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以仿製朝珠的樣式來充當掛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掛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將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

    作用

    品級意義

    一、念珠按品級劃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品為一千零八十粒。但這種念珠因太長,僅為少數高僧大德和潛修人者使用,或為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品,此外極少人使用。
    2.上品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為修行中記數方便,現也有穿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3.中品為五十四粒。
    4.下品為二十七粒。
    二、按粒數劃分,念珠可分為十種:
    (1)、一千零八十粒:
    (2)、一百零八粒:
    (3)、五十四粒
    (4)、四十二粒:
    (5)、三十六粒;
    (6)、三十三粒;
    (7)、二十七粒:
    (8)、二十一粒;
    (9)、十八粒;
    (10)、十四粒。
    三、念珠不同的粒數,又有其代表的意義: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
    十法界”指迷與悟的世界,分為十種類,即六凡界和四聖界:
    ①.地獄界:②.餓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羅界:⑤人間界:⑥.天上界:⑦.聲聞界:⑧.緣覺界:⑧ 菩薩界;⑩.佛界。前六界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輪迴的世界,
    後四界是聖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間。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而證得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
    三昧即是心安住於一境的寂靜狀態而不散亂,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
    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薩所修的首楞嚴三昧,寶印三昧,妙月三昧,
    獅子遊戲三昧,無住三昧,妙行三昧,觀頂三昧,歡喜三昧,寶聚三昧,釋名三昧,
    無去三昧,無憎愛三昧,淨相三昧,滅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種三昧。
    一百零八種煩惱即眾生之煩惱種種,能生種種惡業。
    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樂、舍三受,合為十八種:
    又六根各有好、惡、平三種,合為十八,總共為三十六種,配以過去、
    一百零八種煩惱又稱一百零八種結業。
    也解釋為三界之見惑有八十八使,即貪,嗔,痴,慢,疑,身見(執取五蘊根身),
    邊見(執取常斷見),邪見(謗無岡果,壞渚善果事),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
    戒禁取見(執持不戒,非岡計因),合稱九十八隨眠,再加上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嗔忿,覆等十纏,便成一百零八種煩惱。
    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個階位和修證的五十四個階位,當然還有其它含義。
    宋朝陳善在《捫虱新語》里記載:韓愈問大顛和尚的歲多數,
    大顛笑著提起念珠說:晝夜一百八。語含機鋒。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五十四階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薩修行的四十二個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覺和妙覺
    5.三十六粒,含義與一百零八粒相同,為攜帶方便遂三分之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觀音菩薩的
    三十三種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賢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學"和第四果阿羅漢的"九無學"。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與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羅密和佛果。
    9.十八粒,意義與一百零八粒同,為攜帶方便,遂六分之為十八;或謂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
    10.十四粒表示觀音菩薩的十四無畏。觀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純王經》所說的十四忍。
    四、念珠結構分為兩大類:
    l、單組念珠。
    弟子珠弟子珠
    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數目的子珠組成。
    2.復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還有隔珠(又稱為數取),弟子珠(又稱為記子),記子留,或一些飾物。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兩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為兩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
    一百零八顆的,和五十四顆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弟予珠一般體積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種波羅密。弟子珠也可用來記數之用,每念一串珠,撥一粒弟子珠。

    果實類

    果實類主要念珠及其它法物簡介
    1.菩提,是梵語音譯,是覺悟
    、智慧、知識、道路的意思,廣義講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因佛祖釋迦牟尼菩提樹下證道,菩提即為覺悟,成就佛果之意。
    2.太陽子,為熱帶產的一種紅褐色堅硬果實,每粒上都有一小白點,看起來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紅褐色如同太陽之火,故名為太陽子。佛教稱太陽神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為大曰如來,他隨緣化現於世,破諸黑暗,開顯菩提心,光照眾生。太陽子,驅邪消災, 帶給人十吉祥、安康。用以做佛珠或單粒佩拎, 既有助修行, 又美觀大方,增加氣質。
    3.月亮子,為熱帶產的一種深灰色堅硬果實,每一粒上都有一淺褐色圓點,如月掛天空,本身的灰白色像清涼明潤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陰柔,吉祥和平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類,但比星月菩提堅硬。因每一粒狀如金蟾,故名金蟾子, 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可用以製作佛珠,單粒或幾粒掛件,給人帶來幸運。
    5.緬茄,是一種稀有的熱帶果實,形同茄子。於後堅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黃色,扁圓而長,大小不一。緬茄本身的特有形狀,就有一種誘人的魅力。據講,緬茄可驅魔避邪,鎮宅護身,給主人帶來幸運的力量和長命富貴,歷來為收藏家所珍愛。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來,掛在身上,可作為飾物、佛珠,由於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變人的磁場,帶來吉祥、安康。
    6.五眼六通,是一種不尋常的果實,蒂落後,頂部有五個小孔,看似五個小眼睛,首尾貫穿打洞,製成佛珠,便稱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種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智證通。前五通各種修練都可達到,惟漏盡通為佛家的境界。是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無礙自在妙用。此種佛珠,涵意豐富。
    7.仙桃,中國古代傳說桃木可以驅鬼,桃梗以可禳惡,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質地堅硬,又同時具有上述功能,雕刻後製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傳是王母娘娘所種植的仙桃,可延年益壽。故蟠桃又稱仙桃。蟠桃果核形狀扁圓,表面上有許多凹凸不規則紋理,不需任何雕琢,饒有別致。蟠桃核呈古銅色,古色古香的韻昧很足,製成的佛珠別具一格。
    8.“滿貫”,用椰子蒂製成的佛珠,極其罕見。椰蒂獨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漬。這種椰蒂手串,有人給他起名為“滿貫”,大有意思。
    9.天意子,天意子是一種奇特而堅硬的果實。扁圓的形狀,隆起辦辦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細小的蕃瓜。佛經里有天意樹,此樹隨天意而轉,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義,用此珠修練,順遂天意;隨意佩帶,可增福慧。
    10.金剛 子,金剛 子據佛教書籍介紹謂金剛樹所結之子,也有說是菩提樹所結之子,甚為名貴。金剛,則為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有可摧毀一切邪惡之力。密宗修練練金剛部吋須用金剛子念珠。金剛子佩帶身上,驅邪避禍之力較強,可增吉祥。
    11.阿修羅子,阿修羅是古印度諸神之一,漢語譯為“無端”,因其相貌醜陋之故。阿修羅,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羅、 畜牲、餓鬼、地獄)之一。阿修羅子因形狀其特而命名,具狀為扁圓、起棱、狀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實。阿修羅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於修行。
    12.陀羅尼子, 是一種較少的堅硬果實。陀羅尼的意思為總持,謂能總攝無量佛法而不忘失的記憶能力,總持諸佛菩薩之功德,使一切善法生長,一切惡法不生之意。陀羅尼子的佛珠,持之念佛,有集善法,抑惡生的意思。
    13.摩尼子,摩尼意為寶珠,據說有消除災難的功能。摩尼子是一種堅硬褐色的果實,表面有許多紋,較為難得。它的驅邪避災的功能較強,佩帶之可助平安富貴。
    14.金絲菩提子,是一種較稀有的植物,質地堅硬,呈白色,裡邊有一條條紅色和線紋,故命名為金絲菩提,獨具特色和韻味。
    15.天竺,是印度的古稱。浙江杭州靈隱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該山里生長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橢圓形,外表有不規則斑裂紋,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韻味和魅力。
    16.鳳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鳳眼,鳳眼象徵祥瑞,用鳳眼菩提製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練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17.龍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狀眼。龍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如“龍象”比喻菩薩的威儀,“龍應”,謂觀音菩薩三應之一。龍梵語音譯為“那伽”,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也是守護佛法的護法。龍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龍眼菩提,是難得之物,即是修練者必備物品。又是驅邪增慧之品。
    18.麒麟眼菩提,形狀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個菩提子呈扁圓形如鼓鼓的柿餅,加上中間的方眼,如同一個個銅錢。麒麟為神獸龍頭,鹿身,身有麟甲,頭上有角,象徵祥瑞。麒麟眼菩提比龍眼菩提還難得,是增福慧,助開悟,護修行之上品菩提子。
    19.通天眼,為稀有果實種子,呈深灰色,粒上有不規則的小點狀突起物,奇特的是,每一粒上都有一圓形小孔,通天眼便由此而來。據講此珠可吸收人體病氣,常持此珠對增強體質,消除疲勞有幫助。驅除病邪,長保平安,通天眼可助於你。
    20.蓮花座,為稀有植物果實蒂,呈棗紅色,質堅硬,每一粒狀似一個小小蓮花座,名稱便由此而產生。據講,此物佩於身上,可保平安,增吉祥又助於修行。
    21.蓮花,為稀有植物種子。呈圓錐形,有深褐色、白色兩種。質地堅硬,摸起來稍有刺手,其狀似蓮花,故得而名,蓮花出污泥而染,足成就果位的象徵。同時在密宗修練蓮花部時,須用蓮花串珠,對成就菩薩位較有幫助。蓮花佛珠隨身,可使人心安氣定,常保清淨。
    22.蜜瓜菩提子,為菩提根的一種,未經加工,外表狀似蜜瓜,故而得名。看起來如同一個小小蜜瓜,饒有趣味。因本身即為菩提根,對修練菩提心很有幫助,也可作為收藏品。
    23.白菩提根,為菩提根經過打磨加工而成,有的潔白如雪,有的略呈淡黃,明潤悅目。佩帶此珠,既助修行,也可消災,還有觀賞價值。
    24.天台豆,為浙江天台山獨有特產,樹木所結種子。狀如大偏豆,呈黑色,質地堅韌。據說有驅邪之功能。去天台山者都不會忘記購買用天台豆所製成的佛珠。
    25.天台菩提,為天台山木本菩提,呈白色或淡黃爭。天台山國清寺為天台宗的祖庭。當年開元三大十即: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將密宗普門大法帶來中國,著名天文學家一行法師曾受不空大師傳法灌頂。一行法師將密法帶到天台,開創天台密宗,實為唐密一脈。故天台菩提子有其獨特特色和深遂內涵。
    26.木魚果,為稀有樹木種子,呈棕色有斑點,狀似木龜,故而得名。因木魚本身有警醒迷悟,促人精進之功能,木魚果佛珠不僅因其奇特的外貌,而且更因其深刻的內涵而受到佛教人士的珍愛。
    27.桃木佛珠,桃木,中國古代一直傳說可以避邪。用桃木製成的佛珠簡單明快,雖然算不上名貴,但其作用不凡。此類珠歷來受人歡迎。
    28、雕刻佛珠,每粒雕刻的佛珠都浸透著工藝師的心血,用橄欖核雕刻的十八羅漢,神態名異,栩栩如生,吋謂藝術珍品。用山桃核雕刻的手串,每一粒都刻有六七位的菩薩或羅漢,神態逼真,不用心力,不會如此精湛。這類佛珠,既是藝術珍品,又是助於修行的良好法器,帶在身上,還可保平安,增福慧。
    29.元寶菩提子,為星月菩提的一種,未經加工,每一粒看起來都如同一個小小的元寶,分大粒和小粒不同兩種,串起來作為手串,既典雅又別致,可助修行,保平安,增福慧。
    30.金龜子,為一種木質植物的種子,小小顆粒,每一粒都象一小小的烏龜,滿有意思,用它們製成的佛珠,既助修行,又有富貴吉祥的意喻。
    31.金櫻子,為一種樹木的種子,長圓形狀,呈黑色,每一粒上都些有麻坑,質地堅硬。製成佛珠,別具一格。
    32.鐵蓮子、銅蓮子,為樹木種子,呈長圓形,質地硬,有黃、黑兩色,黃色稱為銅蓮子,黑色稱為鐵蓮子。製成佛珠,讓人喜歡。
    33.不同顏色水晶的功能,不同顏色的水晶有不同的靈性作用。綠髮晶、綠幽靈水晶對人的事業有幫助,綠色象徵生命之樹長青,綠色還對人的眼睛和肝臟功能有調節作用。岡從中醫理淪講,肝屬木,其色為青色,肝開竅於目:紅色發晶,紫水晶芙蓉石,對人際關係的改善有幫助;紅色、紫紅色、粉紅色代表熱情,代表活力、生命力,代表愛情、愛心。紅色水晶還可改善和調節人的心臟和血液系統,因按中醫理淪,心屬火,其色為紅色;黃色水晶,對人的財運有幫助,黃色象徵著財富、尊貴。黃色水晶還可調節人的脾胃。按中醫理講,脾胃屬上,其色為黃色;白色水晶,對驅除不良的信息,保護自身有幫助;白色代表聖潔、純真。白色水晶對肺和呼吸系統有幫助:按中醫理淪講,肺屬金,其色為白色;黑色水晶、茶晶、可增加入的穩定性,黑色代表穩定和嚴肅,同時黑色水晶對人體的腎臟功能和下半部機能有調節作用。因中醫理論,腎屬水,其色為黑色。
    當然,不要指望拿到一塊水晶就會出現神跡。水晶是有靈性的東西,需要愛心和溝通,同時需要道德修養的提高,才容易與它溝通,才會產生作用。

    持用方法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記數的下具。唐朝飛錫以隨息念佛為珠:“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於息。”並自稱“行住坐臥常用此珠。”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念珠,當然是選擇自己喜歡和使用方使的念珠。可選掛珠,持珠或戴珠。不同質料的念珠,在持誦修行時所獲功德不同。據《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所載,不同材料的念珠差異如下:

    功德倍數

    鐵 五倍
    赤銅十倍
    珍珠、珊瑚 百倍
    木槵子千倍
    蓮子 萬倍
    因陀羅怯義(青色寶石) 百萬倍
    金剛子 千萬倍
    水精(晶) 萬萬倍
    菩提子 無量數
    其次,修不同的法使用不同的念珠,在密宗修持中,據《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載:“佛部念誦菩提子,金剛部法金剛子,寶部念誦以諸寶,蓮花部珠用蓮子,羯磨部中為念珠,眾珠間雜應貫串。”這是指唐密(也就是漢地密教,由唐朝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大十傳來中土)中修法中分為五大部即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每一部有五大類真言,三密(身、口、意)修行方法有其儀軌,因此使有不同質量的念珠,所獲功德也有差異:
    硨磲一倍
    木槵子二倍
    鐵 三倍
    熟銅四倍
    水晶、珍珠、諸寶 百倍
    帝釋子 千倍
    金剛子 俱胝(千萬)
    蓮子 千俱胝(百億)
    菩提子 無量數
    在密法修練中,念珠在使用方法和貫串的方法也有不同。在密法四小悉地(即下品的四小成就法)修行中,有息災、增益、懷愛、降伏四法中,所用念珠也不同,如修息災法用白色念珠,修增益法用黃色念珠,修懷愛法用紅色念珠,修降伏法用綠色念珠。但這些法門須在上師灌頂後才可修行。菩提子念珠則修任何法都可通用。
    再者,在唐密和藏密的修法中,均有加持念珠的真言,念誦經咒之前,誦加持念珠真言可獲無量倍功德。如唐密加持念珠真言為“唵,毗廬遮那摩訶,莎訶”。密的修法中,藏密加持念珠真言為“嗡,惹渣若嘛呢,扎瓦達啞哄”。每使用念珠前誦加持念珠真言七遍。

    拿念珠方法

    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也稱佛頭)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起到母珠時,應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云:“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於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 :

    佛部

    套用右手母指與頭指(食指)掐之;

    金剛部

    套用右手母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

    套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

    套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中的記載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

    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

    合大指與中指之頭,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

    合大指與食指之頭,余指皆舒而掐之。
    以右大指捻頭指當心撥珠,餘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明印”,這裡則為“念誦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狀。
    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末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實際大都為唐密使用方法。唐密佛珠有兩個佛頭,表白度度他。唐密之所以以母指與四指掐珠居多,因唐密五指以小指起表地、水、火、風、空,四指(即無名指)表水,唐密修行之真言種子,須借水澆灌之方得以發芽、生長。不過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方法修持為好,因為功德究竟不同。

    使用規定

    任何人均可頸掛念珠,所謂“出家人才能頸掛”的說法並無依據,有高僧大德專門提出,人人都可以掛在頸上,皆可獲無量福,滅無量罪。念珠掛在頸上掛一圈;如果手上拿著一定要是兩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規矩。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於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