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夢有奏方響而舞者》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
《念奴嬌·夢有奏方響而舞者》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
《念奴嬌·夢有奏方響而舞者》是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念奴嬌·夢有奏方響而舞者夜深清夢,到叢花深處,滿襟冰雪。人在瓊雲方響樂,杳杳沖牙清絕。翠簨翔龍,金樅躍鳳,不是蕤賓鐵。淒鏘仙調,風敲珠樹新折。中有五色光開,...
其餘人員所奏樂器為笛、排簫、篳篥、橫笛、琵琶、拍板、大鼓、腰鼓、方響。下方有一舞者。據《遼史·樂志》載,遼國燕樂有《國樂》、《大樂》和《散樂》,並載:“今之散樂,俳優歌舞雜進”。上述兩圖即為遼國散樂表演圖象。山西繁峙縣岩上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的倦睡宮女圖(摹本)。所繪為佛傳故事“太子出宮”...
魏晉以來陸續從邊疆和國外傳入的許多新樂器如曲頸琵琶、五弦琵琶、篳篥、方響、鑼、鈸、腰鼓、羯鼓等,大都成了燕樂中的常用樂器。尤其是琵琶類彈弦樂器和各種鼓類擊樂器,適應著歌舞音樂的需要,有了較顯著的發展。在唐代的大曲中,琵琶通常是占有中心地位的一種樂器,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是優秀的琵琶演奏家,他們...
有編鐘、編磬、獨弦琴、擊琴、瑟、秦琵琶、臥箜篌、築、箏、節鼓,皆一;笙、笛、蕭、箎、方響、跋膝,皆二。歌二人,吹葉一人,舞者四人。《夢溪筆談》:“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⑸《後漢書》: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春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作品譯文 羽林...
念奴嬌留別辛稼軒 又七名 糖多令安遠樓小集 又重過江南 滿江紅同襄陽帥泛湖 又高帥席上 又壽 謁金門次京口賦與歌者侑樽 又 賀新郎平原納寵姬能奏方響,席上有作 又春思 又贈娼 又游西湖 又贈張彥功 又贈鄰人朱唐卿 又 又荷 水龍吟寄陸放翁 又 祝英台近 又同妓游帥司東園 柳梢青送盧梅坡 霜天曉角 轆...
《涼州》是唐代民族樂府第一曲調:開元九年之前郭知運所獻,屬胡部:為大曲,調式有正宮、道調和高宮;音樂風格愁苦悲涼;樂器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箏、橫笛、笙、方響;配有舞蹈,屬軟舞;歌者、舞者、演奏者甚眾;很多著名詩人為之創作歌辭;歌辭通過藝人選詩入樂方式進入樂府;也是中唐後人追憶盛唐的符號...
如隋代第390窟南壁東側下層,女供養人行列尾部繪有供養樂隊,演奏琵琶、箜篌、方響、橫笛、排簫等樂器。故事畫樂舞 敦煌壁畫中的佛傳、因緣、史跡、神話等故事大都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因故事情節的需要,這些故事畫中也會出現樂舞場面,其中多數是演奏樂器的樂伎人物。這些佛教故事畫雖然描繪的是佛國世界的人物故事,...
樂隊里共有舞者六人,演奏者二十二人,所配置的樂器令人大飽眼福:演奏方響、箜篌、拍板、腰鼓、琵琶、答臘鼓、蘆笙、排簫各二人,堪稱配置齊全的男女混合樂隊。而磚雕所刻畫的十一種器樂,剛好與歷史文獻記載的散樂器吻合。這些壁畫顯示,舞者和奏樂者所奏的曲子是相互配合的,那么由此可以想像,演奏的曲子應是舞曲,...
“今時舞者必欲曲盡奇妙,又恥效樂工藝,益不復如古人常舞矣。古人重歌詩,自隋以前,南北舊曲頗似古,如《公莫舞》、《丁督護》,亦自簡澹。唐來是等曲又不復入聽矣。近世樂府為繁聲加重疊,謂之纏聲,促數尤甚,固不容一倡三嘆也。胡先生許太學諸生鼓琴吹簫,及以方響代編磬,所奏惟《采苹》、《...
燕樂所使用的主要樂器有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安史之亂以後,宮廷音樂衰退,宮廷樂工多散落民間。宋統一後,雖設教坊,沿用唐代舊曲,但宮廷內外演奏的大曲只是唐時盛況的一部分,且規模大為縮減。宋代的大曲開始向歌舞劇演變,許多樂段逐漸變為曲牌,分散於詞曲、戲曲、說唱和器樂中,大曲作為...
這是流行於布里亞特蒙古族的古老民間舞,模仿黑山雞的動作和叫聲,翩翩起舞,舞者邊舞邊吹口哨或用舌頭作響,學雞叫伴奏(《布里亞特蒙古史》)。元代的樂器除蒙古族固有的胡琴、號角外,也吸收了漢族樂器,如方響、羯鼓、竽、拍板等,山西曲沃出土的元延祐元年的磚雕四樂伎就是典型例子。蒙古樂曲散見於《新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