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葉子們

快樂的葉子們

《快樂的葉子們》主要內容:文學生產的核心是作家隊伍。30年前,我國僅有20位兒童文學作家,而且大多已因“文革”封筆多年。而今天,則是一支龐大的生力軍。創建新世紀兒童文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需要後起之秀與後備力量強源不斷的補充。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是,那些“60後”、“70後”、“80後”以及在“低齡化寫作”中湧現出來的年輕作家,正在踴躍加入到兒童文學中來,有的已是兒童文學界響噹噹的“品牌”、“大腕”,他們正是中國兒童文學風華正茂的第五代作家。第五代作家的創作大致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如今正在成為中國兒童文學最具創造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群體。在他們中間,寄予著中國兒童文學的希望。

基本介紹

  • 書名:快樂的葉子們
  • 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
  • 頁數:180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新世紀出版社
  • 作者:高洪波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536336, 754053633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快樂的葉子們》是由新世紀出版社特組織編寫出版的,它既是見證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成就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積累工程,同時更是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重塑整合的兒童閱讀推廣工程。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界以實際行動紀念改革開放30年、促進新世紀文學繁榮發展而唱響的“第一聲鴿哨”。

作者簡介

高洪波,兒童文學作家、詩人、散文家。筆名向川。曾任《文藝報》新聞部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副主任,《中國作家》副主任,《詩刊》主編,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現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
先後出版:《大象法官》、《鵝鵝鵝》、《吃石頭的鱷魚》等十餘部兒童詩集;《波斯貓》、《醉界》、《人生趣談》等三十餘部散文隨筆集;《鳥石的秘密》、《漁燈》等十餘部幼兒童話。作品曾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陳伯吹獎等。

圖書目錄

一 我這30年
從草原軍旅走向文壇

二 高洪波金品
詩歌
我想
我喜歡你,狐狸
快樂的葉子們
彩色的夢
懶的辯護
船之歌——元旦獻詞
穿筒裙的姐姐
奶奶的眠床
旗幟的聯想
哨所的孩子
三峽石
生日
蠶變之歌——小男子漢宣言
鵝鵝鵝
種眼淚的孩子
我的太陽——寫給盲童朋友
我是一個小學生
大象法官
吃石頭的鱷魚
小河裡的草帽
小兔子穿釘鞋
舊媽媽
少女和泡泡糖
媽媽和小狗
四季風
草葉上的歌
雨中森林
森林裡的小路
睡蓮
森林夜曲
會散步的鞋
一分錢詠嘆調
定海神針
不不兔
仙人掌
老師,小心
大灰狼,別怕
我長大了,媽媽——一個小學生的話
紅氣球
春的書籤

散文
翠綠色的歌
剪蟈籠
西皮流水
燕園散記
心中的聖地
沉船——為鄧世昌而作
貯雲
嶗山蝶趣
不妨一哭
何妨一唱
外祖父
牛頭——西藏紀行
柳桃花
紅雨
啞鈴
太陽很足的晌午
山那邊的風景
抽陀螺
打雪仗
鬥雞
拾果雲蒙山
鏡泊落日——鏡泊湖散記

三 評論
詩意人生/古耜
四 創作年表
五 作品主要獲獎記錄

文摘

從草原軍旅走向文壇
攬鏡自照是件雅事,因為這種行為頂容易讓人生出良多的感慨。尤其是人到中年以後,眼睜睜地瞅著鏡子裡的自己漸漸發福、雪色浸染著雙鬢,眼角皺紋一絲絲顯現,不由得為歲月無情嚇一跳!
不知道何時告別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直至中年、壯年?不知道朝氣與天真、熱情與虔誠又何時離開了自己?自己自己,自己從哪裡來?又向哪裡去?一切都像夢,似謎;沒有謎底的謎,無法詮釋的夢。
但關於自己,還是自己最清楚。
我1951年12月2日出生於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開魯縣,漢族,至少我一直這樣認為。曾有一段時間作家中間盛行更改民族、認祖歸宗熱,當了幾十年漢族作家的名流,忽一日有的成了蒙古族,有的成為白族、瑤族、彝族,我把這種熱理解為“尋根文學”的衝擊,或者是民族大團結的祥瑞,無可厚非。當然不排除某些失去自信心的作家企圖藉更改族系獲取對少數民族的照應,這是極隱秘的思忖,算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之所以認定自己是漢族,緣於父系的血統、父輩傳說。高家祖上在蘭州府,這其實是一種不可靠的傳說,但不排除是充軍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一個戍卒的後裔。蘭州府在甘肅,若干年前一個秋日我與一批作家踏訪敦煌故道,在長城博物館那殘餘的漢簡上,竟真的發現一位高姓將領的名字,這是一種姓氏上的巧合。事實上據我最後考證,“蘭州”乃“灤州”之誤,故鄉口音“蘭”“灤”不分,灤州即河北灤縣,離山海關外,當是極近的距離。
我出生的縣城系蒙漢雜居,故而媽媽說過我的未誕生前的故事:在母腹中時,媽媽曾被驚馬踩過一腳,那馬很客氣地只踩到了媽媽的胸口,如果它再向下移一點點,哪怕是五公分,我可能就不會坐在這裡寫什麼“關於自己”的文字了。那時媽媽懷孕已11個月,我當然毫無知覺,否則一定對那匹驚馬感激涕零。
我在開魯縣讀完了國小,小學生活平淡無奇又絢麗多彩。印象深的,除了暑假偷西瓜,便是童年寫作文。偷西瓜是一種有益身心的頑童遊戲,需要一系列準軍事動作,如觀察敵情、匍匐前進,果斷接敵等,一旦被看瓜人發現,又需要迅速撤退、隱蔽等待,這是一門大學問;而寫作文則屬於精神領域,是一種意識形態行為,兩者堪稱互補。
童年作文,初感到的是興奮——大概與家庭環境的薰染有關。我的母親喜歡讀小說,存有文學書籍若干;我的叔叔曾做過“作家夢”,他的期刊、書籍更豐富。母親與叔叔的書成為我胡亂閱讀的目標,小小年紀就敢抱一本大書硬啃,認不得的字就跳過去,能猜出大致的意思就成。這種無意識的閱讀訓練,或許是我對作文偏愛的最初動因。
已經記不得平生寫下的第一篇作文的題目,只知道是一批時代感極強的好文章:《一件好事》、《向劉文學學習》、《龍梅和玉榮的啟發》、《春天》、《雷鋒叔叔,您好》等,都曾以一名小學生的身份嘗試著寫過,而且得分還不低。語文老師傳授過許多文章技法,印象最深的是“開門見山”法。這種寫法要求簡潔明快,意到筆到,劈面就點題,然後再逐一論述、發揮、描繪。當時老師興沖沖地舉了一些“開門見山”的範文為例,誰的文章已不再記得,倒是“開門見山”至今難忘。之所以難忘,主要是因為科爾沁草原一馬平川,我從小到大從沒見過所謂的“山”。沒見過的東西自然好奇,何況“開門見山”又是如此生動和形象,怎不讓人怦然心動?!一掌推開屋門,滿眼是聳入雲霄的高山,分明是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審美境界!
那一段時間做作文,我認定唯有開門見山才是文章最佳狀態,於是一股勁地直截了當。寫《我的爸爸》,開頭自然是“我的爸爸如何如何”;寫《一件好事》,也只好從“我做過一件好事”寫起;寫《雷鋒叔叔,您好》,第一句理所當然地是“雷鋒叔叔,您好”。老師實在看不下去了,終於有一天找到我,問我為什麼老是一成不變地從題目寫起?我得意地告訴尊敬的老師,說這是照您的教導而“開門見山”。老師搖頭、皺眉,簡直把我當成不可雕的朽木,好一會才輕聲說:“寫作文最怕的是千篇一律。”這次接觸我至少記牢了兩個成語,一個是“一成不變”,另一個是“千篇一律”,妙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童年時代作文,優劣難判,只博得老師的認可就極快活。忽一日老師講授“象聲詞”,列舉一大串活蹦亂跳有聲有響的辭彙,頓時我們耳畔響起了“丁丁當當”“咚咚鏘鏘”“劈里啪啦”和“乒桌球乓”的聲音。老師那堂課講得很活,他破例讓同學們儘自己的想像,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所知道的全部象聲詞。每個人都各盡所能,能寫的寫,不能寫的就發出聲音,然後由老師破譯出來。那一堂課好快樂,貓叫狗叫雞叫牛叫,換一個寫法則是貓喵犬吠雞啼牛吼熱鬧異常——象聲詞,語文課傑出的發明。
我的悟性不錯,在一次作文比賽中老師以《春遊》為題,讓每個人寫出春遊的體會。我心想既不許“開門見山”,何不以象聲詞開頭?於是興沖沖寫下“咚咚鏘,咚咚鏘,春遊的隊伍敲著隊鼓,走出了城。”結果這篇作文深受老師讚賞,在全校作文比賽中,由一個嗓音甜美的女同學登台朗誦,一舉榮獲一等獎——獎品是一本作文本,物質並不豐厚,或者說是平生得到的第一筆“稿費”,大約值五角錢,可精神勉勵極大。我覺得寫作文實在是一件快事,聽憑你的筆寫出你的眼看到的一切,寫出你的心想到的一切,這一筆一畫中,文字的組合有魔術般的效應,甚至寫完之後你自己也會驚奇,不太相信自己能寫出這么漂亮的文章!
也有狼狽的時候,記得一次暑假作文,老師讓寫《一件好事》,可我們實在沒做什麼值得一寫的好事,沒法子,只好瞎編在百貨商店撿錢包,然後交給農民伯伯。幾個同學互相借鑑,最後都成了撿錢包的好孩子,開學後老師當眾一念,我們的臉面丟盡。因為故鄉小城本不富庶,百貨商店又顧客寥寥,更主要的是農民伯伯從不興帶什麼時髦的錢包,沒那么多錢可包!這不明明是拿自己窮開心嗎?
從此記下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沒經歷過的事別瞎寫,寫了準鬧笑話。
讀畢國小上國中,為考國中曾痛下苦功,考試完畢覺得最盼望的人是郵遞員,盼他送來錄取通知書。孰知剛踏進故鄉國中的大門,就隨調動工作的父親南下貴州,出發前知道一則冷峻的民謠,是一位有學問的朋友念給我的,他是一位喜歡地理課的高中生,我心目中的偶像。他慢吞吞地吟道:“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知道嗎?這就是你要去的貴州。”從表面上看,他是憐憫和同情我的遠行,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面對種種不可知的磨難,但骨子裡卻是深深的嫉妒,一種困於小城無可奈何的嫉妒。憑一點粗淺的知識,我斗膽反駁他道:“不可能,人怎么無三分銀?再說誰還使用銀子,早改人民幣了,你說的全是老皇曆!”看到我不以為然,高中生搖搖頭,悲天憫人地與我道別了。
很快地我們一家登程,那是北方原野上一個風雪瀰漫的冬日,白茫茫大地,輾過唯一的一道卡車車轍,坐在卡車車廂上,裹緊了皮大衣,腳卻鑽心地涼,故鄉一點點退盡。這一年我十三歲。
繼而過山海關,經北京,穿中原,越武漢長江大橋。越走山越多,昔日稀罕物,今日看個夠,有一陣全是鑽隧道,一進隧道,就需緊急關上窗戶,否則黑煙竄入車廂,嗆得你鼻涕眼淚直流。大山的厲害,終於開始領教。火車開抵貴陽,我們小駐,父親領我們逛黔靈公園,其實這公園僅一座黔靈山,沿山路台階攀登,看滿眼的修竹綠樹,覺得山美極了,它仿佛是為了迎合人們的興趣才生成這般秀,長得那么高。登到山頂,有一種平原上絕對感受不到的快樂與豁朗,你沖白雲喊一聲,白雲間有聲音應合你;你拾一枚山石擲向山谷,有驚飛的小鳥啾啾地埋怨你;你采一把松針,有松香粘粘地留戀你的指甲,聞一聞,仿佛有聞到山本身的氣息,一種平原所不具備的、清新又有幾分粗獷的野味。

序言

~2008年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30周年。從1978年迄今的30年,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文學包括中國兒童文學突飛猛進的時期。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刻變化,帶給兒童文學全新的精神資源、創新機制與寬鬆的創作環境,與此同時,以新時期文學的發軔之作——劉心武的校園小說《班主任》為代表,兒童文學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積極參與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直接投入當代億萬少年兒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與未來民族性格的塑造。30年間的優秀作品,已經影響了中華民族整整兩代人。從中國兒童文學史的高度鳥瞰,我們可以毋庸置疑地說:改革開放30年的兒童文學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成績最顯著的時期。改革開放30年的兒童文學給我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內涵與十分寶貴的經驗。
首先是兒童文學觀念的變革。
兒童文學說到底就是為兒童的文學。但在改革開放以前的一個長時期內,我們卻不能為兒童服務,而是與整個成人文學捆綁在一起,為“運動”與“中心”服務,因而遠離兒童的所謂“兒童文學”,兒童也就必然遠離了它,十年“文革”更是達至極至。“以兒童為主體”,這是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觀念的根本轉變。將兒童文學從以成人意志、成人教育目的論為中心轉移到以兒童為中心,也就是以兒童文學的服務對象與接受對象為中心,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革。有了這一變革,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才有可能出現對“教育兒童的文學”之類的將兒童文學視為單一教化工具觀念的挑戰與超越,才能出現“兒童文學作家是未來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兒童文學要為兒童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礎”、“兒童文學的三個層次”、“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兒童文學的雙邏輯支點”、“兒童文學的童年情結”、“兒童文學的敘事視角”、“兒童反兒童化”、“兒童文學的成長主題”等等一系列執著兒童文學自身本體精神的學術話語與基本觀念的探討和建設。從整體上說,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經歷了回歸文學——回歸兒童——回歸(作家創作)個性的三個階段,但其核心則是回歸兒童,讓文學真正走向兒童並參與少兒精神生命世界的建設。“走向少兒”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高揚的美學旗幟。“走向少兒”的中國新世紀兒童文學,必將在實現自我價值與藝術個性自覺的進程中,對培育中華民族未來一代健康成長產生更加深廣的影響。
其次是創新意識的激揚。
創新即突破、超越、探險,創新是文學的活水、動力、加速器。創新意識作為人類獨有的高貴品質,可以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照亮生活也照亮精神,照亮小說也照亮童話、詩歌、散文。創新精神如同嚴文井筆下那一曲永不停歇的“小溪流的歌”,繞過“下次開船港”,不知疲倦地去破譯一個個“寶葫蘆的秘密”,帶給兒童文學不斷的驚喜與收穫。於是,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才有了曹文軒堅守古典、追隨永恆的《草房子》,秦文君貼近現實、感動當下的《男生賈里全傳》,張之路集校園、科幻、成長於一體的《非法智慧》,董宏猷跨文體寫作的《一百個中國孩子的夢》,沈石溪全新的動物小說《狼王夢》,楊紅櫻、鄭春華獨創品牌的《淘氣包馬小跳》、《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才有了金波的詩體童話、鄭淵潔為代表的熱鬧型童話、冰波的抒情型童話、張秋林的小巴掌童話以及成長小說、動物小說、雙媒互動小說……才能出現旗號林立、新潮迭出的創作景象,高舉起大幻想文學、幽默兒童文學、大自然探險文學、少年環境文學、生命狀態文學、自畫青春文學等一面面創新旗幟。創新意識為改革開放30年兒童文學提供了不斷進取、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動力與文學標桿。
第三是隊伍與陣地的擴大。
30年前,百廢待興的中國,嗷嗷待哺的青少年只有兩家少兒讀物出版社,20個兒童文學作家,200個兒童讀物編輯,每年僅出200餘種少兒讀物,而且多數是舊版重印,那真是個令人萬般無奈且酸楚的現實。而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跨越式的發展,今日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兒童文學、兒童讀物出版大國,並正在向強國邁進。現在全國(以下數字未含台港澳)有34家專業少兒讀物出版社,並有130多家出版社尤其是各地的教育出版社都設有少兒讀物編輯室,目前國內570多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爭相出版少兒讀物,並有140多種少兒期刊和110多種少兒報紙。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少兒圖書的年出版品種已由過去的200多種發展到每年1萬多種,年總印數由3000萬冊發展到6億多冊,優秀圖書的重版率達到50%以上。2006年,我們還出版了囊括百年精粹的“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這是何等令人鼓舞的業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傳播形式,除了傳統的紙質媒體,今天更有網路、音像、影視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多層次、大面積的傳播形式與途徑,極大地促進並確保了兒童文學的發展,使億萬小讀者真正享受到閱讀的自由與快樂。
文學生產的核心是作家隊伍。30年前,我國僅有20位兒童文學作家,而且大多已因“文革”封筆多年。而今天,則是一支龐大的生力軍。截至2007年,中國作家協會共有會員8129人,其中兒童文學作家有800多人,如果加上各省、市、自治區作家協會中的兒童文學會員作家,則已達到3000多人,其中骨幹作家有1000多人。綜觀百年中國兒童文學,我們大致可以將兒童文學作家分為五代。令人欣慰與感動的是,改革開放30年的兒童文學,我們曾經擁有過“五世同堂”的鼎盛局面,五代作家為繁榮發展改革開放30年的兒童文學同心協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五代作家,第一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文學啟蒙的一代,代表人物有葉聖陶、冰心、茅盾、鄭振鐸等,第一代主要是開創之功、奠基之功,而且一開局就是大手筆;第二代是三四十年代戰爭環境中革命和救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張天翼、陳伯吹、嚴文井、賀宜等,他們用文學直接切入現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革命救亡等時代命題;第三代是共和國“十七年”運動語境中的一代,代表人物有金近、任大霖、葛翠琳、洪汛濤、魯兵以及孫幼軍、柯岩、金波等,他們創造了當代中國兒童文學原創生產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同時在文學配合“中心”、“運動”的複雜背景下進行著不懈的探索與民族化追求;第四代是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終於迎來改革開放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曹文軒、秦文君、張之路、葛冰、沈石溪、董宏猷、黃蓓佳、班馬、周銳、冰波、鄭淵潔、鄭春華等,他們的特殊人生經歷鑄就了他~~~~NH-JL童文學的文化擔當與美學品格的執著堅守,他們不但是改革開放30年間,也是新世紀未來中國兒童文學的中堅與核心力量。
創建新世紀兒童文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需要後起之秀與後備力量強源不斷的補充。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是,那些“60後”、“70後”、“80後”以及在“低齡化寫作”中湧現出來的年輕作家,正在踴躍加入到兒童文學中來,有的已是兒童文學界響噹噹的“品牌”、“大腕”,他們正是中國兒童文學風華正茂的第五代作家。第五代作家的創作大致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如今正在成為中國兒童文學最具創造力、影響力與號召力的群體。在他們中間,寄予著中國兒童文學的希望。
廣東地處改革開放前沿,近代民主革命從這裡發起,第一次改革開放從這裡起步,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春風亦從這裡吹遍全國。為了全面反思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轉型——兒童觀、兒童文學觀轉變”規範下的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思潮、文學創新、審美嬗變,全面回顧、檢閱兒童文學原創生產的豐碩成果,作為地處改革熱土廣東的廣東省出版集團新世紀出版社,決定與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充分合作,於今年適當時候,在北京或廣東聯合召開“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研討會”;同時,新世紀出版社特組織編寫出版《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兒童文學金品30部)叢書(以下簡稱《30年30部》)。《30年30部》既是見證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原創兒童文學成就的集大成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文化積累工程,同時更是將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重塑整合的兒童閱讀推廣工程。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界以實際行動紀念改革開放30年、促進新世紀文學繁榮發展而唱響的“第一聲鴿哨”。
《30年30部》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以出生年月為序)束沛德、金波、樊發稼、張之路、曹文軒、秦文君擔任顧問委員會顧問,由我擔任總顧問;新世紀出版社特聘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兒童文學研究中心王泉根教授為執行主編。
《30年30部》入選改革開放30年以來最具創造力、號召力、影響力的健在的30位中國兒童文學作家的代表作。毫無疑問,“30部”僅是一個對應時代的數據符號,應該進入的優秀作品絕不僅限於這些。我們想,為歷史留下可圈可點的珍品,讓閱讀點亮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童年,用好書塑造他們漫長人生的初始階段,用優秀兒童文學作品引領新世紀兒童文學新主流閱讀,這既是我們共同的美學責任,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擔當。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兒童文學事業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還遠遠不能滿足3億多少年兒童的精神需求,實現兒童文學強國之夢還有許多路要走。
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與希望同在。一切全靠我們兒童文學工作者的務實求進、不尚空談、扎紮實實、多做實事,為中華民族未來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努力。兒童是生命的未來,人類的希望。我堅信,經歷過改革開放30年的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必將是大有作為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