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巴利佛教(南方上座部)、舍利弗阿毗曇論(犢子部系)等皆立心相應說;對此,譬喻者、經部師、成實論等經部系以及南方大眾之王山部、義成部等主張心不相應...
心不相應行法,佛教術語,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 此二十四法,以下述三義,表明其不相應:一者,此二十四法,無緣慮作用,故不與心、心所相應。二者,此...
佛學術語,梵語citta-viprayukta-sam!ska^ra,巴利語citta-vippayutta-dhamma。乃俱舍家、唯識家等對於一切諸法所立五位分類中之第四位。又作心不相應行蘊、非...
佛學術語,與煩惱結使相應之心,稱為相應心;反之,則稱為不相應心。般若流支譯之唯識論謂,迷妄之識為相應心,真如(宇宙之根本理體)之自性清淨心(根本識)則為...
[大乘起信論義疏卷上之下、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參閱‘三細六粗’617、‘六染心’1278)[1] 參考資料 1. 能見心不相應染 .佛學知識[引用日期2012-12-...
(二)不相應行,即“得”等二十四法與心法不相應,簡別相應行的心所法,故名不相應行。其全義名稱,應該是非色非心不相應行,這樣就可以簡別非四聚法:非色簡...
六、心法於一所緣境,輾轉同行,名為同行相應,此復有十四種義:如他性相應、心不與余心相應、受不與他受相應、不相違相應;如貪與瞋不相應、善與不善不相應、...
此十四法為非色非心之法,而不與心相應,故稱為心不相應行法。七十五法無為法 編輯 無為法三種:(1)擇滅無為(梵pratisaṅkhyā -nirodha ),依正智簡擇力...
《勝鬘經》稱其為“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意謂其雖依生於“如來藏”心,...“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於此起煩惱剎那剎那相應。”意謂...
諸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與心相應耶。答若法與心相應。彼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有法與心一起一住一滅。彼法非心相應。謂隨心轉色。心不相應行。 諸法...
復有所余如是類法與心相應。總名心所法。心不相應行云何。謂若法心不相應。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定。無想事命根眾同分。依得事得處得生老住無常性。...
「心不相應行法」:據大乘廣五蘊論,行蘊有二種:一、心相應行,即是諸心所法,共有五十一法。二: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亦即,不論其為「相應」或「...
佛學術語,指菩薩十地中之第九地。已達此階位之菩薩,於他心得自在,自心亦得無礙智,故稱心自在地。至此地者,能離六染心中之第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大乘起信...
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合計共百種...(區別)、相應(因果相稱)、勢速(變化的速度)、次第(序列)、方(空間)、時、...
[出起信論] 六染心者。謂心體本淨。離諸妄染。以依不覺。忽起無明。由無明薰習力故。遂有六種染心之相。一執相應染謂於苦樂等境。不了虛無。妄起...
主要列五位七十五法,依次是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有法四十六,心不相應行法一...這十種心所法,都是隨順一切善心而起,與善心相應,所以稱為大善地法。三、大...
意識與六塵相應之六想 │四、行……一切心之善惡作用除餘四蘊外一切行 └五、識……意、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七種...
(五)能見心不相應染,即能取之妄心,於第九地心自在地斷之。(六)根本業不相應染,即迷妄染污心之自體,於第十究竟地斷盡。其中,前三項為相應染心,其相為粗...
先區分諸法為色法、心法、心相應行法及心不相應行法,說明其俱起緣生之相;次分別緣法有六因、四緣而說明其作用及範圍,附說名(概念)色(物質)和時(時間)的...
關於隨眠之體另有異說,說一切有部認為貪等煩惱即隨眠,屬於心相應之法;大眾部、化地部等認為現起之煩惱稱為纏,另外稱熏成種子之法為隨眠,與心不相應;經部...
無始無明不是從眾生的根塵識中來,這種無始無明從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到菩薩第一次明心以後才第一次相應,所以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