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斷乳

心理斷乳最早由霍林沃斯(L.S.Hollingworth,1928)在《青年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adolescent)提出。指子代在發育成長中要求擺脫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監護而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相對於“生理性斷乳”,它常發生於青少年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斷乳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weaning
  • 屬性:發展心理學
含義,

含義

個體在涉世之初,對各方面的認知都是朦朧的。與此同時,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和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嘗試自己做主做一些事情,並開始有“違背”大人要求的叛逆行為,這是孩子處在青春期的正常行為,也正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情感忽上忽下,就如同一個人在蹦床上跳上跳下。德國兒童心理學家羅德·謝爾形容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像蹦床的床面,因為為了能夠尋找自我,青年人必須首先把那些比他們更有權力的、有關係的人震動一次。在他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這些人還曾經保護過他們。
現有研究將青少年心理斷乳發展的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社會性發展關注——反抗——生活關注——逆向關注。
第一階段,個體開始意識到監護人對自己的鼓勵,並逐步開始自己嘗試完成某些任務,並由此獲得外界指導和幫助。
第二階段,在完成某些事情的時候,個體會產生一定的反抗心理,認為監護人的干預是出於“不信任、不支持或者強迫權威”,而不滿監護人對自身行為的限制。
第三階段,在獨立性發展的階段,監護人仍舊保持著對個體的生活關注,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持和情感支持,這使得青少年個體難以完全拋開監護人的關心。
第四階段,青少年個體發現監護人其實也需要他們的關注、理解和支持。這種相互的親子依戀使得青少年個體更難與監護人分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個體的獨立性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