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分離焦慮
  • 外文名:Dissociative Anxiety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概念,表現,原因,環境的巨大變化,家庭的因素,自身個性與經驗,影響,對策,

概念

即嬰幼兒於與某個人產生親密的情感結系後,又要與之分離時,產生的傷心、痛苦,以表示拒絕分離。是嬰幼兒焦慮症的一種類型,多發病於學齡前期。

表現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原因

環境的巨大變化

幼兒從家庭邁入幼稚園,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被稱為“心理斷乳期”。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
幼稚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盥洗,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並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願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據調查,一些幼兒就是因為怕在幼稚園睡中午覺而不願意來園。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稚園的飲食和飲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兒在家中養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到幼稚園後不願意進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兒則在家中從來不喝白開水,而在幼稚園提供的飲水都是白開水等。
(2)成人與幼兒的關係
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夥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於幼稚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1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稚園則需獨自入睡,幼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此外幼兒在幼稚園不可避免地會處於一種競爭的環境之中,如如何獲得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懷,如何占據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兒在入園之初會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動室環境
當幼兒初次踏入活動室時,活動室的環境對他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鮮的。無論是桌椅的擺放還是盟洗室的設備等都與家中不同。這在使幼兒感到好奇和新鮮的同時,也會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兒在家中大便時使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馬桶,而幼稚園則是蹲式的,幼兒就感到不適應而引起心理上的壓力
(4)要求的提高
在幼稚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遵守一定的規則等等。這些要求都可能使幼兒感到一種挑戰和壓力。

家庭的因素

家長的教養方式是幼兒入園適應快慢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平時不嬌慣孩子,注重幼兒獨立能力培養,鼓勵孩子探索新環境和與新夥伴一起玩的家庭,幼兒入園的適應期就較短,情緒問題也較少。而那些溺愛、一切包辦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則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於環境的巨大差異和轉折而出現情緒和生理上的問題。如有的孩子因過分哭鬧和情緒的不安,而出現夜驚、夢魘或者腹瀉、生病等問題。

自身個性與經驗

研究證明在入園之前有與家長分離經驗的幼兒比較容易適應幼稚園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潑大膽的孩子則要比那些性格內向、安靜膽小的孩子更容易適應幼稚園的生活。

影響

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入園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等。患兒整日纏住父母,不斷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時擔心父母發生意外,或擔心意外災難會使自己與父母失散。害怕自己離開父母會被拐走。患兒因此不願上學或入托,到校或入託兒所後哭鬧,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現出頭痛、腹痛、噁心等軀體症狀。病程可持續數年。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最親近的人從視線中消失了,孩子會一下子不安起來:媽媽在哪裡?我要找媽媽!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大部分孩子從七八個月起,就會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出信號,呼喚媽媽的出現。這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於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有時,他們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這些平時最能引起親近的人關注的行為,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其他的活動可能就進入不了他們的視線了。
當寶寶到了上幼稚園的年齡,分離焦慮就越發不可忽視了。很多寶寶因害怕去幼稚園,會以不起床、假裝生病、賴地哭鬧的手段進行抵抗。

對策

為了儘快穩定新入園幼兒的情緒,幫助他們度過入園焦慮期,適應新的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保證正常的教育儘快開展,新入園教育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家園配合,加強小班幼兒入園的準備工作。
幼稚園是幼兒第一次步入較正規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決定性作用。師幼關係和班級氣氛會對幼兒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教師是關鍵。在孩子入園前,父母可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到幼稚園來,熟悉其周圍環境和教師,經常把孩子帶到幼稚園來看看,談談,玩玩,讓他們觀察幼稚園里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活動等,家長還可以放手讓孩子玩,讓教師抱一抱,親一親,讓孩子熟悉新的聲音,使他們喜歡上幼稚園及幼稚園里的老師和小朋友。入園後,老師要主動、熱情接待新入園的孩子,抱一抱,親一親,摸一摸,問一問,叫一叫孩子的乳名,表示最喜歡他,讓孩子感到溫暖、安全。總之,教師要用一顆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在生活上關心照顧他們,在精神上支持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到老師像媽媽一樣的可親可愛。
北京師範大學陳幗眉教授指出:幼兒在家的生活習慣與作息制度以及幼兒獨立的生活能力,也影響幼兒的分離焦慮。幼兒對父母的依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能滿足他們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正因為如此,才使孩子逐漸地產生依戀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應該給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導,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飯,不能在吃飯時隨意走動等。指導孩子試著在大小便後自己脫、提褲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覺,認識自己的物品等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他們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而不是一個樣樣都不會的“小寶寶”了。
此外,幼稚園要與家庭進行密切地聯繫,才能了解幼兒的個性和生活習慣,從而進行正確指導。這就要求幼稚園重視家訪,家訪可以消除兒童對教師的陌生感,教師也可以了解兒童的個性特點和生活習慣,更便於以後因人施教。作為家長也應主動配合幼稚園,改變幼兒家庭生活的隨意性,制定與幼稚園相仿的作息時間制度,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幼兒的人際交往技能等,縮小家園生活的差異,使幼兒更適應幼稚園生活,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總之,妥善解決幼兒入園問題,不僅可以使小班幼兒迅速建立正常秩序,開展教育活動;而且也能使幼兒的生理和心理在新環境中穩定向前發展。
(2)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區別對待。
既然每個幼兒的個性特點和所受的教育與環境各異,以至於他們的分離焦慮之表現也各不相同,那么,我們也應該根據幼兒各自的特點對症下藥。如:暴躁型的孩子,我們可採用冷處理的方法,他急的時候,老師千萬不要急,可把他撇在一邊,拿幾樣玩具給他,待他平靜下來之後則用親切的語言在全班幼兒面前表揚他,鼓勵他。又如:波動型的孩子重要的是讓其有事乾,老師要不停地給他新的刺激,讓他參加不同的遊戲活動,以保持他對新的環境的好奇心、新鮮感。
(3)設計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運用文學作品和文藝形式陶冶心情,樹立榜樣。
遊戲是幼兒的天性,是最獨特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有些心理學家把遊戲稱為幼兒的“主導活動”。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也曾說過:“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遊戲為生命的。”這是因為遊戲在幼兒生活中確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與機能的快感相聯繫,可緩解緊張狀態,給孩子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因此,開學初,教師可設計一些新穎的、有趣的遊戲活動。這不僅能消除幼兒相互之間以及與教師之間的陌生感和恐懼感,緩解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而且還可以使幼兒對新環境產生新鮮感,這種方法對波動型的孩子最為有效。
文學藝術是最富有感染力,又是幼兒所喜愛的活動形式之一,藝術作品欣賞和文藝表演會使幼兒從中得到啟發和陶冶,如:故事《高高興興上幼稚園》、詩歌《幼稚園里朋友多》、歌曲《我愛我的幼稚園》等,這些文學作品都是為了讓幼兒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常言道:“榜樣是最好的老師”。對那些哭鬧不休的孩子,教師要堅持正面引導,正面教育哭鬧的孩子要向不哭的乖孩子學習。有些幼兒為了得到老師的誇獎,也會停止哭聲,這時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循序漸進,逐步消除分離焦慮的情緒,使他們儘快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
新入園幼兒哭鬧、情緒不穩定是普遍存在的,但我們怎樣儘量讓孩子較快地穩定情緒、消除焦慮愉快地上幼稚園呢?《綱要》指出:“幼稚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針對幼兒發育迅速但還未完善的生理特點,天真純潔但容易受到傷害的心理特點,活潑好動但自我保護能力欠缺的活動特點等,我們更應該將幼兒健康教育置於幼稚園工作的首位,強調“身心並重”。這樣,孩子們就會很快適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張張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笑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