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心理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歐美一些國家產生的。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始於明末耶穌會傳教士
利瑪竇(1552-1610)著的《西國記法》(1595)、
艾儒略(1582-1649)著的《性學確述》(1623)等書。1840年
鴉片戰爭以後,留美學者顏永京(1838--1898)出任
上海聖約翰書院院長,開設了心理學課程,並於1889年出版了譯著《心靈哲學》二書。1907年王國維的譯著《心理學》出版,該書是丹麥心理學家霍普夫丁的著作。在這個時期內,一批留美和留日的中國學者對傳播心理學起了重要的橋樑作用(朱智賢,1989)。
中國現代心理學的開創始於1917年,其標誌是北京大學首次建立了心理學實驗室。1918年陳大齊出版了《心理學大綱》一書。1920年南京高師(東南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192年
中華心理學會在南京正式成立。1922年中國第一種心理學雜誌——《心理》由張耀翔編輯出版。這一切標誌著中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組織,並開始培養心理學的人才。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心理學在中國有所發展。現代心理學的許多理論流派開始通過歸國的中國學者介紹到中國來。一些在海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開始了一些重要的實驗研究,如哺乳動物和鳥類胚胎行為發生和發展的研究(郭任遠)、漢字心理的研究(艾偉、周先庚)、智力及其測驗的研究(陸志韋)、閱讀中文時眼動的分析(沈有乾)、比奈西蒙智力測驗的修訂(陸志韋)、兒童心理發展和心理諮詢的研究(黃翼)等。其中有些研究在國際上是有影響的。20世紀30年代以後,由於日寇的人侵,中國心理學的發展進人了停滯時期。
中國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的心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60年來,中國心理學走過了一條曲折的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變革,心理學面臨著改造的任務。這個時期中國心理學主要以介紹和引進蘇聯的心理學為主,提出了在
辯證唯物主義和巴甫洛夫學說的基礎上改造心理學的任務。心理學家以很高的熱情投入了這場學習運動,努力使自己的學術思想適應社會的變革。在這個時期,心理學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恢復了中國心理學會的活動,學校經過院系調整,在
北京大學哲學系建立了心理學專業,在
北京師範大學開辦了一系列心理學高級研討班,系統介紹了蘇聯的心理學成就,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學譯著。1956年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的領導下,心理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制定了12年(1956-1967)發展規劃,這在當時極大地鼓舞了我國心理學工作者。
20世紀50年代末,心理學遭受到不應有的批判,被指責為“超階級”“抽象化”和“生物學化”我國許多有影響的心理學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積極性遭到打擊,給我國心理學的發展帶來嚴重損害(王甦,1997)。60年代初,心理學經過"甄別”,糾正了某些錯誤,心理學工作者在
教育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和
工程心理學等套用領域開展了研究,為教育改革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做出了貢獻。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歷了10年左右的國內政治大動盪時期。中國的心理學也遭受到災難性的破壞。心理學被當成偽科學受到批判,心理學的研究機構被關閉,心理學人才的培養也被迫中斷了。
“文革"結束後,中國心理學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恢復階段(1977-1980)和順利發展階段980年以後)。在第一階段中,心理學教學機構和研究機構相繼恢復,一些高校相繼建立和設定了心理學專業,使我國具備了較好的培養心理學專業人才的機構中國心理學會恢復活動,並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會和心理學家建立了聯繫。在國家實行
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一批中國心理學工作者被派往國外學習和進修,一批國外著名的心理學家應邀來國內訪問和講學,這對中國心理學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國心理學的發展趨勢,趕上國際心理科學的發展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過去被否定的學科,如
社會心理學和
心理測量學得到新生,研究工作的水平也有明顯提高。
在第二個階段,中國心理學遵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在基礎心理學和套用心理學研究兩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王甦,1997)。在視覺領域,中國心理學家提出了視覺早期加工的拓撲學理論在語言信息加工的研究中,中國心理學家結合漢字和漢語的特點,探討了漢語辭彙表征和加工的特點;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中國心理學家結合本國兒童的特點進行了以思維和智力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中國心理學家適應國家
教育改革的需要,探討了教育、教學中的一系列心理學問題,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教改實驗方案;在工程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領域,中國心理學家開展了照明工效學、儀表工效學、
人機界面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在理論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生理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法制心理學、比較心理學和體育運動心理學等領域也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
當中國大陸的心理學前進在曲折的道路上時,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心理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世紀70年代,港台地區的心理學家就結合漢語和漢字特點,系統開展了語言信息加工的研究。以後,他們又結合中國文化的特點,在社會心理學和管理心理學中,進行了“本土化”研究。在心理測量學和教育心理學方面,也有不少重要的貢獻。
隨著21世紀的來臨,中國心理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心理學在科學大家庭中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心理學從二級學科上升為一級學科,心理學作為重要基礎學科之一,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國心理學家在視覺、注意、記憶、學習、語言、思維、人格等領域的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套用研究領域,中國心理學家面對國家和社會的重大需求,在為建設和諧社會、維護人民心理健康、地震後
心理援助和支持國家成功主辦奧運會,提高運動員競技成績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而重要的貢獻。2004年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以後許多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相繼在中國召開,標誌著中國心理學已經成為國際心理學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顯示了越來越大的國際影響。
代表人物
潘菽(1897-1988),中國現代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潘淑,字水淑(菽)。1897年7月13日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88年3月26日卒於北京。早年就學於北京大學哲學門(系)。1921年留美專攻心理學,1925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歷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稱
中央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9-1956年先後任
南京大學教務長、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兼心理學系主任。1955年被聘為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同年中國心理學會恢復後連續當選為第1屆至第3屆理事長(1955一1984)。195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成立後任所長,1983年5月改任名譽所長。他還是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1945,重慶)和九三學社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他主要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方面的研究,主張中國心理學必須走自己的道路,要在辯證唯物論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建立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理論體系。提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心理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把心理活動分為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兩個基本範疇;認為“意識就是綜合的認識”;提出並闡明了對心身關係問題的唯物一元論觀點,認為身體是心理的主體,心即是身體的作用。指出人體尤其人腦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兩種功能等。他的觀點對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有深刻影響。主要著作有《心理學概論》(1929)、《社會心理學基礎》(1931)、《心理學的套用》(1935)主編《教育心理學》(1980)、《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論文集)(1983,與高覺敷主編)、《人類智慧型》(1983)論文有《背景對學習與記憶的影響》、《論所謂心身問題》等80餘篇。
代表組織
中國心理學會(Chinese Psychological Society),是由中國心理學工作者組成的
公益性、
學術性社會團體,是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創建於1921年,是我國現有的全國性學會中最早成立的
學術組織之二。其宗旨是團結全國廣大心理學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加強學術研究,以促進心理科學的繁榮和發展,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貢獻。中國心理學會中包含各主要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領域,擁有全國性的會員,並於1980年7月正式加入
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
中國心理學家新貢獻
在視覺研究領域,陳霖(Chen,1982)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提出了拓樸性質知覺理論,近年來又從知覺學習、注意、視覺意識和視覺衰老的神經表達等方面進一步發展了視覺理論。在記憶研究領域,薛貴等(Xue et al,2010)探討了記憶中
學習材料的重複效應,發現多次重複的刺激比不斷變化的刺激表現出更大的神經表征的相似性,因而有利於情節記憶的成功編碼。在思維研究領域,羅勁等(Luo&Niki,2003)的研究發現,人在思維活動時出現的“頓悟”現象(突然有所領悟)和大腦許多腦區的激活有關,其中右側海馬在打破思維定勢中有重要作用。在語言研究領域,譚力海等(Tan et al,2000)發現,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對漢字的閱讀要求左側額中回更多的參與,而在拼音文字閱讀中,這個腦區一般都沒有見到活動,結果說明了文化對腦的塑造作用。在人格研究領域,朱瀅等(Zhu et al.,2007)的研究發現,中國人的
自我概念不同於西方人,西萬人以獨立的自我為中心,而中國人是相互依賴式的自我。中國人在評價自己和母親時,大腦的內側前額葉均有活動,而西方人僅在評價自我時才激活大腦內側前額葉,這表明,中西文化不同影響了自我表征的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