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非本淨

心性非本淨,教義命題。與“心性本淨”之說相對立。《成實論》第三十品:“心性非本淨,客塵故不淨。所以者何?煩惱與心常相應生,非是客相。”其第二品說:“眾生久習所樂則成其性,如調達等世世謗佛,噁心轉深,便名為性。善性亦然。”據此,“心性”是後天久習所成的:或善或惡,或淨或不淨,與先天無關。從本質上說,煩惱是人之“常相”,故滅除煩惱,亦須滅心。又《優婆塞戒經》初品說:“一切眾生無菩提性,如諸眾生無人、天性,(無)師子、虎、狼、狗犬等性”,“以無量善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此謂“心”本無性,一切心性皆為後天“因緣”所成,菩提淨心,亦復如是。在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專持此說。《大毗婆沙論》卷二七:“心性非本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因為同樣可說:“客塵、煩惱,本性染污,與本性清淨心相應故,其相清淨。”此論以大段文字批評“心性本淨”說存在,將“本性”與“客塵”分離而造成的邏輯矛盾,反證“心性非本清淨”。參見“心性本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