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勞持戒》是一篇佛教修身文章,第一句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平何勞持戒
- 分類:佛教修身文章
《心平何勞持戒》是一篇佛教修身文章,第一句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心平何勞持戒》是一篇佛教修身文章,第一句是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作品原文《心平何勞持戒》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
《菩提只向心覓》是湘佛蓮演唱的歌曲,由惠能大師作詞,藍調樂團工作室作曲,收錄於《菩提只向心覓》專輯中。歌曲歌詞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⑦,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⑧,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師復曰:“善知識...
61.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62.定慧一體,不是二 63.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64.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65.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66.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67.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68.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氂牛愛尾 69.心迷《法華》轉...
禪不在坐。坐禪是修定啟悟的方法。心中迷悶,坐斷筋骨,又有何益?和心性沒有半點交涉。磨磚不能成鏡,就是最好的註腳。“心平何勞持戒”。戒是為了防非止惡,最高原則是無上心戒。心中不淨,與戒何乾?學問人只言“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豈知戒、定、慧皆由心體而發。說即有三,“合理歸一”。
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常行十善,天堂便至。內外明澈,不異西方。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定慧品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味。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
惠能經過多年的避難藏身經歷,親自接近下層鄉民,對他後來的宗教哲學影響是很大的,如他主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意思是不用背誦佛經,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惠能還認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論都是有中國自己宗教哲學的獨特見解。據傳,在四會一直流傳著六祖惠能點化...
聞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容易報恩難 何如及早回頭看 松柏青青耐歲寒 他又看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得了深刻的感悟。淵明是晉末宋初的隱逸詩人,曾著《五柳先生傳》表示了他自己的人生觀。辭云:『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世與我而相違…感吾生之行休。己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
七者起護法心:法、指的是正法,尤其是戒法。不但要斷除自己的相續心,還應生起護持戒法之心,尤其在自我身心的這一大本營中,好生防護,時時刻刻覺知那念頭的生滅來去,“後不復作”才更有保障。八者發大誓願:做好自我防護後,也為了這愧疚的身心在所處的環境中有一“將功贖罪”的機會,應當發起知恩報恩...
六波羅蜜,菩薩欲成佛道應當修行的六種行持。分別為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屍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羼提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波羅蜜為梵語音譯,意為渡彼岸。渡彼岸者,由以妄為我,隨三心四相流轉造作惡業,身處苦海而不自知的狀態脫離,恢複本有的...
如是,心若雜染不斷,禪定即不能成就,亦即無法修證首楞嚴三昧,故欲修首楞嚴三昧之大心人,須先從“攝心持戒”、令心不犯開始,成就菩薩心地之戒,而非只是於心口不犯的表象不犯為已足;是故禪宗六祖大師說:“心地無非自性戒”。斷淫心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
智慧——修行者之心性當具有最高的智慧。博覽群經、遠大學識、歷練世故,可以辯才無礙,圓通萬事,度化眾生自然方便,修行者本身亦可避免墮落魔障之中。參考注釋 佛教的六度:布施到彼岸;持戒到彼岸;忍辱到彼岸;精進到彼岸;禪定到彼岸;智慧到彼岸。定義 六種人生修行的方法。彼岸 清淨的世界,能永遠保持心理平衡...
清海的河南鄧縣老家,沒有一個親人,他無處可去,就投靠湖北一位遠房宗兄,以拉板車為業維持生活,度過了苦難的十年。但在拉板車的生涯中,他仍然獨身、吃素、持戒、念佛、心中不忘他是出家人,也永繫著佛教事業。出任住持 清海於1978年9月返回五台山,宗教部門派他住在靈鷲峰的廣宗寺,負起修復廣宗寺的任務...
世尊。我願於爾時修菩薩道。修諸苦行持戒布施多聞精進忍辱愛語福德智慧。種種助道悉令具足。賢劫諸佛垂成佛時。願我在初奉施飲食。般涅盤後收取捨利。起塔供養。護持正法。見毀戒者勸化安止令住持戒。遠離正見墮諸見者。勸化安止令住正見。散亂心者勸化安止令住定心。無威儀者勸化安止住聖威儀。若有眾生欲行...
但五戒不離止惡,行善的慈悲心。世間上最大的利益,莫過於學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們要想成就這樣善法,就必須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實行,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了。基本內容 不殺生戒 大乘佛教以慈悲心為主體,慈悲就是有惻隱眾生之心,不忍傷害一切眾生,我們學佛法應該與僧人一樣有同等的慈悲心。《大...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夠以智導情,運用佛法,以正知正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以布施來對治物質的欲望,以持戒來對治愛色的心,多少還是可以做到忍色忍欲的。七、見好不求難:好,指非常珍貴的,很美麗的東西,看到了,不想擁有,也是很不容易的,舉個例子:珠寶、鑽石,玉環,...
弘一每次來廈門,都要到養正院巡視,並多次為院生講學,如民國二十五年1月,在養正院開講《青年佛徒應注意事項》,勉勵學僧要“惜福、習勞、持戒、自尊”。弘一曾就倡辦佛教養正院的用意,寫信給釋瑞今,謂:“弘一提倡辦國小(養正院)之意,決非為養成法師之材……弘一提倡之本意,在令學者深信佛菩薩之靈威;...
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無央數國土悉極明。是菩薩見十方佛如是。聞經悉受得佛爾時頌偈言佛無垢穢離塵勞 功德眾竟無所著 尊大神通妙音聲 法鼓導義喻諸音 覺天中天脫諸慧 種種香華以供養 以無數德奉舍利 幡蓋雜香求三昧 聞法普妙學具足 遠離顛倒喻滅度 終不想著於空法 當志解妙無...
定,是由戒生出來的,由定才能發慧,這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你能持戒,可以得到無漏;你能修定,也可以得到無漏;你能發慧,也是得到無漏。所以你想要得到定,首先要持戒。怎么叫持戒呢?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定慧第四,是第四品。把浩瀚的佛法簡要地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是中國僧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印度的...
所以是魔是佛,當聽其言,觀其行,是否身心斷淫,持戒清淨,作為判別的準則。戒殺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襌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
佛陀在涅槃前,二月十五日的那天夜裡,西山上一輪滿月,分外的光明,在白色的樹林裡躺著八十歲的佛陀,四周圍繞的弟子很多,佛陀對大家作最後的遺教,夜靜靜的,大家呼吸都不敢出聲,佛陀叮嚀勸誡弟子們要持戒、要弘法、要修心、要護口、要忍辱、要少欲、要精進,這在《佛遺教經》里,記載得很詳細。佛陀講到...
智度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而此經教興顯於世。何以出家眾僧淨持戒行坐禪念定修諸功德。而於此法而不奉持。依教修行信順者鮮。訕謗者眾。亦是修道之人如何於佛深法之中起於無量分別。因分別故而招苦報。唯願慈尊為說之 佛告智度菩薩摩訶薩曰。如此經教出興於世。猶如慈心龍王降注甘露。滂流普遍無心簡擇...
敏公上師本人更是精嚴持戒的典範。上師不但持比丘四根本大戒,十三僧殘等極為清淨,毫無染犯,即各細微支分,根律儀,資具遍淨,活命遍淨等諸學處,亦作到極為善巧。而基於菩提心之菩薩戒諸學處,以及密乘三昧耶戒,上師更是護如眼珠。上師走路,從不東張西望,只看三尺地,密護根門,端肅靜定。平日說話...
死將餵青蠅,吊不勞白鶴。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天生百尺樹,剪作長條木。可惜棟樑材,拋之在幽谷。年多心尚勁,日久皮漸禿。識者取將來,猶堪柱馬屋。驅馬度荒城,荒城動客情。高低舊雉堞,...
(一)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鷂山中。時與五百應儀。菩薩千人共坐。中有菩薩名阿泥察。佛說經道。常靖心惻聽。寂然無念。意定在經。眾祐知之。為說菩薩六度無極難逮高行。疾得為佛。何謂為六。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進。五曰禪定。六曰明度無極高行。布施度無極者。厥則云何。慈育...
真正心誠則靈,有感必應,只見那偷錢的人,那幾天臉青面黑,身心難受極了,不得不主動前來向寂芳尼師承認偷錢的事實,懇求寂芳尼師不要再跪拜了,他已受不了了。那犯偷盜戒的人,他是誰呢?原來是貪圖衣食而混入僧團的照妙。照妙(俗名劉隆聯,廣漢人),求寂洲法師給他披剃後,並未把心安住在持戒修行、...
’又說:‘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時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從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陰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聖旨,召集全國名山古寺大德高僧,來朝晉見。許多大和尚都衣冠齊整來見皇帝,同時陛下又囑咐侍衛人員說:等到各位高僧來到時,要他們從刀叢之下進來,而且要大振軍威。就在這個時候...
向活佛在香格里拉數十年,以治病救人、廣行布施、持戒嚴謹、靜默修持,贏得了官民僧俗的一致敬愛。一位擔任省委領導的藏族作家召集當地官員時說:“在香格里拉這片土地上,我最尊敬的就是這位老人家。我到檔案館查看歷史資料,才知道在建國初期,由周恩來總理簽署證書的迪慶州活佛僅有三位,向活佛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廣陵福田律院的性福大師,平日除了持戒精嚴,就是持誦「除穢金剛神咒」。律師之所以持誦此咒,據說是過去住在南海普陀山圓通殿,一日在附近林間散步,時有白鴉口銜紙片落地,律師撿視乃為《除穢金剛禁百變法經》,再翻閱《大藏》考核,確為「除穢金剛咒」無誤,從此天天受持萬遍以上,以為恆課。一夕慧雲師...
修習禪定者須持戒 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群如圓覺經、楞嚴經、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淨;身心不清淨,極易為魔所擾。因為魔屬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淨戒,則與染法相應;與染法相應故,即為魔之內應,魔即得其便。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不持佛戒,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