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經》在《道經》之前。道德經的一部份。道家文化主要經典之一。《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上古以道治國,道不存以德治國,德不存以仁義治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
《老子》作者王玉孝、司惠國、張愛軍、金林生,是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08-1-1出版的圖書。《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
《道德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任繼愈《老子今譯(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解讀重點分篇,注釋篇章要義,點到即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
《道德經·無之為用》是老子所著,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辯證關係問題。...... 《道德經·無之為用》是老子所著,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作者是老子,創作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作者是老子,創作年代為春秋戰國時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
《道德經·曲則全》是老子所著《道德經》的一部分。......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是一個中國古代的典故,出於老子《道德經》,意思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此篇文字出自《道德經》,作者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主要告訴大家說明“下士”只見現象不見本質還要抓住一些表面現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
乾隆大藏經, 小乘阿含部第55冊 佛說海八德經,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因牽犯戒者出,為眾說八法如大海。...
(出自道德經)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和光同塵,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和:使平和、同:混合。和光:混合調和各種光彩,使得不光耀突出;同塵:與塵世相同...
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是春秋時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陽)的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出自《道德經》,作者是老子。作品名稱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時期 作品出處 道德經 作者 老子 ...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
”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
玄牝,道教及修真術語。出《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
此書總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
老子德道經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老子,校注熊春錦...... 恢復了《老子》“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原旨,指明“以德進道”為研修老子的必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一種普遍的理解是:老天並不仁慈,只把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然而聯繫上下文,這種理解有失偏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典出通行本《道德經》老子第五章,郭店簡本《老子》無此句。郭店簡本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文...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在先秦文獻(《莊子》《荀子》《韓非...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
道可道,非常(恆)道。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下篇叫做“德經”(第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第三十八 老子像(2張) 章說的是:“上德不德,是以...
道,出自老子所著《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在另一段落解釋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