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90年,10月14日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
艾森豪童年時的照片 1915年,畢業於
西點軍校 ,
軍士長 的軍銜。後在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十九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
1925年,先後在參謀學校、陸軍軍事學院學習。
軍旅生涯 1929年,任陸軍部長特別助理。
1941年,馬歇爾手下任作戰計畫處處長,晉升為少將。
1942年,任歐洲戰場美軍司令、北非戰場盟軍司令,晉升為中將、上將。
1944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成功策劃指揮了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諾曼第登入戰役,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5年繼喬治·馬歇爾任陸軍參謀長。
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但從1950年起一直缺席而擔任北約司令)。
從政經歷 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
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
晚年生活 1960年,根據1951年2月批准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第23條關於總統只連任一屆的規定,艾森豪宣布不再競選總統。
1961年1月20日離任總統。
1962年10月,
古巴飛彈危機 期間,時任總統
甘迺迪 曾將機密告知艾森豪並與他進行會談,商討應對方案。
1965年,心臟病復發,此後身體明顯衰弱,經常住院休養,很少公開露面,但聲望未減。
1969年3月28日,因
心臟病 發作搶救無效逝世,享年78歲,遺體被運到首都華盛頓供人瞻仰,有87個國家的總統、
首相 、特使前去參加葬禮。4月2
日安 葬於故鄉阿比林城。他的臨終遺言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兒,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1957年,美國總統
艾森豪 向國會提出關於中東的特別咨文,並提交中東決議案。這一決議的基本原則,被稱為“
艾森豪主義 ”。主要內容是:由國會授權總統動用2億美元給中東國家以經濟和軍事援助; 總統有權應這些國家的請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這些國家面臨“國際共產主義控制的任何國家的武裝侵略”。
經濟方面 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
州際高速公路 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
美國高速公路 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划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1954年,為了消化國內的糧食庫存美國通過了對外援助的核心法令《農產品貿易開發與援助法》(又稱《480公法》),以無償與有償援助等方式對外提供糧食,從而開啟了制度化的對外糧食援助計畫。50年代末,美國將該計畫命名為“以糧食換和平”計畫,以突出利用糧食援助拉攏第三世界國家、遏制共產主義的功能。處理剩餘農產品和為冷戰遏制戰略服務,成為這一時期美國對外糧食援助政策的兩大目標。
民族方面 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 是一件美國史上非常重要、具有指標意義的訴訟案。
種族隔離 的法律因為剝奪了黑人學童的入學權利而違反了
美國憲法 第14條修正案中所保障的同等保護權,學童不得基於種族因素被拒絕入學。因為本判決的緣故,終止了美國社會中存在已久白人和黑人必須分別就讀不同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
外交方面 艾森豪繼續推行
冷戰政策 ,加速發展戰略空軍,使他成為世界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對
蘇聯 及
共產黨 的政權。
美國的全球遏制戰略在韓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繼杜魯門後走馬上任的艾森豪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訓,對美國的遏制戰略做出了重大調整,調整後的戰略被稱為"新面貌"戰略。"新面貌"戰略以"用儘可能最小的代價取得對共產主義儘可能最大的威懾"為目的,其手段包括
核威懾 、聯盟政策、
心理戰 、秘密行動、與對手談判等。"新面貌"戰略自身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點,因而未能實現其預期的遏制目標。
戰後美國第二任總統艾森豪繼續推行敵視和遏制
新中國 的政策,支持和控制退守台灣的以
蔣介石 為首的中華民國政權,阻止新中國解放台灣,由此引發了兩次台海危機,它加劇了遠東的緊張局勢,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關係,並在韓戰中威脅對中國試用核武器,而這一舉動之前麥克阿瑟也曾提出過,但遭到杜魯門總統的堅決反對,並撤銷了麥克阿瑟的司令職位。這些舉動使得中美關係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同時也正是由於美國的干涉,使台灣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化, 台灣問題仍是中美關係的
癥結所在 。
軍事方面 1942年11月作為北非遠征軍總司令,指揮實施北非登入戰役。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總司令,組織實施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北非戰事。
1944年,指揮三百多萬盟軍官兵、二萬多艘戰船,在
諾曼第 成功搶灘登入,指揮盟軍將德軍逐出法國,直搗德國腹地。拉開了盟軍反攻的序幕,也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人物榮譽 軍團優異勳章(Legion of Merit)
巴西南十字勳章(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最高榮譽巴斯勛位(Order of the Bath)
功績勳章 (大英國協)(Order of Merit)
蘇聯勝利勳章(俄語:Орден Победы)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National Or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陸軍服役優異勳章(Army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with four oak leaf clusters)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艾森豪的父親性情懦弱,優柔寡斷,事業上毫無成就。在上大學時和同學艾達·勒孔頓小姐結婚,畢業後經商破產,隻身到德克薩斯州的丹尼森另謀出路。不久妻子帶著兩個兒子來這裡與他團聚,一年後艾森豪誕生在這裡。後來全家又返回故鄉阿比林。母親的性格和父親截然不同。她精明能幹,對七個兒子管教很嚴,經常鼓勵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發奮圖強,後來兄弟七人,除老五幼年夭折外,其餘六人都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老大
阿瑟 成了銀行家,老二
埃德加 是位律師,老四羅伊是個藥商,老六保羅當了工程師,老七密爾頓當了
大學校長 。艾森豪排行第三,做了美國總統。他們都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母親的培育。
家庭生活 艾森豪畢業不久,在一次朋友的家庭宴會上,與瑪米·杜德小姐相識。兩人一見鐘情,第二年便
結了婚 。她是一位富商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不會操持家務,但性情溫和,婚後努力適應軍隊里單調枯燥而又艱辛的生活。一年後他們生了一個男孩,可是這個男孩在三歲時因病死去。後來又生了約翰.
艾森豪夫婦,1916年 家庭成員 妻子:瑪麗·吉尼娃·杜德·艾森豪。
個人作品 《遠征歐陸》(1948年)
《白宮歲月》回憶錄〔(第一卷《授權變革》(1963年),第二卷《爭取和平》(1965年)〕
《在悠閒時刻講給朋友們的故事》(1967年)
人物軼事 1952年,二戰期間的盟軍司令,時任
哥倫比亞大學 校長的艾森豪,在一次會議上請拉比教授(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演講,說:“在眾多雇員里,您能夠獲得如此重大的獎項,學校深以為榮。”拉比教授當即回敬:“尊敬的校長,我是這個學校的教授,您才是學校的雇員。我們就是哥倫比亞大學。”
艾森豪是一位狂熱的高爾夫球迷。艾森豪上任後在白宮裡修建了一個推桿果嶺,這間接讓他之後的美國總統均熱衷於這項運動。他提出這個建議時,很多人反對,因為從建設費用到維護費用,全部開支都得政府掏錢,但最終艾森豪還是力排眾議,如願建成了這個“第一果嶺”。他的高爾夫球名言是:“高爾夫會讓你平靜。任何時候,只要你打球,你的腦子裡剩下的就只有那顆球。你們知道,只要我一有時間,我就會去打球。”根據一本專門描寫美國總統打高爾夫的書——《發球檯的第一人》的記載,艾森豪在1953年元月宣誓就職時,美國總共有320萬高爾夫人口,當他離任時,這個數字翻了一番。“如果沒有艾森豪,
泰格·伍茲 如今可能正在打網球。”一位專欄作家曾下過這樣的結論。前高爾夫球巨星、1974年入選高爾夫名人堂的阿諾德·帕默這樣評價道:“很難找到其他任何一個人對高爾夫球普及的貢獻能比得上艾森豪總統,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世界範圍內。他的知名度、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激發成百上千萬人開始接觸高爾夫運動。所有與高爾夫球有聯繫的人,都應該對他懷著感激之情。”
據統計,艾森豪8年白宮生涯一共打過800輪18個洞。不過,直到1968年2月6日,在他去世前1年,艾森豪高爾夫球生涯最期待的一桿進洞才得以實現:在棕櫚泉的七湖鄉村俱樂部,104碼的第13洞,他用9號鐵徑直把球打進了洞裡,實現了這個“終生夢想”,當時他已經77歲。
2009年6月26日,在美國前總統艾森豪逝世40周年之後,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宣布,鑒於艾森豪在其8年總統任上對高爾夫球運動普及的貢獻,決定將他選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艾森豪因而成為第一位入選高爾夫球名人堂的美國總統。
人物評價 最有能力,最有效率,最忠誠的軍官之一。(康納將軍評 )
艾森豪造就了戰爭,戰爭造就了艾森豪。(時代雜誌評)
艾森豪將軍在美國歷史上,在美國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占有獨特的地位(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