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民族
德安,古稱“贛北通衢”之地。這裡,山青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便利。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從唐朝開始,就不斷有外地人來德安落藉謀生,其中由官方組織遷入的就有好幾次。如明永樂二年(1404年),朝廷下令從南昌、吉安等府向德安大批移民; 1955年至1956年間,從上海遷入近五千人(後大多數返回上海);1969年,從浙江淳安縣遷入四千多人。到2013年末,全縣共有人口17.5萬。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縣有漢族、畲族、彝族、壯族、回族、苗族、滿族、仫佬族、土家族、瑤族、布依族、仡佬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侗族、土族、藏族、白族、黎族、傣族等20個民族;人口16.6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00餘人。
德安縣少數民族較為集中居住的是畲族,1969年,因浙江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由淳安縣移民搬遷到德安。鄒橋鄉石門村磨盤洲和車橋鎮義門村東塘河,是境內兩個少數民族自然村,其他少數民族分散居住在縣城及各個鄉鎮,多數是在改革開放後外出打工,嫁娶過來安家落戶的。
地理氣候
區位
德安縣地處江西省北部,南潯線中段,東接星子,南鄰永修,西毗武寧,北接瑞昌、九江。地理座標界於東經115°23′—115°50′,北緯29°16′—29°35′之間,東西長42.6公里,南北寬40.8公里,全縣總面積863.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56%。
地貌
德安縣屬低山丘陵地區,南北高、東南低,三面環山,東南角臨近鄱陽湖濱;北有幕阜山東延余脈—茶子山、潘獅山、金盆寺綿延構北部低山地形;西南有小岷山呈北東及東西延伸,構成南部低山地形;中部廣大丘陵地帶尚有彭山呈北東展布高聳。一般山嶺海拔高度200-600米左右,最高峰為西北部茶子山海拔為665.1米。最低處為東南角共青天南湖鄭泗一帶海拔15米,為全縣涇流分口處。
全縣低山面積約169.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19.6%,丘陵地區面積約為558.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64.7%,濱湖波狀平原(包括臨近鄱陽湖的崗丘緩坡和博陽河兩岸的河谷階地)面積約135.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5.7%。
水文
德安縣屬鄱陽湖水系,縣域幹流博陽河發源於瑞昌市南義鄉湖炎洞,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全長93公里,境內79.7公里,流域面積863.0平方公里,大小支流34條,其中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洞霄水、田家河、車橋水、金帶河、下頭水、廟前港、塗山水等7條支流,水面346.7公頃。
氣候
德安縣屬中亞熱帶(北緣)季風濕潤氣候區,總的特徵是,溫暖溫潤,雨水豐而不調,上半年多陰雨,下半年光照充足,春陰夏熱,秋旱冬冷,四季分明。
1、氣溫:年平均氣溫16.8℃,1月最冷,平均氣溫4.1℃,極端最低氣溫-11.2℃,7月最熱,平均氣溫28.8℃,極端最高氣溫40.4℃。日平均氣溫穩定。通常16℃—20℃的雙季稻生長期約180天,此間活動積溫,中部、東南部丘陵平原區為4100℃—4600℃,西北低山區為℃3550℃—4099℃,年平均無霖期248天,最長為281天,最短只有214天,可見本縣熱量資源豐富,除少數兩個低山區的鄉外,均有利雙季稻棉花和喜溫的亞熱帶林木生長。
2、日照: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8.06千卡/平方厘米,日輻射總量最高值出現在7月,為14.06千卡/平方厘米,最低值出現在1月,為5.7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78.6小時,日照率43%,作物生長旺盛的4—6月平均日照183.5小時,7—8月平均日照達249小時。
3、降水量:年平均降雨量1354.1毫米,年平均降水日為131—146天,縣域內降水量地區分布差異不大,但年際、年內間變幅較大,因而易發生旱澇災害,雨量集中在4—6月,達613.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46.2%,10—12月降水量最少為150毫米,占年降水量11%。
4、災害性天氣:有乾旱、洪澇、春寒、小滿寒、寒露汛、凍害、大風、冰雹等,對農業危害最大的是伏旱、秋旱和4—6月的洪澇災害。
政府部門
政府領導
副縣長,代理縣長:艾菲
縣委常委、縣政府常務副縣長:徐永平
縣政府副縣長:曹欣
縣政府副縣長:劉寧
縣政府副縣長:郭勇
縣政府副縣長:魏堂華
縣政府副縣長:彭小明
縣政府辦公室主任: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