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微生物遺傳育種
- 作者:王正祥
- 類別:iCourse·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4月29日
- 頁數:16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539370
- CIP核字號:2020049755
- 字數:320千字
成書過程
姓名 | 院校 | 職稱 |
---|---|---|
王正祥 | 天津科技大學 | 教授 |
邢新會 | 清華大恥鍵槓學 | |
潘力 | 華南理工大學 | |
馬挺 | 南開大學 | |
陳守文 | 湖北大學 | |
路福平 | 天津科技大學 | |
謝希賢 | 天津科技大學 | |
張翠英 | 天津科技大學 | |
趙洪新 | 浙江理工大學 | |
李松 | 安徽工程大學 | 副教授 |
王斌 | 華南理工大學 | |
楊超 | 南開大學 | |
魏雪團 | 華中農業大學 | |
馬昕 | 湖北大學 | 高級實驗師 |
內容簡介
教材目錄
1 緒論 1.1 微生物育種的重要性 1.1.1 微生物菌種的特徵 1.1.2 微生物菌種選育主要內容 1.1.3 獲得工業菌種的一般方法 1.2 微生物育種在生物製造工業中的套用 1.2.1 生物製造與工業生物技術 1.2.2 生物工藝創新與微生物育種 1.3 微生物育種技術發展歷程 1.3.1 自然選育 1.3.2 誘變育種 1.3.3 基因組重組育種 1.3.4 基因工程育種 1.4 微生物育種技術在工業製品生產中的套用 1.4.1 抗生素 1.4.2 酶製劑 1.4.3 生物能源 1.4.4 胺基酸 1.4.5 有機酸 1.4.6 維生素 1.4.7 多不飽和脂肪酸 1.4.8 色素 1.4.9 其他生物活性物質 2 微生物育種的遺傳與姜戲乎分子生物學原理 2.1 微生物基因組 2.1.1 原核微生物基因組 2.1.2 真核微生物基因組 2.2 基因 2.2.1 基因的化學組成 2.2.2 基因的基本結構 2.2.3 基因複製 2.2.4 基因轉錄 2.2.5 蛋白質的翻譯 2.2.6 基因表達調控 2.3 基因突變 2.3.1 突變類型 2.3.2 基因突變規律 2.3.3 自發突變 2.3.4 誘發突變 2.3.5 誘發突變發生過程 2.4 微生物遺傳重組 2.4.1 真菌的有性生殖 2.4.2 真菌的準性生殖 2.4.3 轉化 2.4.4 接合 2.4.5 轉導 2.5 DNA 重組 2.5.1 同源重組 2.5.2 轉座重組 2.5.3 殊位重組 2.6 基因編輯技術 2.6.1 鋅指核酸酶技術 2.6.2 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技術 2.6.3 CRISPR/Cas9 技術 3 微生物育種過程評價方法 3.1 微生物生理生化夜贈祝訂特性的檢測 3.1.1 微生物形態學檢測 3.1.2 代謝產物檢測 3.1.3 營養缺陷型突變檢測 3.1.4 微生物耐受性檢測 3.1.5 搖瓶發酵 3.1.6 微生物生長及代謝實時檢測 3.2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3.2.1 PCR 擴增檢測 3.2.2 限制性酶切圖譜 3.2.3 核苷酸序列測定與分析 3.2.4 核酸分子雜交 3.2.5 蛋白質電泳 3.2.6 蛋白質免疫檢測 3.2.7 組學分析技術 3.3 高通量篩選技術及其在育種中的套用 3.3.1 微生物菌種高通量篩選技術 3.3.2 高通量篩選技術育種流程 4 微生物育種生物材料 4.1 微生物育種生物材料概述 4.1.1 出發菌株遴選基本依據 4.1.2 出發菌株的遴選 4.1.3 分子元件與材料的準備 4.2 微生物出發菌株的篩選 4.2.1 自然樣本的採集 4.2.2 微生物菌種的富集培再章備微養 4.2.3 微生物菌種的分離與純化 4.3 克隆與表達載體 4.3.1 克隆載體 | 4.3.2 穿梭質粒載體 4.3.3 整合載體 4.3.4 表達載體 4.3.5 人工染色體 4.3.6 其他載體 4.4 常用的工具酶 4.4.1 限制性內切核酸酶 4.4.2 DNA 連線酶 4.4.3 DNA 聚合酶 4.4.4 鹼性磷酸酶 4.4.5 核酸酶 4.5 宿主細胞或宿主菌 4.5.1 原核宿主細胞 4.5.2 真核宿主細胞 5 誘變育種 5.1 誘變劑的類型及其套用 5.1.1 化學誘變劑 5.1.2 物理誘變劑 5.2 新型物理誘變育種技術 5.2.1 電漿誘變技術 5.2.2 重離子束輻照育種技術 5.3 誘變育種的步驟及方法 5.3.1 誘變育種的基本流程 5.3.2 出發菌株的選擇及培養條件確定 5.3.3 誘變處理 5.3.4 突變株的篩選 5.3.5 遺傳穩定性檢測 6 基因組重組育種 6.1 微生物雜交育種 6.1.1 微生物雜交育種原理 6.1.2 微生物雜交育種方法 6.2 酵母雜交育種 6.2.1 酵母生活史和繁殖方式 6.2.2 酵母雜交育種原理和方法 6.3 準性生殖育種 6.3.1 異核體的形成 6.3.2 雜合二倍體的形成和檢出 6.3.3 體細胞交換、分離和單倍化 6.4 微生物的原生質體融合育種 6.4.1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原理 6.4.2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特點 6.4.3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6.4.4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套用 6.5 基於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基因組改組育種 6.5.1 基因組改組技術的原理 6.5.2 基因組改組技術的特點 6.5.3 基因組改組技術在微生物育種中的套用 6.5.4 基因組改組技術的局限性 7 基因工程育種 7.1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7.1.1 目的基因的獲得 7.1.2 載體DNA 的準備 7.1.3 DNA 分子的體外重組 7.1.4 轉化 7.1.5 重組子的篩選與鑑定 7.2 基因修飾 7.2.1 基因刪除與基因破壞 7.2.2 基因表達與表達方式調整 7.3 代謝工程 7.3.1 代謝工程一般概念與方法 7.3.2 代謝途徑改造一般方法 7.4 酶高效表達 7.4.1 宿主細胞工程 7.4.2 信號肽與分泌表達 7.4.3 提高酶基因拷貝數 7.4.4 啟動強度 7.4.5 酶分子進化 7.5 其他新興基因工程育種技術 7.5.1 組學 7.5.2 系統生物學 7.5.3 合成生物學 7.5.4 底盤微生物 8 微生物菌種與育種材料的保藏與共享 8.1 菌種衰退與復壯 8.1.1 菌種衰退的原因 8.1.2 菌種復壯 8.2 菌種保藏 8.2.1 菌種保藏方法 8.2.2 保藏中使用的保護劑 8.2.3 菌種保藏新技術 8.3 微生物菌種及育種材料獲得與共享 8.3.1 微生物菌種及保藏機構 8.3.2 微生物育種工具材料 |
教學資源
- 課程資源
課程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內容提供者 | 技術編輯 | 策劃編輯 |
---|---|---|---|---|---|
微生物遺傳育種數字課程 | 2020年7月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 李松、王正祥等 | 李翠玲 | 田紅 |
教材特色
- 採用“紙質教材+數字課程”的出版形式。
- 創新教學理念,引導自主學習。
- 強調基礎與技術、工程套用之間的緊密聯繫,注重學生套用能力培養。
- 教材建設與資源共享課建設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