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微生物學(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微生物學是作者張文治 著,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生物學
  • 作者:張文治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10月1日
  • 頁數:40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401752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微生物學》簡明介紹了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論述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基本規律,其主要內容包括微生物的特點、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營養要求、生長繁殖、新陳代謝、遺傳變異、生態環境等。每章後面附有學習指導和複習思考題,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內容,啟發學生思考,開拓學生視野。
本教材可供套用型本科和其他理工科院校中的生物學系,食品、發酵、乳品、釀造、糧食和水產等相關專業使用,同時也可供從事上述相關行業的科研和加工從業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什麼是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特點
三、微生物學的發展
四、微生物的套用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態結構
第一節 非細胞生物
一、病毒
二、亞病毒
第二節 原核微生物
一、細菌
二、放線菌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
第三節 真核微生物
一、真菌
二、酵母菌
三、黴菌
四、擔子菌
第四節 微生物形態結構的觀察方法
一、肉眼觀察
二、顯微鏡觀察
三、染色法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三章 微生物的營養
第一節 微生物細胞的化學組成
第二節 營養物及其功能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無機鹽
五、生長因子
六、水分
第三節 微生物吸收營養的方式
一、微生物吸收營養的機制
二、微生物吸收營養的方式
三、影響微生物吸收營養的因素
第四節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一、光能自養微生物
二、光能異養微生物
三、化能自養微生物
四、化能異養微生物
第五節 微生物的培養基
一、培養基的類型
二、設計培養基的原則
三、設計培養基的方法
四、配製培養基的步驟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長
第一節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方法
一、細胞量的測定
二、細胞數的測定
第二節 微生物的生長規律
一、延滯期
二、對數期
三、穩定期
四、衰亡期
第三節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因素
一、營養物濃度
二、溫度
三、水分
四、氧氣
五、pH
六、滲透壓
八、輻射
九、化學藥物
十、生物因素
第四節 接種和培養
一、微生物的接種
二、微生物的培養
第五節 控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
一、名詞釋義
二、物理方法
三、化學方法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謝
第一節 酶的基本知識
一、酶的性質
二、酶的分類
第二節能量代謝
一、生物氧化的過程
二、生物氧化的類型
三、呼吸鏈
四、ATP的產生
第三節 大分子物質的降解
一、多糖的分解
二、蛋白質、胺基酸的分解
第四節 微生物的發酵
一、由EMP途徑進行的發酵
二、由HMP途徑進行的發酵
三、由TCA循環進行的發酵
四、由ED途徑進行的發酵
五、胺基酸類物質的發酵
第五節 微生物代謝的調節與控制
一、酶合成調節
二、酶活性調節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遺傳變異
第一節 遺傳的物質基礎
一、遺傳物質——DNA(有時是RNA)
二、DNA的分子結構和複製
三、遺傳單位——基因
第二節 遺傳信息的傳遞
一、中心法則
二、遺傳密碼
四、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第三節 微生物的變異
一、微生物的變異現象
二、微生物的突變
三、微生物的遺傳重組
第四節 菌種選育
一、選種
二、育種
第五節 菌種的退化、復壯和保藏
一、菌種的退化
二、菌種的復壯
三、菌種的保藏
第六節 遺傳工程
一、遺傳工程的操作步驟
二、遺傳工程中的工具酶和載體
三、遺傳工程的套用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態
第一節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水中的微生物
三、空氣中的微生物
四、生物體上的微生物
五、工農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第二節 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二、嗜冷微生物
四、嗜鹼微生物
六、嗜壓微生物
七、抗輻射微生物
第三節 微生物與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
一、碳素循環
二、氮素循環
三、硫素循環
四、磷素循環
第四節 微生物間以及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
一、互生
二、共生
三、拮抗
四、寄生
五、捕食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八章 傳染與免疫
第一節 病原微生物的傳染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機制
二、傳染的發生
三、傳染的結局
第二節 宿主的免疫
二、免疫應答
三、免疫病理
四、免疫途徑
第三節 非特異性免疫
一、非特異性免疫的特點
二、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
第四節 特異性免疫
一、特異性免疫的特點
二、特異性免疫的組成
三、特異性免疫的獲得方式
第五節 免疫學技術及其套用
三、單克隆抗體
四、免疫預防與治療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九章 微生物的系統發育和分類鑑定
第一節 微生物的系統發育
一、生物分界系統學說的發展
二、16srRNA大分子在生物進化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節 微生物的分類
一、微生物的分類單元
二、微生物的命名規則
第三節 微生物的分類系統
一、細菌的分類系統
二、放線菌的分類系統
三、真菌的分類系統
第四節 微生物的鑑定
一、菌種鑑定的條件
二、菌種鑑定方法
三、查閱檢索表進行定名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十章 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第一節 微生物與食品工業
一、利用微生物生產食品
二、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
第二節 微生物與發酵工業
一、微生物學的發展推動發酵工業的發展
二、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化工產品
第三節 微生物與生物製藥
一、藥用微生物
二、微生物製藥
第四節 微生物與香料香精
一、香料香精產品的發展趨勢
二、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香料香精產品
三、香料香精產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
第五節 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一、微生物是治理環境污染的能手
二、環境質量監測的重要指標
第六節 微生物與能源開發
一、微生物與石油開採
二、微生物與沼氣發酵
三、微生物與氫氣製造
四、微生物與乙醇發酵
五、微生物與石油加工
第七節 微生物與濕法冶金
一、生物浸出
二、生物沉積
第八節 微生物與農業生產
四、微生物食品
第九節 微生物與可持續發展
一、微生物塑膠
三、微生物燃料
四、微生物感測器
五、微生物DNA晶片
六、微生物計算機
七、空間微生物研究
學習指導
複習思考題
第十一章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實驗須知
實驗一 環境微生物的檢測
實驗二 微生物的接種方法
實驗三 微生物細胞形態的觀察(一)——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實驗四 微生物細胞形態的觀察(二)——莢膜染色和芽孢染色
實驗五 微生物細胞形態的觀察(三)——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量
實驗六 微生物群體形態的觀察(一)——4大類細胞型微生物菌落形態的比較和識別
實驗七 微生物群體形態的觀察(二)——微生物的載片培養
實驗八 微生物群體形態的觀察(三)——放線菌的插片培養
實驗九 微生物群體形態的觀察(四)——根霉假根的觀察
實驗十 微生物群體形態的觀察(五)——根霉結合孢子的形成和觀察
實驗十一 培養基的配製和滅菌
實驗十二 微生物的計數方法(一)——啤酒酵母的顯微直接計數
實驗十三 微生物的計數方法(二)——大腸桿菌的平板菌落計數
實驗十四 微生物的純種分離(一)——平板劃線分離法
實驗十五 微生物的純種分離(二)——塗布稀釋分離法
實驗十六 細菌生理生化反應(一)——常規法
實驗十七 細菌生理生化反應(二)——試紙法
實驗十八 微生物的發酵(一)——檸檬酸的液體發酵
實驗十九 微生物的發酵(二)——蛋白酶的固體發酵
實驗二十 菌種保藏
實驗二十一 血清學反應(一)——凝集反應
實驗二十二 血清學反應(二)——瓊脂擴散沉澱反應
實驗二十三 鮮牛奶的消毒實驗
實驗二十四 食品中菌落總數測定
實驗二十五 食品中大腸菌群測定
附錄一 常用教學菌種
附錄二 常用試劑、染色液與指示劑
附錄三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滌與包裝
附錄四 常用滅菌技術
附錄五 常用培養基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