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生物學系列

微生物學·生物學系列

《微生物學·生物學系列》是2007年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本書可供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和專科教學作為教材使用,亦可供相關技術人員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微生物學·生物學系列
  • ISBN:756223339X
  • 頁數:268頁
  • 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開本:16開
  • 版次:2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生物學系列-微生物學(第二版)》,本書是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生物學相關專業編寫的教材。全書共分十三章,分別介紹了微生物的特點、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幾大類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微生物的代謝和發酵、微生物的生長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傳染與免疫、微生物的生態及微生物的分類和鑑定。
內容體系上力求講清概念、理清思路、闡述規律、聯繫應甲、增強教材適用性。 本書每章後配有本章小結、思考題及相關的閱讀材料,供讀者學習使用。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微生物的概念及特點
1.1.1 微生物的概念
1.1.2 微生物的特點
1.2 微生物的類群及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2.1 微生物的主要類群
1.2.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1.3 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與分科
1.3.1 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
1.3.2 微生物學的分科
1.4 微生物學與生物工程學的關係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2章 微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2.1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微生物學的貢獻
2.2 微生物的發現
2.3 微生物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2.3.1 巴斯德、科赫在微生物學發展中的貢獻
2.3.2 其他科學家對科學成果的擴展
2.4 微生物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的融合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3章 原核微生物
3.1 細菌
3.1.1 細菌的大小、形態
3.1.2 細菌的細胞結構
3.1.3 細菌的繁殖
3.1.4 細菌的培養特徵
3.2 放線菌
3.2.1 放線菌的形態結構
3.2.2 放線菌的繁殖
3.2.3 放線菌的培養特徵
3.2.4 放線菌與人類的關係
3.2.5 幾种放線菌
3.3 藍細菌
3.3.1 藍細菌的形態
3.3.2 藍細菌的重要特點
3.4 其他原核微生物簡介
3.4.1 支原體
3.4.2 衣原體
3.4.3 立克次氏體
3.4.4 螺旋體
3.5 古細菌
3.5.1 古細菌在分類學上的地位
3.5.2 古細菌的生活環境
3.5.3 幾類主要的古細菌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生命從不可能開始
思考題
第4章 真核微生物
4.1 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的比較
4.1.1 細胞壁和細胞質膜
4.1.2 細胞核和染色體
4.1.3 細胞器和其他具膜結構體
4.1.4 鞭毛和纖毛
4.2 酵母菌
4.2.1 酵母菌和人類的關係
4.2.2 酵母茵的形態、大小
4.2.3 酵母菌的細胞構造
4.2.4 酵母菌的繁殖
4.2.5 酵母菌的培養特徵
4.3 黴菌
4.3.1 黴菌的形態、構造
4.3.2 黴菌的繁殖
4.3.3 黴菌的培養特徵
4.3.4 黴菌與人類的關係
4.4 真菌的分類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5章 病毒
5.1 概述
5.1.1 病毒的研究史
5.1.2 病毒的定義
5.2 病毒的形態結構及化學成分
5.2.1 病毒的形態、大小
5.2.2 病毒粒子的結構
5.2.3 病毒的化學組成
5.3 病毒的增殖
5.3.1 病毒增殖的過程
5.3.2 烈性噬菌體與一步生長曲線
5.3.3 溫和噬菌體與溶源性
5.4 昆蟲病毒與植物病毒
5.4.1 昆蟲病毒
5.4.2 植物病毒
5.5 病毒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5.5.1 病毒的培養
5.5.2 病毒的鑑定
5.5.3 噬茵體效價的測定
5.6 病毒
5.6.1 類病毒
5.6.2 擬病毒
5.6.3 朊病毒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愛滋病簡介
思考題
第6章 微生物的營養和培養基
6.1 微生物的營養要素及功能
6.1.1 碳源
6.1.2 能源
6.1.3 氮源
6.1.4 生長因子
6.1.5 無機鹽
6.1.6 水
6.2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6.2.1 光能自養型
6.2.2 光能異養型
6.2.3 化能自養型
6.2.4 化能異養型
6.3 微生物獲取營養的方式
6.3.1 單純擴散
6.3.2 促進擴散
6.3.3 主動運輸
6.3.4 基團轉位
6.4 微生物的培養基
6.4.1 培養基的選用和設計原則
6.4.2 培養基的種類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固體培養基和培養皿的來歷
思考題
第7章 微生物的代謝
7.1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
7.1.1 化能異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產能
7.1.2 化能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產能
7.1.3 光能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7.1.4 微生物的能量消耗
7.2 微生物的分解代謝
7.2.1 糖的分解
7.2.2 含氮有機物的分解
7.2.3 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7.3 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謝
7.3.1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7.3.2 CO2的固定
7.3.3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7.3.4 次級代謝與次級代謝產物
7.4 微生物代謝調節及其套用
7.4.1 酶合成調節
7.4.2 酶活性調節
7.4.3 代謝調節的套用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固氮酶
思考題
第8章 微生物的生長
8.1 微生物的個體生長
8.1.1 細胞壁與質膜的延伸
8.1.2 DNA的複製
8.1.3 細菌的分裂與調節
8.2 微生物群體的生長
8.2.1 分批培養
8.2.2 連續培養
8.2.3 同步培養
8.2.4 絲狀真菌的生長規律
8.3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方法
8.3.1 細胞數量的測定
8.3.2 細胞生物量的測定
8.4 微生物生長的影響因素
8.4.1 溫度
8.4.2 水分及其可給性
8.4.3 氧
8.4.4 輻射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9章 微生物的控制與菌種保藏
9.1 消毒與滅菌
9.1.1 基本概念
9.1.2 常用的消毒方法
9.1.3 常用的滅菌方法
9.1.4 影響滅菌與消毒的因素
9.2 菌種保藏
9.2.1 菌種的退化與復壯
9.2.2 菌種保藏的目的
9.2.3 菌種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9.2.4 菌種保藏機構簡介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10章 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
10.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10.1.1 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10.1.2 遺傳物質在微生物細胞記憶體在的部位和方式
10.2 基因突變及其意義
10.2.1 基因突變
10.2.2 突變的意義
10.3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
10.3.1 轉化
10.3.2 轉導
10.3.3 接合
10.3.4 原生質體融合
10.4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組
10.4.1 有性雜交
10.4.2 準性生殖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朊病毒的發現與思考
思考題
第11章 傳染與免疫
11.1 傳染與免疫的基本概念
11.1.1 傳染與傳染病
11.1.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11.1.3 機體的免疫力
11.2 非特異性免疫
11.2.1 機體的屏障結構
11.2.2 細胞因素
11.2.3 體液因素
11.2.4 炎症反應
11.3 特異性免疫
11.3.1 免疫器官
11.3.2 免疫細胞
11.3.3 免疫分子
11.4 免疫學方法及套用
11.4.1 抗體的製備及套用
11.4.2 免疫學技術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12章 微生物的生態
12.1 生態系統
12.1.1 生物圈與生態系統
12.1.2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流
12.1.3 微生物生態系統的特點
12.2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12.2.1 土壤中的微生物
12.2.2 水體中的微生物
12.2.3 空氣中的微生物
12.2.4 工農業產品中的微生物
12.2.5 人及動物體上的微生物
12.2.6 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12.3 微生物的生物環境
12.3.1 互生
12.3.2 共生
12.3.3 拮抗
12.3.4 寄生
12.4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12.4.1 微生物在碳素循環中的作用
12.4.2 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
12.4.3 微生物在硫素循環中的作用
12.4.4 微生物在磷素循環中的作用
12.5 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有趣的赤潮
思考題
第13章 微生物的分類鑑定
13.1 概述
13.2 微生物的分類原則
13.2.1 種以上的系統分類單元
13.2.2 種以下的分類單元
13.2.3 分類單元的命名原則
13.3 微生物分類的方法
13.3.1 傳統的微生物分類方法
13.3.2 現代微生物分類方法
13.3.3 數值分類法
13.4 微生物分類系統
13.4.1 細菌和放線菌的分類系統與伯傑氏手冊
13.4.2 真菌分類系統
13.5 微生物的鑑定
13.5.1 微生物鑑定的依據
13.5.2 微生物鑑定的技術與方法
本章小結
閱讀材料:微生物分類鑑定的研究進展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Ⅰ 國內外微生物學期刊
附錄Ⅱ 微生物研究相關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