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型立交橋
- 設計時間:2011年3月
- 設計者:李旭
- 缺點:沒有考慮行人
設計初衷,設計缺陷,專家點評,網友熱議,市民看法,官方意見,
設計初衷
李旭說,在長安街上,左轉彎是個大難題,長安街擁堵也越來越嚴峻。但李旭的方案也受到一些市民的質疑。市民李先生在看了該方案以後認為其設計無非是把向外擴張的左轉環線合併到主路內部。這種設計使得兩條主路忽然縮減車道。這在需要減速的路口會造成大擁堵。
2011年3月,李旭已遞交資料,給“微型立交橋”申請專利。
設計缺陷
“微型立交橋”沒有考慮行人,是“硬傷”。
這的確是一個缺陷,或許可以通過架設天橋或地下通道解決。
比如橋上多出很多出口,易擁堵、一旦走錯難以糾正等,專家也認為方案可行性差。
設計圖在運用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包括交通流量等因地制宜。比如視距盲點、人車交織等問題,都是以前考慮不周的地方。
專家點評
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馬林稱,大學生設計方案精神可嘉。但“微型立交橋”不具有可行性,更不適合於北京。如果採用,北京將更擁堵。
馬林認為,該方案缺乏工程技術基礎,如果嚴格按照立交橋的一些設計標準,比如坡度、轉彎匝道等因素,把這些都考慮進去,落實到具體尺寸,將不再是“微型”,會很龐大。
馬林稱,這個設計沒考慮到車流問題,按照這個方案,車在轉彎時速度必然降低,對於北京這樣交通流量巨大的城市,速度一旦降低,就會使擁堵更嚴峻。而且該方案坡度較大,遇到雨雪天,行車更難。此外,該方案在視距上存在盲點,立交四條上、下左轉車道與掉頭車道之間的距離較小,轉彎半徑、橋下淨空高度不足,整體指標較低,容易造成行車視線干擾,易引發事故。
網友熱議
希望能幫北京立交橋治堵
網友Amy0311認為,現有的立交橋,比如北太平莊橋,主線直行無紅綠燈,轉向車輛需要等燈。“微型立交橋”的設計能解決這個問題。
該設計圖一出,引發網友對北京現有立交橋的挑刺。網友Ttyin說,北辰立交橋缺少由北向東銜接北四環東向的引橋。北三環與北四環的萬泉河橋,缺少萬泉河橋由南向西連線北四環西行的引橋,造成西行北四環的車輛不得不到頤和園路立交橋下掉頭繞行。還有網友指出,許多幹道與五環銜接處的立交橋,或無法駛出五環,或無法進五環。網友們表示,上述問題導致立交橋周邊擁堵。
網友勺子指出,雙井橋設計存在問題,公交站、捷運站、購物中心集中,環線出口車輛與腳踏車、行人交織,非常混亂,並希望“微型立交橋”方案能幫雙井橋治堵。
市民看法
但李旭的方案也受到一些市民的質疑。市民李先生在看了該方案以後認為其設計無非是把向外擴張的左轉環線合併到主路內部。這種設計使得兩條主路忽然縮減車道。這在需要減速的路口會造成大擁堵。
官方意見
2011年3月25日下午,鄭州市規劃局終於給出書面答覆。這個橋樣式新穎,但根據鄭州市規劃局的意見,該微型立交橋仍有局限性。目前僅適用於重要的樞紐立交節點採用,不宜全面推廣。
鄭州市規劃局認為,城市立交對於提高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緩解交叉口交通擁堵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從交通組織來說,該立交的設計已經滿足了車輛左轉、直行和右轉的功能。
但是,立交設計方案還應當從設計指標、現實可操作性等方面來考慮。回復認為,這一方案有五點不足:
1.從整體上看,立交四條上、下左轉車道與掉頭車道之間的距離較小,轉彎半徑、橋下淨空高度不足,整體指標較低,容易造成行車視線的干擾;
2.從設計指標上來說,城市道路立交匝道縱坡坡度最大為4%~6%,冰凍地區限坡為不大於4%。橋下淨高不小於5米,橋樑結構高度約為1.5米。以最低標準來計算,微型立交左轉匝道從主線橋到落地後直線距離最小應為163米,且由於立交上下橋左轉匝道與主線橋交叉,為保證左轉匝道總淨空要求,實際主線橋淨空要進一步提高,立交的可實施條件受限;
3.由於受空間條件的限制,橋上掉頭匝道的半徑較小且需要左進左出,影響交通安全;
4.立交的設計並未考慮交叉口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問題。主路車流量大,無信號燈控制,行人及非機動車過街需橫穿車行道,不僅對主路機動車行車造成干擾,更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5.目前鄭州市在大學路—南三環規劃的立交,採用了類似的處理方式,解決交通左轉問題。由於受立交規範指標的限制和解決非機動車交通的問題,立交占地規模仍然較大,僅適用於重要的樞紐立交節點採用,不宜全面推廣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