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經感傳現象

循經感傳現象又稱經絡現象,經絡敏感現象,經絡感傳現象或針灸感應現象。指感覺沿經絡循行路線傳導或循經出現的各種皮膚病症。

這種現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針刺、艾灸、通電、按壓等刺激穴位或在氣功練功的過程中產生。經絡感傳的性質,因刺激原和個體之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針刺多感酸、脹、重、麻;艾灸則現熱氣感;低頻脈衝電可有電麻感;按壓可有脹、麻等,一般呈帶狀、線狀或放射狀,其感傳路線與經絡主幹的分布基本相符,有的還出現表里經之間,手足同名經之間的互傳現象。感傳速度一般緩慢,能為受試者清楚描述,而且可呈雙向性傳導。這種傳導可被機械壓迫或局部注射麻醉劑所阻斷+刺激一旦停止,感傳也就逐漸減弱乃至消失。經絡感傳現象還可以表現為沿經抽痛,皮疹,脫毛和引起皮膚出現紅線、白線、皮丘帶、過敏帶、麻木帶等特異現象。經絡感傳現象對於研究經絡實質有重要意義。
探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固體表的某些特殊物質結構在循經感傳發生過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中樞興奮擴散論和外周動因激發論。中樞興奮擴散論者認為循經感傳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中樞神經系統,即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有一定的,按著體表的十四經的路線發生定向性興奮傳導,結果在敏感人的大腦中產生循經感覺傳導現象。其主要實驗依據有三點。第一,幻經絡感傳現象。是指在已經截肢的病人傷口癒合後,每當針刺失去的肢體以上的殘端部位的某經某穴而發生循經感傳時,這種線性的傳導既可以循該經的路線向上,向完整的軀體傳導;同時也可以向失去肢體的部位傳導,甚至這條幻經絡的傳導線可以達到失去的手足的末端,其位置與該經的經典路線相符合。第二,條件反射性循經感傳現象的形成。當一個無關刺激,例如聲和光的刺激與針刺引起循經感傳現象相結合,經過多次重複強化實驗,則這一個聲和光的刺激出現時,往往也可引起條件性的循經感傳現象。表明沒有直接刺激皮膚,通過高級神系統的作用,也可以引出循經感傳現象,揭示大腦皮層在這一現象的發生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在麻醉區域內循經感傳現象的出現。中國中醫研究院莊鼎等人的工作表明,當刺激腰麻病人的麻醉平面以上正常區域的穴位,如胃經的氣戶穴,則多數受試者出現的循經感傳線,可以從正常感覺的區域沿著胃經的路線,向下進入麻醉區的大腿、小腿,直達胃經的井穴。其循行寬度,速度和感覺性質與麻醉以前比較,沒有多大差別。外周動因激發論者,並不否認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感覺區在產生循經感傳現象時感覺的特殊作用,而只是主張在體表的十四經線上可能有某些特殊的物質結構在隱性感傳線上或顯性感傳的循經傳導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依據有四點:第一,隱性感傳線的客觀存在及其生物物理學特性。如高振動聲、低阻抗、高發光以及針刺時的溫度變化和微小搏動等的發生,說明這種特殊的感覺現象不可能在沒有外周無條件的激發動因下產生條件反射。第二,截肢後經絡循行線某些生物物理學特性繼續存在。第二,循經感傳線受機械壓迫而發生受阻滯現象。說明在體表可能有某些物質結構,具有因受壓迫而阻滯外周動因的繼續激發的作用。第四,模擬感傳現象的發生與腦誘發電位的一致性。吳寶華等人採用柔軟的毛刷,以類似感傳的速度沿著經絡的路經刷動,使無感傳者產生模擬感傳,此時測試皮層體覺誘發電位,發現這時其P12N33P102的複合波較正常值降低1.61μV。這個下降幅度恰好是循經感傳顯著者和一般無感傳者相差的幅度。提示循經感傳發生時,可能有某些動因循經前進;正是這種動因,不斷刺激沿經的神經感受裝置.導致腦誘發電位振幅的降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