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經感傳現象是最早的也是研究最全面的“經絡”相關課題。20世紀50年代,人們在針刺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人接受針刺治療時,會產生一種沿經脈路線移動的感覺,後來正式將這一現象命名為循經感傳現象。能產生這一現象的人成為經絡敏感人。對循經感傳顯著程度分為Ⅳ型,其中第Ⅳ型為不顯著型,簡稱不顯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顯著型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刺激經穴時,依循經感傳線的出現多少和感傳通達部位的遠近,對循經感傳現象的顯現程度進行的分類標準,當所測定的經脈均不能超過腕、踝關節,或刺激井穴時僅一條經的感傳能超過腕、踝關節但不能超過肘膝關節;或刺激原穴時僅一條經的感傳能超過肘、膝關節,但不能超過肩、髖關節者。
解讀
指刺激經穴時,依循經感傳線的出現多少和感傳通達部位的遠近,對循經感傳現象的顯現程度進行的分類標準。
Ⅰ型(顯著型),刺激井穴(或原穴)時,有6條以上的經脈感傳能通達經脈全程,其餘經脈感傳能超過肩、髖關節,但不能抵達經脈終點者。
Ⅱ型(較顯型),有2條以上的經脈感傳能通達全程,或3條以上的經脈感傳能超過肩、髖關節者。
Ⅲ型(稍顯型),有1條以上的經脈感傳能通過肩、髖關節,或2條以上的經脈感傳(刺激井穴)能過腕、踝關節,或(刺激原穴)能通過肘膝關節者。
Ⅳ型(不顯型),所測各經感傳均不能超過腕、踝關節,或僅1條經脈感傳能超過腕、踝關節者。
中醫套用
1、阻斷循經感傳現象的因素
多方面研究資料表明,循經感傳現象時可以被外界因素所阻斷的,這種感傳可阻斷的現象為“循經感傳的可阻滯性”,局部機械壓迫、局部注射0.9%氯化鈉或普魯卡因、局部冷凍降溫,以及觸摸刺激表皮等,都可使循經感傳現象受到阻滯。
目前,對循經感傳現象的可阻滯性的產生機制存在兩種看法,即“中樞干擾”和“外周阻斷”。一些研究資料表明,局部機械壓迫對大腦皮質誘發電位沒有明顯的干擾,但對循經感傳和針刺激效應都有明顯的阻滯作用。局部冷凍降溫對循經感傳現象有明顯阻滯作用,但對針刺穴位有關感覺神經的動作電位、大腦皮質體覺誘發電位均無明顯影響。
2、循經感傳與臨床
(1)循經感傳與針刺療效的關係
現代實驗針灸學通過大量的臨床資料證明“感傳愈顯著,療效愈好”,循經感傳與針刺治療效果之間確有某種內在聯繫和規律,探明二者的聯繫途徑和作用規律,對提高針灸臨床療效,闡明針灸治病原理和經絡實質均有重要意義。
(2)循經感傳與針刺陣痛效果的關係
現代大量臨床資料證實,古人關於“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氣至而有效”的觀察和論述是十分正確的。至於感傳所到之處的痛閾變化與感傳現象之間有何內在聯繫,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繫途徑和相互作用規律究竟如何,至今尚無明確答案。因此探討這個問題對於闡明針刺治病原理很有意義。
(3)循經感傳與針刺麻醉效果的關係
大多數臨床觀察表明,感傳直達手術區的患者,針麻鎮痛效果均比較好,反之則鎮痛效果相對減弱。還有人對感傳顯著程度不同的患者的針麻效果進行了對比觀察。結果發現,感傳顯著的患者針麻效果均比較好,而感傳不顯著者的針麻效果則相對較差,二者有顯著差異(P<0.05)。但也有少數單位的研究認為,針麻效果之優劣與患者循經感傳的顯著程度無關。由於影響針麻效果的因素較為複雜,所以要對此作出結論,尚有待進一步觀察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