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原理

一切自然過程都終而返始的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環原理
  • 定義:一切自然過程都終而返始的學說
理論,套用和意義,

理論

循環原理是中國先哲們對自然界的種種周期運動現象的一種概括,在陰陽概念的基礎上將其提升為宇宙秩序的一個原理。最初見於《老子》,《易傳》進一步將其模式化。在《老子》那裡,循環作為道的一種規律,用“反”和“復”刻畫其“周行不殆”的運動特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周易》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以陰爻(一)和陽爻(一)兩種符號組成兩種基本循環模式。《易》的經、傳之文用“無往不復”、“原始反終”、“往來無窮”諸語強調循環思想。《易傳·繫辭上》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尤慮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動三極之道也。”
歷代宏儒無不崇尚循環原理。荀子說:“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荀子·王制》)劉禹錫說:“法為清母,重為輕始。兩位既儀,還相為庸。噓為雨露,噫為雷風。乘氣而生,群分匯從。……紀綱或壞,復歸其始。”(《天論》下)邵雍說:“萬物皆反生,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無窮也。”(《皇極經世書·觀物外篇》)朱熹說:“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說道有,有無底在前,說道無,有有底在前,是循環物事。”(《朱子語類》卷九十四)羅欽順說:“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辟,一升一降,循環無已。”(《困知記》)黃宗羲說:“大化之流行,只一氣充周無間……循環無端,所謂生生之為易也。”(《黃梨洲文集·與友人論學書》)

套用和意義

“循環”作為研究工作的指導原理對中國學術思想的影響是複雜而又深遠的。在科技方面,古代學者以循環原理為指導對自然界中種種周期現象的觀察和利用碩果纍纍。如對日月和行星視運動周期的精確觀測以及協調這些周期而制定種種曆法。又如依據循環原理所獲得的關於人體經絡和血氣循行環路。再如受循環原理啟迪而沿五運六氣說確定的中原地區氣候變遷的60年大周期,還有農業生產中的輪作制等。諸如此類的自然科學領域內的諸成就,多為現代學者所認同。但鄒衍的“五德終始”和董仲舒的“三統”王朝更替說以及邵雍的歷史循環論,因與歷史進化觀相背而遭現代學者唾棄。但現代學者從數學以及通過與當代最新科學成果的印證,發現了以陰陽為基礎的五行循環結構的系統意義。
當代美國學者F.卡普拉的見解具有代表性。他在其著作《轉折點》(1982年)中說:“中國人引進極性相反的陰和陽,給這一循環思想一個明確的結構,用兩極規定變的循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沒有什麼事物只是陰或只是陽。……對於陰陽符號,中國人使用了一個‘五行’系統。……‘行’意味著‘行為’或‘做,,並且與木、火、土、金和水相聯繫的五個概念,表示在一個很明確的循環秩序中相繼並且相互影響的量。……中國人從‘五行’導出一個延擴到整個宇宙的相似系統。……當‘五行’理論與陰陽循環一起運用時,結果是一個精巧的系統,其中宇宙的每個方面都被描述為一個動態圖像整體的一部分。”
卡普拉的上述論述顯示了中西學者的共識。對此論述還需補充的是,可以數學證明,以生克兩種循環構成的五行系統,是最簡單的穩定系統。
循環原理的哲學意義在於它可以解決進化和退化的矛盾。19世紀中葉,生物學和物理學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自然演化理論。生物進化論依據生物表型的比較研究,論證物種演化的總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的方向發展,並且推廣這一結論,認為自然界的發展是從無機到有機,從無生命到有生命。而人文學者又接過生物進化論,把它轉變為有科學支持的社會進化論,認為自然界發展出生命後的重大進化是由動物發展出人類。人類的發展形成不斷進步的社會。但是,物理學提供的理論卻恰恰相反。根據對熱現象的研究,孤立系統的演化趨勢是達到熵極大的平衡狀態。把這種演化論推論下去得出,如若一切運動都最後耗散為熱,那么整個宇宙將最終達到熵極大的熱死狀態。生物進化論為人類提供了一個樂觀的前景,而熱力學的熵原理則預言了一個人類的末日。面對這種矛盾,有兩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個是審查局部科學理論運用於整個宇宙的合理性,另一個是借用循環論消解矛盾。F.恩格斯既否認熵原理對宇宙的適用性,又提出宇宙大循環假說克服這悲觀的宇宙熱寂說。他假定放射到太空中的熱一定會通過某種途徑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使已死的太陽重新轉化為熾熱的星雲,進而開始新的進化,直至出現智慧的花朵。而朱熹的宇宙循環假說卻是恩格斯宇宙大循環假說的前驅。人們非常熟悉朱熹的以氣論為基礎的“離心宇宙模型”,鮮知他的太極循環說。朱熹的“太極”概念有三義:就理的層面說,太極為至理;就數的層面說,太極為數之源,即大衍之數五十或去一不用之“一”;就萬物總根源層面說,太極為造化之樞紐。他認為“太極分開,只是兩陰陽,括盡了天下事物”,這陰陽統體的太極概念是他的宇宙循環說的基礎。他把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的一次生成圖式,改造成太極生滅的循環:“太極之前有太極”;混沌開,光明生,“光明之前是黑暗,黑暗之前有光明”;宇宙就是太極生滅、明暗交替的無盡之循環。在《朱子語類》中記載了朱熹的這些思想。循環原理對於現代科學有無意義尚待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