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髮型斑疹傷寒

簡介,症狀,診斷,治療,

簡介

也稱為Brill-Zinsser病,是指初次感染流行性斑疹傷寒後因復發所引起的疾病。病人或者在早年患過流行性斑疹傷寒或者生活在地方性流行區。當宿主抵抗力明顯下降時,殘留在身體中的活的病原體被激活,引起復發性斑疹傷寒。病人身上的虱子可獲得感染並傳播病原體。通過動物接種,從血液中也可分離到普氏立克次體。該病為散發性,可發生在任何季節且可無受染虱的存在。

症狀

該病症狀和體症較輕,循環紊亂同流行性斑疹傷寒,此外還會累及肝臟,腎和中樞神經系統。發熱可持續7-10天;出疹常短暫或缺如。死亡率為零。

診斷

取血液或組織進行立氏立克次體血清學試驗,分離和鑑定,通過螢光染色從皮膚或其他組織中找到病原體有助於確定診斷,特別是落磯山斑疹熱。血清學診斷需取3份血清標本,即發病第1,第2和第4~6周。PCR通過檢測立克次體特異性核酸可進行早期診斷。
補體結合反應 針對不同立克次體抗原,落磯山斑疹熱和斑疹傷寒的血清學反應形態不同。斑點熱群和斑疹傷寒群立克次體有兩種補結抗原:可溶性部分為群各成員共同抗原;純化部分為各立克次體特異性抗原。各種斑點熱(如落磯山斑疹熱,立克次體痘,鈕扣熱,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昆士蘭蜱斑疹傷寒)可用型特異性洗出的菌體抗原來區別。落磯山斑疹熱和斑疹傷寒初次感染常產生IgM型抗體。補體結合抗體在病程第2和第3周出現,發病後3~5天內使用抗生素治療者出現較晚。在這種情況下,應在4~6周採取晚期恢復期血清。在Brill-Zinsser病,一種7S型抗體在病後幾天就迅速出現。Q熱抗原有特異性診斷價值,在急性感染,出現2相抗原抗體;1相抗體表明為慢性感染(如肝炎,心內膜炎)。
其他血清學試驗 運用純化抗原進行的血清學試驗不僅可區別特異性感染,而且能幫助確定急性期(IgM)和晚期或復發,如Brill-Zinsser病(IgG)免疫球蛋白的類型。補體結合試驗可用於常規診斷;顯微鏡凝集試驗,間接螢光抗體(IFA)和血凝反應可用於鑑定並開始標準化。IFA和補體結合試驗有助證實戰壕熱。小蛛立克次體與其他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但可通過特異性補體結合反應抗體升高加以鑑別。康氏立克次體,西伯利亞立克次體和澳大利亞立克次體與立氏立克次體和小蛛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但可通過補體結合試驗,鼠毒素中和試驗和豚鼠體內交叉免疫試驗加以區別。
免疫螢光技術已用於從雞胚組織,豚鼠和蜱中檢測立氏立克次體和普氏立克次體。落磯山斑疹熱病人早至病後4天,晚至病後10天可從皮損中檢測到立克次體。IFA技術也可從福馬林固定組織中檢測到立克次體。
分離和鑑定 除了流行病學原因,分離病原體很少進行。如需分離,對斑點熱或斑疹傷寒病人,應在抗生素使用前採集血液。通過接種豚鼠,小鼠,雞胚卵黃囊分離立克次體已逐漸被各種組織培養技術所取代。

治療

當疹子一出現時即開始治療,症狀會迅速緩解。由於落磯山斑疹熱病人不經治療很可能在血清學診斷確立前變得非常嚴重甚至死亡,因此一旦擬診即應開始治療。36~48小時內可見到明顯的臨床改善,2~3天熱度退去。在恙蟲病,反應更迅速。
四環素氯黴素特別有效,它們是抑制立克次體而非殺死立克次體。適宜的治療方案包括首次口服四環素25mg/kg或氯黴素50mg/kg,隨後將同樣劑量分每天3~4次口服。不能服藥者可行靜脈注射.
在晚期才開始治療的病人,臨床改善很慢,熱度會持續較長時間。斑疹傷寒群和斑點熱群立克次體病嚴重患者常有循環衰竭,少尿,無尿,氮血症,貧血低鈉血症,低氯血症,水腫和昏迷。在中輕度病人,這些變化缺如,因而處理較簡單。對嚴重病例晚期就診者,可連續3天給予大劑量皮質類固醇和特異性抗生素。
嚴重的落磯山斑疹熱和流行性斑疹傷寒病人在疾病晚期血管通透性顯著增加,因此靜脈輸液應特別小心,避免肺和腦水腫。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病人不主張使用肝素。 
所有立克次體病都需要特異性化療和支持療法。在此介紹適於所有感染的處理措施。特殊措施在埃里希體病,立克次體痘,Q熱和戰壕熱處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