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近代馬君武詩作)

《從軍行》是近代教育家馬君武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一個深明大義、教子奔赴戰場英勇殺敵的偉大母親形象,開篇六句在初步展現出母親的形象的同時從側面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接著六句則寫母親母親以國事為重而捐棄了“養兒防老”的封建傳統意識,之後十二句具體地條分縷述母親如何不辭辛勞“教養兒”,緊接著四句寫母親為兒子長大成人而感到欣慰,最後八句寫母親再次強調要兒子英勇殺敵來保衛祖國。全詩充滿強烈愛國思想,語言質樸,如話家常,具有古樂府娓娓描述的特點,而無《從軍行》舊題的淒涼哀思,用典妥貼自然,如水之流,渾然一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從軍行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馬君武
  • 作品出處:《馬君武詩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從軍行1
北狄寇邊郡2,飛電羽書急3
軍人別慈母,整裝赴前敵。
母亦無所戀,母亦無所愁。
生兒奉祖國,豈為家室謀?
兒父戰死日,兒生未十年。
不辭教養勞,望兒成立賢4
教兒讀歷史,往事足歌泣。
祖國豈不美?世界昔第一5
教兒練身體,丈夫之本領6
周處殺三蛟7,項籍力扛鼎8
教兒習射擊,典釵買槍劍9
刺肌戒愛國10,隱隱字可見。
兒今年二十,投身事戎行11
父志既已繼,母願志已償12
北狄吾世仇,膺懲今所急13
祖國尺寸地,不許今人失。
母亦無所愁,母亦無所戀。
不望兒生還,恐兒不力戰1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從軍行:題下原注“甲辰”(1904年)。
  2. 北狄:本指北方的少數民族,此指沙皇俄國。1900年,沙皇俄國武裝入侵中國東北三省。1904年,為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日、俄在中國境內爆發戰爭。寇:指侵略者來侵犯。
  3. 飛電:閃電。羽書: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
  4. 成立賢:成為有才能之人。
  5. 世界昔第一:指中國從前在世界曾是第一強國。
  6. 丈夫:男子漢。
  7. 周處殺三蛟:據《晉書·周處傳》載,周處(236年—297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周處少年時危害鄉里,時人把他同南山虎、長橋蛟並稱為“三害”。後周處殺虎捕蛟,改過自新,人們互相慶賀,以為三害盡除。
  8. 項籍力扛鼎:相傳項羽勇武過人,力能扛鼎。項羽(前232年—前202年),羋姓,項氏,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9. 典:典賣。
  10. 刺肌戒愛國,隱隱字可見:宋代抗金名將岳飛投軍前,其母在背上為他刺下“盡忠報國”四字。戒,告誡。
  11. 投身事戎行:從軍參加抗俄隊伍。戎行,指軍旅之事。
  12. 志:一作“亦”。償:滿足。
  13. 膺懲:打擊和懲治。
  14. 力戰:奮勇殺敵。

白話譯文

沙俄侵犯我國邊疆,飛電像羽書那樣緊急。
軍人告別慈愛的母親,整裝奔赴前線殺敵。
母親亦無所留戀,母親亦無所憂愁。
生兒就是為讓他奉獻祖國,豈能為家室謀利益。
兒父戰死之時,兒子未滿十歲。
不辭教養的勞苦,希望兒子成為有才能之人。
教兒學習歷史,往事足以可歌可泣。
祖國豈是不美?她曾居世界第一。
教兒鍛鍊身體,練就一身男子漢本領。
像周處那樣能除三害,像項羽那樣能力扛銅鼎。
為教兒練習射擊,典賣釵環購買槍劍。
像岳母那樣,在兒背上刺字,告誡他要愛國,所刺字跡隱約可見。
兒於今年二十歲,從軍參加抗俄隊伍。
父親的遺志既已繼承,母親的心愿亦已滿足。
沙俄是我世代的仇敵,抗擊沙俄是當務之急。
祖國每寸土地,都不允許在當代人手裡失去。
母親亦無所憂愁,母親亦無所留戀。
不指望兒子活著回來,惟恐兒子不奮勇殺敵。

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沙俄違反《交收東三省條約》。拒不撤兵,進而向清政府提出七項無理要求,上海、北京等地掀起拒俄運動。中國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拒俄義勇隊”準備開赴東北前線與沙俄侵略軍作戰。次年2月(1904年2月),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境內進行了分贓的戰爭,詩人憤而仿《木蘭辭》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雖用樂府古題,但一反其內容慣寫軍旅之苦,而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教子奔赴戰場英勇殺敵的偉大母親形象。
開篇六句,既初步展現出母親的形象,也從側面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其中,開篇的“北狄寇邊郡,飛電羽書急”二句概述軍情緊急,揭示國家已面臨戰爭險境,籠罩全篇,又與“軍人別慈母,整裝赴前敵”二句構成因果,接著二句述說詩人母親此刻的感受:“無所戀”,“無所愁”。表明強敵當前,報國大義重於母子之情。
之後直至結尾,皆是母親“教兒”的話。首先是“生兒奉祖國,豈為室家謀”,再是“不辭教養兒,望兒成立賢”,二者都充分顯示出母親的廣闊胸懷,完全捐棄了“養兒防老”的封建傳統意識。加之“兒父戰死日,兒生未十年”——孤兒寡母,含辛茹苦,但如今母親仍以國事為重。這些話淺中有深,平中見奇,字字含蘊著愛國情愫。接著再具體地條分縷述母親如何不辭辛勞“教養兒”:一是“教兒讀歷史”,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璀璨的文化,偉大的發明創造,曾為世界第一,以及鴉片戰爭後數十年來,列強欺凌的淒涼景況;二是“教兒練身體”,體強力壯,不作“東亞病夫”,並舉周處殺蛟、項籍扛鼎的故事來作說明;三是“教兒習射擊”,鍛鍊軍事才能,方可上陣殺敵,並以岳母刺字事勉之、期之、警之。“典釵買劍”,猶見母親“毀家紆難”的愛國之情。再接著的“兒今年二十,投身事戎行”二句應前“軍人別慈母,整裝赴前敵”。“繼父志”,“償母願”,這在母親都是感到欣慰的。接著再曉之以大義:“北狄吾世仇,膺征今所急”。這裡,母親直稱為“世仇”,並認為討伐抗擊乃當務之急。又於“北狄吾世仇,膺懲今所急”二句後緊接以“祖國寸尺地,不許今人失”。在當時列強進逼日亟的情況下,這二句堪稱時代的最強音,是對清王朝的猛烈抨擊,對某些尚在沉睡中的中國人民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最後以“不望兒生還,恐兒不力戰”作結,聲援雲霄,氣沖斗牛,大義凜然,熱情洋溢地表達出為祖國赴死犯難的決心,從而更使全篇龍騰虎躍,氣勢軒昂,豪情滿懷。
全詩充滿強烈愛國思想,語言質樸,如話家常,具有古樂府娓娓描述的特點,而無《從軍行》舊題的淒涼哀思,“首尾圓合,條貫統序”(《文心雕龍·熔裁》),格局整齊而有變化。首敘北狄寇邊,羽書飛馳,此正男兒報國之時,無國便無家,“小我”大我”,涇渭分明。此一中心題旨,貫穿全篇。而於整齊中亦有所變化,中間細述“教兒”之道,並引周處、項籍、岳飛等故事,不僅達到“以不露痕跡為高”,而且完全“使事如不使”(《寒廳詩話》),妥貼自然,如水之流,渾然一體。詩兩用“母亦無所戀,母亦無所愁”(後用“戀”、“愁”顛倒),一片真情,神行紙上,可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擲地作金石聲矣。情真理足,筆力能包舉之。純任自然,不假錘鍊”(《蕙風詞話·卷一》)。

名家點評

  •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程翔章:詩中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憂國忘家的慈母形象,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思想。全詩熱情洋溢,文字淺顯,自由奔放,十分感人。(《中國近代文學作品選(修訂本)》)
  • 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郭延禮:馬君武通過詩中塑造的一位深明大義、以繼承夫志、報國為念的母親形象,抒發了他的反帝愛國思想。(《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第三卷》)
  • 已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褚斌傑:這首詩通過臨戰別母,母親對兒子精心培養過程的回憶,以及母親對臨戰兒子的希望等方面的敘寫,熱情歌頌了母親愛國至上、深明大義的光輝形象。尤其是關於培養兒子一段的詳細描寫,更突出了母親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兒子的父親戰死疆場的時候,小兒還不到十歲。她之所以不辭辛苦地培養兒子,目的是要讓他繼承父志,“望兒成立賢。”她“教兒讀歷史”,了解祖國的偉大;“教兒練身體”,要有周處、項羽一樣的本領;“教兒習射擊”,她賣掉了自己的頭飾物。如今兒子終於成為一名軍人,要出陣打仗了,她又殷切希望兒子要努力作戰,不怕犧牲。這是多么寬闊的胸襟,多么崇高的精神。讀完此詩,不由得要為這樣的母親而驕傲,而欽佩,而高歌。全詩語朴情真,敘事井然,描寫生動,形象鮮明,頗具漢樂府詩歌的特色。(《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下冊)》)

作者簡介

馬君武(1882年—1940年),名和,字貴公,廣西桂林人。初留學日本,學工藝化學;後去德國,習冶金。民國初年,任孫中山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等職,後經營工業。晚年任廣西大學校長。愛好文學,其詩歌,格律自由。著有《馬君武詩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