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脾論治未病》是2018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脾論治未病
- 作者:張立德、劉曉亭、曲怡
- 類別:內科學圖書
-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59102577
《從脾論治未病》是2018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從脾論治未病》是2018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本書主要介紹脾胃藏象基本知識,中醫從脾治未病的基本原則,飲食、經絡、情志養脾胃,改良生活習慣,從而通過顧護飲食,勞逸結合等方面,達到保全康之目的。另外還列...
《無病到天年》一書是根據路志正先生養生保健的心得整理而成的,把調理脾胃、防患未然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奉獻給廣大讀者,以期起到未病先防之用,其用心不可謂不善。《內經》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幫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我認為路志正先生養生...
這個病案,也可說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一個實例。這一例子並不是專指一種病或一髒而言,而是說明應該以“治未病”這一整體觀和預防思想來全面看待各種疾病。“上工治未病”淺議 時賢王錫民先生在《中醫藥與亞健康》撰文說道:“‘亞健康’概念與《黃帝內經》中的‘未病’概念大致相同。如《...
《從脾胃談四季養生》是2015年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遲莉麗。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為我國中老名醫隗繼武教授傳承工作室的專家,是以中醫學核心“天人合一”作為指導思想,以整體恆動的自然觀與生命觀為基礎,以調理後天之本的脾胃作為出發點,三易其稿,終於著成基於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的養生讀本。書中...
一、脾為後天之本 (一)脾主運化,是氣血之母 (二)溫振脾陽以防衰 二、補脾防患於未然 (一)脾安則五臟皆安 (二)調理脾胃乃延壽要務 (三)日常調攝健脾要點 三、健脾方藥的長壽研究 (一)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二)補中益氣湯(《脾胃論》)(三)人參 (四)黃精 (五)靈芝 第...
名醫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高明的醫生能夠在疾病未發之時及早發現端兒進行干預,防微杜漸;中等層次的醫生在疾病發展呈現一定症候的時候,辯證(和或)症論治,將疾病及時的控制治癒;低層次的醫生往往在疾病出現一系列徵候或不適症候的時候,才發現疾病的端兒,針藥並施針對...
“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飲食水谷入口後,須依賴脾胃為之消化、吸收,並布散全身。因此,在養生防病中也應當注意,飲食要避免過飢過飽、過寒過熱,時時注意顧護脾胃。《金匱要略》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深刻揭示“脾不主時”的思想內涵:其一,未病先防,重視脾胃保養。脾主運化水谷,飲食不節,...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胃,返璞歸真的養生方法保你一年無病,四季平安“治未病”是中醫的健康觀,是古代醫家幾千年來在預防和治服瘟疫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完善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科學思想,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
第7章 人——機結合的中醫辨證論治現代化 §1 由既病推斷未病和推導處方的軟體的設計思想 §2 只有一個證的疾病的未病推斷和處方推導 §3 具有多個證的疾病的未病推斷和處方推導 參考文獻 漢英對照關鍵字索引 作者簡介 孟凱韜,教授,西北大學哲理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主同盟盟。1943年12月生於陝西省周至縣。1...
《養好脾胃才健康》是2024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靜岩;應森林;李曉康。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醫“養生治未病”科譜書,多以故事形式開頭,說理和實踐並重的模式展開敘述,分別談到了脾胃病的常見病因、基本理論、體質調養、常用藥物、按摩手法等,使廣大讀者懂得調養脾胃是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關鍵。適合...
肺熱病者,右頰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肝熱病者,左頰赤;脾熱病者,鼻赤;腎熱病者,頤赤。病雖未發,見其色者,所宜療之。故曰:療未病之病。肺熱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熱病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病者,色蒼而密枯;脾熱病者,色黃而肉濡;腎熱病者色,黑而齒枯。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
寓防於治長調脾胃安未病之地 蔡師治病重視脾胃的觀點,源於家傳,並深受許叔微、李東垣、薛立齋等醫家的影響。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臟六腑非脾胃之氣不能滋養,氣血津液非脾胃之氣不能生化,故東垣奉“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立齋尊“胃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也。蔡師亦頗重脾胃對元氣精血的滋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譯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發芽、枝葉舒展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天地一同煥發生機,萬物因此欣欣向榮。人...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張介賓說:虛實為察病之綱要,補瀉為施治之大法。筆者既揭《金匱要略》首篇之義為”虛實”二字,認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無非是借肝實、肝虛而明虛實治法不同,肝病如此,心、脾、肺、腎無不如此。所以原文說”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
4.正護與反護:正護與反護是根據臨床治則(正治與反治)為依據所採取的護理措施。5.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時令、氣候、地理環境及病人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護理措施。6.預防為主:護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為原則,掌握疾病傳變途徑,防止併發症,在疾病康復期防止病情...
《脾胃論》中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然而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脾常虛”,溫老師不僅從脾胃入手治療小兒多種疾病,而且在治療其他疾病時都時刻注意顧護脾胃,防止因治療疾病傷及脾胃而再生他病,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4.重視養陰 溫老認為,“小兒易熱多火”與小兒的生理...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養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
其對31個病證的辨證施治方法,經系統整理,輸入電腦,作為教學之用。《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實用眼科學中醫眼科學》皆收載其數十年的臨證經驗。陸氏除熟讀經典著作,酷愛古典文學,並喜國畫。陸氏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眼科理論五輪學說,結合多年臨診經驗,提出“肝腎立論”、“脾胃論治”、“健脾利濕”新學說,...
擅長以中醫脾胃學說論治臨床各系統病證。1985年研製成功的中成藥“五靈止痛散”獲廣州市科技成果四等獎,技術轉讓費5萬元全部貢獻給中國中醫藥學會振興中醫基金會。1991年,鄧鐵濤教授主持的課題《脾虛型重症肌無力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建國以來...
研究顯示,從人的整體功能失調到疾病的發生,是一個漸變到突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此過程初期正是“治未病”的最有效時期。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口是,...
十六、外治法治療小兒頑固性濕疹 十七、藥針並進治遺尿 十八、外敷治汗症 十九、從脾論治小兒腦癱 二十、揉捏牽轉法治療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 二十一、中藥顆粒劑外敷在兒科的套用 二十二、兒科臨床帶教的經驗 第五章 醫案選集 一、呼吸系統常見病症案 二、消化系統常見病症案 三、雜病案 四、外治病症案 五、...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藏準此。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0篇,科研成果曾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主編、副主編《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專論》、《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導論》、《中醫基礎理論》等學術著作及教材17部。現主持在研科研課題3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基於腸道菌群“從脾論治”疾病易感痰濕體質...
皺紋多與脾胃經氣不足有關,“美容穴”可修正 161 長斑跟肝氣不舒有關,“玫瑰花養肝茶”能幫忙 163 “四物湯”是滋養女人的湯,修正氣讓女人更靚 166 “暖宮運動”修正氣,讓美麗無憂 167 笑是最簡單的扶正美容運動 171 第十章 三分治七分養,扶正補虛療疾延天年 扶正氣治“未病”,亞健康可用養肝腎...
一、首重脾胃,繼承創新 二、以中為主,中西並重 三、虛實兼顧,治療胃痞 四、標本兼顧,治療泄瀉 五、益氣扶正,治療腫瘤 六、獨創膏方,防治並重 七、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八、開通網站,造福患者 中篇 臨床經驗 一、李學武老師治療脾胃病經驗 二、李學武老師套用“胃舒泰膠囊”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 三...
二、從脾胃論治小兒五臟病 三、診治小兒厭食經驗 四、診治小兒功能性腹痛經驗 五、診治小兒便秘經驗 六、辨治小兒久瀉經驗 七、瀉黃散在兒科疾病中的套用 第五章 小兒“肝常有餘”發微 一、“肝常有餘”的理論內涵 二、“肝常有餘”的套用外延 三、典型病案 第六章 兒科病證中西醫融合論 一、中西醫融合...
在消化生理上,《黃帝內經》提出了“脾胃學說”。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胃者,水谷之海也”(《素問·五臟別論》);“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玉版》);“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刺法論》);“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
自然界五氣為風、暑、濕、燥、寒,正常時對人體有利無害,但當其太過或不及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也稱為淫氣,即中醫中的六淫,為外感致病因素的主要來源。同時根據五行關係,指明了五臟所易受之邪,如脾易受濕邪,心易受火邪,為後世醫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未病防治方面提供了理論基礎。3、指導用藥歸經及...
7.清腸治痢法 8.清氣泄熱法 9.透熱轉氣法 10.清營解毒法 11.清熱涼血法 12.氣血兩清法 13.瀉火解毒法 14.清熱化濕法 15.清熱止血法 16.清熱除蒸法 七、補法 概述 1.補氣法 2.補血法 3.補陽法 4.補陰法 5.氣血雙補法 6.陰陽並補法 7.補肺法 8.補脾法 9.補肝法 10.補心法 11.補腎法 1...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