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南山(中華醫學會中醫學會理事)

陸南山(中華醫學會中醫學會理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陸南山(1904~1988年),浙江鄞縣人。五代業醫,從父陸光亮學醫,22歲懸壺於上海,專擅眼科。1956年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十屆全國會員代表。曾任上海仁濟醫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眼科教授,醫療系二部中醫學教研室主任,中華醫學會中醫學會理事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南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鄞縣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醫生
  • 代表作品:《眼科臨證錄》
人物背景,人物業績,證治經驗,

人物背景

17歲隨父侍診,得傳家學。民國15年(1926年)來滬,初設診於虹口抗日戰爭後,遷南京路哈同大樓,再遷鴻仁里,以擅治眼疾聞名滬上。陸氏深知“醫乃仁術”,遇有危重患者,常留家住宿,隨時觀察;家中容留不下,則留下病家住址,親往訪診。對貧苦病人,非但不收診金,還饋贈藥物、膳食。陸氏行醫60餘年,經他治癒者不可勝計,有使“瞽者生明”之譽。
陸氏一生遵循“學知不足,業精於勤”的古訓,博覽群書,有得則錄,筆耕不輟;配製眼藥,親手研製;80高齡仍然堅持門診。著有《眼科臨證錄》。其對31個病證的辨證施治方法,經系統整理,輸入電腦,作為教學之用。《醫學百科全書.中醫眼科》、《實用眼科學中醫眼科學》皆收載其數十年的臨證經驗。陸氏除熟讀經典著作,酷愛古典文學,並喜國畫。
陸氏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眼科理論五輪學說,結合多年臨診經驗,提出“肝腎立論”、“脾胃論治”、“健脾利濕”新學說,獨具見解。率先將中西醫結合方法套用於眼科臨床,進行生化檢驗,使用眼科儀器檢查眼底病變,充實中醫診斷手段,使中醫眼科理論和現代醫學相結合。對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視網膜炎、眼肌麻痹等診治都深入鑽研,取得突破性進展。發表有《中醫治療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辨病和辨證的結合》等論文20多篇。著有《眼科臨證錄》,主編《實用中醫眼科學》,甚為眼科界重視。陸氏從事醫學教學,認真帶教學生,不少學生成為中醫眼科界後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業中西醫眼科。
陸氏曾任上海第二醫學院教授、醫學系二部中醫教研組主任,全國中醫眼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等職。

人物業績

發表有《中醫治療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辨病和辨證的結合》等論文20多篇。著有《眼科臨證錄》,主編《實用中醫眼科學》,甚為眼科界重視。陸氏從事醫學教學,認真帶教學生,不少學生成為中醫眼科界後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業中西醫眼科。
陸氏從事眼科醫療60年,主張中西醫結合,眼病辨證強調整體觀點, 善於化裁古方,擴大古方的套用範圍,對眼病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醫療經驗。
察病合參四診,診斷基於檢查
眼科察病,必須四診合參,但陸氏有其獨特的見解。
陸氏強調,“四診”中問診為其首。故臨診必詳細詢問患者各種情況。還編了一首眼科十問歌,茲錄於下:一問視力二問淚,三問羞明四問眵,五問疼痛六問時,七頭八身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陰陽虛實辨分明。
陸氏認為,對眼科來說,望診特別重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觀察,另一是儀器檢查。他非常強調眼科檢查,認為每一個眼科醫生都必須掌握現代眼科檢查方法,應親自檢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確病變情況,作出準確判斷。他檢查時,一般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根據現代醫學的觀點,明確疾病的性質、病因及嚴重程度。
立法謹守病機,辨證不尚分型
陸氏認為,眼科疾病的治療,也應“治病必求於本”,要求“審證病因,辨證施治”。但要有“證”有“病”,有按證立方,也有一病專方。但決不可“對號入座”。陸氏治病必定要探索機理,根據疾病發展的病理過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臟腑、氣血、痰濕情況而作出診斷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複雜的疾病,極不易掌握,而陸氏則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這一線索,進行辨證治療,將病分為三個階段,從而以簡馭繁。又如“靜脈周圍炎”眼內出血病,則抓住發病者多為青年男性,相火過旺的特點,認為該病的發病因素與相火有關,不管臨床證候多複雜,治療只需從養陰液,清相火著手。特擬了“減味阿膠湯”為該病專方,在病情的各個階段均以此方為基礎加減運用。
眼科眼科
明生克諳傳變,治未病防未然
陸氏常說:“‘上工治未病’,對眼科醫生來說,尤其是重要。”他認為“治未病”涵義有二:一是預疾病的發生,二是防微杜漸,制止併發症或兼症的發生。大多數危重眼病的發生,都有一個由輕到重逐漸發展的過程,醫生若能眼察秋毫,預先採取措施,對疾病的歸轉預後有著積極的意義。
陸氏指出,對於眼底出血病,雖然原則上採用清熱止血法治療,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熱不可過寒;止血不可鬱氣。寒涼過度,氣機壅塞均易造成瘀血留滯不化。陸氏制有專方治療,效果較滿意,儘管如此,陸氏還是提倡預防為主,對於視神經炎、小兒腦膜炎及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治療,不論視神經萎縮與否,陸氏的處方中通常在治療原發病的大隊藥中,佐一些視神經萎縮的治療藥物。一般而論,治療原發病即是預防併發症,但他認為,原發病與併發症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治療了併發症,對於促進原發病的痊癒也有好處。而且,不少併發症的出現並無明顯先兆,有的一旦發現,已經是非常嚴重而難以獲救,故應提早用藥,確是經驗之談。

證治經驗

陸氏對許多內眼症的治療有特色,主要原因在於他對各病病因、機理有清晰的認識,治療針對性強。
陸氏認為,內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數由於五臟功能失調引起, 可以一髒獨病,也可以數髒同病,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脾、腎兩髒。這是由於脾胃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的緣故。
陸氏常用的理脾法則有:健脾益氣、健脾滲濕、健脾化痰、健生津、健脾養血、健脾養心、健脾抑肝、健脾補腎、健脾散火。這些法則,來源於內科特別是東垣學說,具體使用時,不可完全照搬內科學說。不能認為健脾就是“增進食慾”或是“補益脾氣”,眼科之“健脾”要著眼於“動”字,即要求促進脾氣的運化功能,所謂“補脾即是運脾”便是此意。健脾用藥,常蒼朮6克、白朮6克、茯苓12克三藥合用,劑量偏小,意取其運動脾氣的作用,若用量過大,反有壅滯氣機之弊。若患者確有脾氣虛弱者,可參以參芪,但陸氏又必於柴胡、升麻、蔓荊子、葛根諸藥中選加一、二味藥,二是升提下陷,俾使脾氣上升入目。為加強氣機的疏理作用,又常常佐入當歸、川芎少許。對於青光眼病等一類以局部組織水腫的疾病,除加入澤瀉、豬苓、楮實子等利水滲濕藥物外,常佐以陳皮、桂枝等藥促進水液流通。對於Kp及視網膜有滲出物者,可加入少許化痰藥物。晚期疾病,則因久病入腎,調理方向也主要地轉移到腎。
除眼外障經驗《內經》云:“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陸氏認為, 眼外障之早期,多見目赤,故多屬因火所致。其實不單眼之外障,其他如急性、慢性結膜炎、麥粒腫及鞏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屬目赤範疇。由於這類疾病為火邪所襲,治療固然不離寒涼清熱,但清法有多種辦法,須參照《傷寒論》及溫病學說仔細分析病情的進退兼夾,訂立周密的治療方案,方能真正達到對症下藥的效果。陸氏認為,一般火邪侵襲眼睛多兼挾風邪,這可能是由於眼睛屬於上竅,內性擾上的緣故,至病之後期,由於邪熱消爍陰液,還可出現陰分不足之象,也有損氣害血者,可有氣虛及血絡熱滯等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