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是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比較的觀點看念住的實修方法 
  • 作者: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14日
  • 出版社: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頁數:368 頁
  • ISBN:9789575988654
  • 裝幀:平裝 / 15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原作品:Perspectives on Satipaṭṭhāna
  • 售價:NTD 450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雖然我以學術研究方法表達經文,而且在部分討論中我需要處理較為理論性的議題,但是整體而言,這本書是為修行者所寫的,如何能對禪修實踐有幫助,是我這個研究的出發點。」——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無著比丘的著作是無懈可擊的學術和修行寶典,對佛陀原始教法提供了明智、豁達、深刻的理解。」——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本書為探討禪修根本佛典《念住經》的專論,希望提供禪修者實踐《念住經》之道。無著比丘接續前作《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此次更深度研究不同經文版本觀點,透過比較《念住經》巴利經文的對應版本,漢文版、梵文版和藏文版所呈現的觀點異同,探討禪修的各種議題。從學術觀點來看,根本不可能重構歷史上佛陀曾說過什麼。不過,在我們所掌握的有限文獻里,早期經典的比較研究,讓我們儘可能還原特定教導的原始版本,從而認識佛...(展開全部) 「雖然我以學術研究方法表達經文,而且在部分討論中我需要處理較為理論性的議題,但是整體而言,這本書是為修行者所寫的,如何能對禪修實踐有幫助,是我這個研究的出發點。」——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無著比丘的著作是無懈可擊的學術和修行寶典,對佛陀原始教法提供了明智、豁達、深刻的理解。」——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 本書為探討禪修根本佛典《念住經》的專論,希望提供禪修者實踐《念住經》之道。無著比丘接續前作《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此次更深度研究不同經文版本觀點,透過比較《念住經》巴利經文的對應版本,漢文版、梵文版和藏文版所呈現的觀點異同,探討禪修的各種議題。從學術觀點來看,根本不可能重構歷史上佛陀曾說過什麼。不過,在我們所掌握的有限文獻里,早期經典的比較研究,讓我們儘可能還原特定教導的原始版本,從而認識佛教中最早的關於念住禪修的思想。無論是哪一種譯本的《念住經》,不同傳承的版本文獻數據,都以不同方式各安其位,反映它們各自在修行上的重要性。而無著比丘以其深入的學術研究,結合對禪修的深度瞭悟,為此解脫修行的方法,提供了珍貴的指導。作者簡介 無著比丘(Bhikkhu Anālayo) 1962年生於德國,1995年於斯里蘭卡剃度出家。2000年獲頒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已從漢堡大學佛學教授一職退休,現為巴雷(Barre)佛學研究中心的常駐學者。無著比丘是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也是漢堡大學沼田(Numata)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釋心承 2003年於美國法雲寺佛學院畢業。2010年於美國西來大學,以比較研究南、北傳的止觀禪修完成博士學位。北傳師從玅境長老、南傳師從無著比丘學習,曾任教於台灣佛學院,長期研修《阿含經》。劉雅詩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跨國禪修和正念教育發展。 呂文仁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雙語教育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語言現...(展開全部) 作者簡介 無著比丘(BhikkhuAnālayo) 1962年生於德國,1995年於斯里蘭卡剃度出家。2000年獲頒裴拉甸尼亞(Peradeniya)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已從漢堡大學佛學教授一職退休,現為巴雷(Barre)佛學研究中心的常駐學者。無著比丘是法鼓文理學院阿含經研究小組的創始成員,也是漢堡大學沼田(Numata)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譯者簡介 釋心承 2003年於美國法雲寺佛學院畢業。2010年於美國西來大學,以比較研究南、北傳的止觀禪修完成博士學位。北傳師從玅境長老、南傳師從無著比丘學習,曾任教於台灣佛學院,長期研修《阿含經》。劉雅詩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講師及中文大學榮譽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跨國禪修和正念教育發展。 呂文仁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雙語教育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語言現象的心理歷程,特別是習得歷程與理解歷程。從聖嚴法師修習禪法,對漢傳禪宗中語言文字的功用與角色深感興趣。

目錄

通序
推薦序
致謝詞
前言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念住的面向
一、「直接之道」
二、念住的「定義」
三、念住的「重誦」
四、結語
第二章 念住
一、失卻念住
二、防護性的念住
三、念住做為守門人
四、念住和記憶
五、結語
第三章 身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觀身孔
(二)對治不善心念
(三)領受四禪
(四)光明想和觀相
二、見於兩個版本的身隨觀
(一)隨念呼吸
(二)姿勢和動作
三、見於所有版本的身隨觀
四、身隨觀的益處
(一)念定錨於身
(二)身念住和不執取
五、結語
第四章 身分
一、導言
二、平衡
三、感官吸引的動力
四、感官吸引力的問題
五、更高層次的喜樂
六、結語
第五章 四界
一、導言
二、無我
三、車喻
四、業和無我
五、四界和無我
六、四界和解脫者
七、結語
第六章 腐屍
一、導言
二、身體過患
三、死隨念
四、剎那論
五、識和無常
六、死亡的必然性
七、死亡天使
八、死之現前
九、結語
第七章 受隨觀
一、導言
二、身受和心受
三、俗世受和出世受
四、緣起
五、諸受的「因緣」性
六、值得推崇的受
七、諸受的本質
八、痛與病
九、諸受和正覺
十、結語
第八章 心隨觀
一、導言
二、善心和不善心
三、對治不善念
四、念頭逐漸止息
五、心的正向狀態
六、心的解脫
七、結語
第九章 法隨觀
一、僅見於一個版本的法隨觀
(一)四禪
(二)五蘊
(三)四聖諦
二、見於兩個版本中的法隨觀
(一)六入處
三、在所有版本找到的法隨觀
四、結語
第十章 諸蓋
一、導言
二、念和煩惱
三、斷除諸蓋
四、諸蓋對治法
五、諸蓋現前
六、諸蓋的出現與消失
七、結語
第十一章 諸覺支
一、導言二、諸覺支和諸蓋
三、長養諸覺支
四、覺支現前
五、療愈與諸覺支
六、念住與諸覺支
七、轉輪王
八、修習覺支
九、結語
第十二章 念住禪修
一、入出息念教導
二、十六行
三、十六行和四念住
四、修習十六行
五、一個靈活的修行方法
六、三念住
七、念住與平衡
八、念住與解脫
九、結語
第十三章 《念住經》
一、《中部》
二、《中阿含經》
三、《增一阿含經》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