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者到自我》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他者到自我
- 出版時間:2016年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6169421
《從他者到自我》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從他者到自我》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該書從倫理、政治和身體三方面深入剖析了波伏瓦他者理論。此外,零散論述的論文不少,其中學者Max Deutscher論述了波伏瓦與薩特他者觀的不同,Pe...
《從他者到自我:波伏瓦他者理論研究》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成紅舞。內容簡介 該書從倫理、政治和身體三方面深入剖析了波伏瓦他者理論。此外,零散論述的論文不少,其中學者Max Deutscher論述了波伏瓦與薩特他者觀的不同,Penelope Deutscher圍繞種族、性別和時代去論述他者,學者Kristana Arp和...
他者,是西方後殖民理論中常見的一個術語,在後殖民的理論中,西方人往往被稱為主體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則被稱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稱為“他者”。“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西方人將“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視為“他者”,將兩者截然對立起來。所以,“他者”的...
《從絕對自我到絕對他者》是2009年0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小玲。本書通過對胡塞爾的先驗主體際性論和列維納斯的他我關係說的闡釋,以顯明為主體際性問題所折射出的主體性哲學的內在困境。內容介紹 胡塞爾的先驗主體際性論可被視為在主體性哲學的框架中展開的,關於主體之間關係問題的最為系統與卓越的表達。從嚴格...
小他者,是拉康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術語。小他者並非那種作為實際他人的他者,而是自我的某種映射與投射(這就是為什麼符號a可以在L圖式中交替代表小他者與自我的原因所在),同時也是相似者與鏡像。小他者因而便完全被銘寫在想像秩序之中。理論背景 當拉康在1930年代首先開始使用“他者”這一術語的時候,僅僅指的是“...
《在自我與他者之間》是2017年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海英。內容簡介 本書從近代認識論主體所遭遇的現代危機入手,以存在、身體、語言和實踐作為基本的概念框架,深入考察了它們據以構成自身的他異性原則,從而釋放出他人和他者在當代的哲學話語中所具有的深刻意涵。同時,以“善”之本體為基礎...
《作為一個他者的自身》是20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佘碧平。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利科後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其在1968年學生運動後“自我放逐”30年的思想的結晶。在此書中,利科關注於個人同一性的問題。在他看來,個人的同一性既不是笛卡爾的“我思”,也不是尼采的“對自我的瓦解”,...
“從中華帝國到自我帝國”是現實中國到作品中國的轉移,也是經由他者返歸自我的道路。本書分為四部分:帝國之旅、異域之詩、他我之思、藝術回聲。來自不同領域的作者在此解讀謝閣蘭;他們與謝閣蘭的相遇代表了這個時代的中國與百年前的謝閣蘭之間種種可能的碰撞。同時有來自詩書畫王國的藝術家詮釋或應和謝氏的創作,...
第二節 明見性:相應感知與自我 一 明見性與相應感知 二 客體給予與自身給予 三 從明見性到自我 第三節 互動主體性:先驗自我論域中的他人 一 自我與時間性 二 他人與意向性 三 關於“原真還原”第四節 時間意識:被動綜合與反思 一 感性個體與時間意識 二 無意識與時間意識 三 反思與時間構成 第二章:...
《自我與他者:哲學方法論的效應及其界限》是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偉功。內容簡介 “自我與他者”是在哲學人類學、倫理學等價值論領域對“主體與客體”思維方式的包容與走超過。在生活世界中,不同文化傳統的相遇,自然有主客認識和科學研究的參與,但也應該進行價值論和倫理學的生存分析。
《面向他者的教學交往》是2017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柴楠。內容簡介 教學交往是師生之間的特殊交往活動,通過交往實現師生之間知識的傳遞、精神的交流、情感上的理解和心靈的溝通。交往的方式決定著教學的範式,但無論教學交往有著什麼樣的內涵、類型和特徵,交往總是自我與他者的交往,因此對他者的不同...
《自我、他者與道德教育》是一本2023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玉超。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徵是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在這一複雜背景下,我們發現那些在自己親朋或其他熟人圈子中是一個熱心的、無私的、有愛心的和樂於助人的並獲得圈內好評的人,在公共道德生活中卻...
第二章 實踐哲學與他者性原則 第一節 從他者到他者性原則 一、他者問題的歷史溯源 二、當代哲學的他者性原則及其內涵 第二節 他者性原則與當代哲學主體觀的變遷 一、理論哲學視域中的主體觀之根本缺陷 二、他者視域中當代自我觀發展的新路向 第三節 實踐哲學的他者向度 一、知識論傳統中的他者問題 二、生存論...
《自我與他者:文學的對話理論與中西文論對話研究》是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鄒廣勝。內容簡介 浙大中文系辦學歷史悠久。往遠說,可追溯到林啟主持的求是書院。當時辦學伊始,書院即開設國文課程,先後延請宋恕、陳去病、馬敘倫、沈尹默、張相等著名學者授業講學——以此算起,中文系已歷春秋百有十...
《自我與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學思想研究》是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欲曉。內容簡介 《自我與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學思想)》編著者蘇欲曉。 《自我與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學思想)》內容提要:根據路易斯的生前摯友,英國哲學家、批評家與詩人歐文·巴菲爾德(...
第二節 明見性:相應感知與自我 23 一、 明見性與相應感知 23 二、 客體給予與自身給予 27 三、 從明見性到自我 31 第三節 互動主體性:先驗自我論域中的他人 39 一、 自我與時間性 41 二、 他人與意向性 45 三、 關於“原真還原” 53 第四節 時間意識:被動綜合與反思 55 一、 感性個體與時間意識 ...
個人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自我與他者互動中的身份認同。新疆問題影響著國家安全和發展,凸顯了現代社會轉型中成因複雜的“重群體而遠國家”的認同危機,民族身份資本化是一個重要誘因。新疆居民身份的歷史流變表明:身份認同具有歷史可塑性和主體選擇性,他者的游弋與自我的構建促成了身份認同,實踐與記憶是身份認同的基礎,...
《自我與他者:比較視野中的中西文化》是2013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捷。內容簡介 共3部分,第一部分比較文明論,第二部分比較美學,第三部分比較視野中的學術。《自我與他者:比較視野中的中西文化》內容提要:根據路易斯的生前摯友,英國哲學家、批評家與詩人歐文·巴菲爾德(1898—1997)的判斷,20世紀...
每個旅程都遵循從“自我”到“他者(阿斯蘭)”的線路:直到孩子們放下自我,阿斯蘭才會現身,露出拯救者的英雄面目。旅程本身不存在好壞之分,只是在面臨誘惑和困境時所做的選擇有對錯之別。但錯誤的選擇導致了惡,惡凸顯了善,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利用不正確的手段,採用錯誤的方式,或貪得無厭”。旅程也意味...
一 自我從直觀層面到認知層面的轉換 二 質料的與形式的世界 三 反思中的人格及其同一性 四 他者、語言與世界 第四節 超絕發生學——超絕哲學理想的實現 一 超絕發生學對於超絕哲學史上“我思”概念的澄清 二 從“瓮中之腦”到“超絕之目”三 作為超絕哲學理想之實現的超絕發生學 第十六章 存在的辯證法:...
一個明朗的星期天,“我”送走了雙胞胎姐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而留在家鄉的好友“鼠”則陷入了迷惘,愛上了如他一般孤獨的女子,真切地看到生活的無聊與無望,決定悄悄離開戀人,離開這個城市。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完成了從工業社會向消費社會的轉變,即將迎來80年代的經濟鼎盛時期。在這個眾人都對經濟...
這樣,自我和他者通過“之間”的對話產生聯繫,而這種對話正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係。布伯的理論是對主體間性理論的重大發展,他以主體間關係本身來直接構築主體間關係模式,真正超越了單一主體性原則,在本體論上建構了主體間性理論。但是,主客關係是人類對象化活動的基礎,布伯在肯定“我一你”主體間關係的同時,...
共識的瓦解使第二階段成為可能:重新審視自我與他者的原觀念,進而重新審視維持那些觀念的互動的結構。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就反映了他想要使蘇聯擺脫冷戰的思維邏輯,他反對列寧的關於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衝突不可避免的理論,而且還承認在這一衝突中,蘇聯的挑釁性行動是重要原因。這樣的重新思考為第三階段的重新...
首先界定的是自我意識的對象是與此前的意識的對象有原則性的區別。意識是對對象的意識,而自我意識是對自己的意識,即反思。自我意識的對象是真理性、確定性的知識。而自我意識的確信、確定就是通過揚棄對方才達到的。體現在Ⅲ“自我與欲望”,即自我意識與他者的關係,自我意識的“滿足”只有在別的自我意識里才能...
超我,是精神分析學說的理論術語。這一術語直到相當晚期的時候才出現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之中,它被首度引入《自我與本我》中。正是在這部著作里,弗洛伊德引入了他的“結構模型”(structuralmodel),在此模型中,精神被劃分成了三個機構(agencies),即自我、本我與超我。然而,對自我進行評判和譴責的此種道德機構的...
僑居海外的特殊身份使得這些學者可以立足於當代整個世界文化發展和後現代性文化的大語境中討論中國問題,從他者角度審視自我,從他者定位自我形象。從審視他者回到自我形象的審理時,論者能站在一個更大的時空和歷史語境中來看問題,重新審查知識和話語權力的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重新問題化,並參與到當代文化批判和政治性...
全球化中信息和經濟的一體化,在某種程度上會形成文化互補化,起碼在全球化過程中形成中心與邊緣、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使得任何國家不可能完全脫離整個世界文化發展的基本格局而封閉發展。在全球化整合中只能不斷保持自己民族的根本特性,打破全球格局中不平等關係,使自身既具有開放胸襟和氣象,又堅持自我民族...
如何他者所行他者所受?’‘婆羅門!若說他者所行他者所受,也是另一種極端。婆羅門!離此二者如來依中說法。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在漢譯經典中,顯然是以第一種極端為常見,另一種極端為斷見。‘汝自身行此惡業,汝自己受其果報’的思想,被視為是主張靈魂存在的常見而被排斥。而且,前面所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