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紹禎
- 別名:固卿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番禺
- 出生日期:1861年6月30日
- 逝世日期:1936年9月13日
- 職業:革命家
- 主要成就:辛亥革命光復南京
- 代表作品:《學壽堂日記》、《三國志質疑》
- 祖籍:浙江錢塘
- 相關事件:南京光復起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著作,
人物簡介
徐紹楨,字固卿。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人。幼承家學,刻苦勤讀,通漢宋儒學,精研熟記近代新戰術及各國軍制、軍學、軍器。光緒六年(1880),在廣西懷遠縣任職。光緒二十年,中光緒甲午科廣東鄉試舉人。旋為廣西藩署幕僚,嗣後歷任福建武備學堂總辦,江西常備軍統領,廣東全省營務處總辦,蘇淞鎮總兵和江北提督。
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全國編練新軍,徐紹楨奉派至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調任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他倡行徵兵制,徵集各地有文化的健壯青年嚴加訓練。光緒三十一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任第九鎮統制。他制訂新軍編制章程及典範令學,為各鎮仿效。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後,第九鎮革命官兵要求起義。清廷對徐紹楨等嚴加防範,以頑固著稱的兩江總督張人駿,調江防會辦張勛、緝私營統領王有宏等部舊軍群集南京,卻只發給新軍每個士兵5顆子彈,並不斷向新軍挑釁。徐紹楨委曲求全,乃借秋操為名,於10月30日率軍出防南京65公里的秣陵關,一面等待時機,一面分遣幹員赴各地聯絡。城外舊軍則對新軍採取包圍之勢,把炮口對準秣陵關。11月4日,兩名滿族軍官懷槍求見徐紹楨,企圖行刺。徐忍無可忍,率部投向革命軍,回響武昌起義,並與湖北軍政府偵察員蘇良斌聯合攻打南京。由於後援不濟,於拂曉乘霧撤退。
新軍初戰失利,徐紹楨率軍向鎮江退卻。旋赴上海與民軍總機關及旅滬各團體接洽集議,策劃大舉進攻南京。
徐紹楨分析南京外圍地勢及清軍之布防,作了進攻南京的周密部署後,即親臨前線督戰,一舉攻克天堡城,控制了戰局。南京遂告光復。革命軍取得這一重大勝利,使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所有,穩定了漢口、漢陽失守後的戰局,開南北統一之基。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在孫中山的就職典禮上,徐紹楨受各省代表委託,傳民意,致頌詞。11日徐被孫中山任命為南京衛戍總督。孫中山曾以八厘公債10萬元巨款獎酬徐紹楨。徐提出1萬元為女子北伐結束費,1.4萬元為《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繳還歸公,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勵。同年4月,袁世凱竊奪了辛亥革命成果,繼任臨時大總統,在北京組成北洋軍閥政府。袁為籠絡人心,委任徐為參謀總長,徐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慨,堅辭不就,自請解除兵權赴上海就醫。袁後又兩次電請任倉場總督,授以軍政、鹽政、稅務、外交四權,徐均斷然拒絕。9月,陸軍總長段祺瑞以徐光復金陵,功績顯赫,呈請袁世凱授以上勛位,徐亦固辭不受。袁世凱妄圖稱帝,徐不甘心為袁效勞,深為袁世凱所忌恨,密派兇手欲加行刺。徐紹楨被迫離北京,流亡日本,隱居神戶。直至袁死後始返國。
民國6年(1917)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軍政府,徐應孫之邀,由滬至穗,共同護法。1918年3月,徐代軍政府衛戍總司令職,旋即被孫中山任命為廣州衛戍總司令,後兼陸軍部練兵處督辦,1920年6月,徐被孫中山任命為兩廣各路招討軍總司令。7月在孫中山積極策動下,徐率數千救國軍在廣東江門一帶起兵,分五路攻打桂系軍閥盤踞的廣州,掀起討桂序幕。嗣後,粵軍在孫中山力促下自福建回師廣東,把桂系軍閥驅逐出廣州。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任命徐紹楨為總統府參軍長。
1922年6月陳炯明發動叛亂,孫中山避居永豐艦後轉赴上海。徐紹楨奉命北上,與關內外各派軍事將領商討國事。1923年2月,孫中山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電召徐紹楨返粵繼胡漢民出任廣東省長。5月調任大本營內政部長。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徐亦因體力漸衰,隱居上海養病不問政事。1932年1月,經孫科提議,徐紹楨在林森為主席的國民政府當了個掛名的國民政府委員,又被聘為國難會議會員。
徐紹楨生平酷愛讀書,藏書甚富,在南京任職時曾築藏書樓,至辛亥革命時已儲書20餘萬冊,惜被張勛焚毀。後復四處訪求,所積漸多,再築“學壽堂”藏之。晚年病居上海,致力著述,頗精版本及歷算之學,著有《共和論》、《四書質疑》、《三國志質疑》、《勾股通義》、《六書辯》、《學壽堂文集》、《學壽堂詩集》等。
1936年9月13日在滬病逝。
人物生平
徐紹楨從小刻苦讀書,廣泛涉獵中學、西學,尤好軍事。1880年,不到20歲的他便赴廣西懷遠縣任職。
光緒二十年(1894年),徐紹楨甲午科廣東鄉試中舉人,後提為廣西藩署幕僚,江西常備軍統領,福建武備學堂總辦,之後官途一帆風順。1902年,清政府派徐紹楨前往日本考察軍事。兩年後,受李興銳提拔,被任命為兩江總督衙門兵備處總辦,負責編練新軍。1905年,新軍第九鎮成立,徐紹楨為第九鎮統制。他重視新軍官兵的思想文化教育,力求打造一支文武兼備的軍隊。1907年,任新建陸軍第九鎮統制,駐軍江寧城關。奏請創建徵兵制,吸收知識青年加入新軍。在這種風氣下,新軍官兵柏文蔚、趙聲、熊成基、倪映典等先後成為革命黨人,新軍第九鎮的革命勢力很快發展起來。
1911年11月13日,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共同組織聯軍1萬多人,推徐紹楨為總指揮,決定共同攻打南京。此時,漢口、漢陽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占,革命形勢一度動盪,能否擊潰南京城內2萬清軍,占領南京,不僅關係著江蘇戰局的發展,而且關係著革命形勢的整體走向。
11月24日,徐紹楨率軍攻城,12月2日成功攻克南京。12月2日下午,聯軍總司令徐紹楨率本部人員入城,亦進駐總督署。這一勝利極大鼓舞了革命軍士氣,鞏固了長江以南的革命地區,扭轉了先前的不利情勢。南京之戰結束,南北對峙之局形成。孫中山盛讚徐紹楨,稱他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命徐紹楨為南京衛戍總督,並以八厘公債(共100萬元)獎勵徐紹楨。徐紹楨以1萬元為女子北伐結束費,1.4萬元為《民立報》補助費,其餘一概交還,堅決不受。他還將南京的住宅獻給國家,以清廉自勉。
辛亥革命後歷任南京衛戍總督、孫中山廣東軍政府廣州衛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長、內政部長。
南北和談後,袁世凱竊得革命果實,對徐紹楨多方拉攏,徐紹楨始終不為所動。後來,袁世凱稱帝陰謀暴露,徐紹楨辭職以示抗議,袁世凱竟派刺客前去行刺。徐紹楨被迫流亡日本,直至袁世凱病死才回國。